摘要: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对外表示,美中在经贸问题上的对话进展不错,他希望在11月前再次与中方见面。两国在8月12日发布联合声明,继续暂停各自的24%对等关税,期限是90天。意思很明确,双方给了一个谈的窗口期,看看能不能把问题捋顺。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对外表示,美中在经贸问题上的对话进展不错,他希望在11月前再次与中方见面。两国在8月12日发布联合声明,继续暂停各自的24%对等关税,期限是90天。意思很明确,双方给了一个谈的窗口期,看看能不能把问题捋顺。
同一时间,美国商务部又宣布,把407种钢铝衍生品纳入50%关税清单。这项决定没有缓冲期,也没有谈判窗口,直接执行。这样一来,对外释放的信息就有些矛盾。一边说要谈,一边又在扩大加税范围。市场参与者会觉得不稳定,企业做计划就更谨慎。
再看农业这个重点。美国大豆协会给特朗普写了公开信。信里说得很直白,请政府尽快和中国达成协议,取消关税,并且争取中国能买一批美国大豆。协会警告,如果中国继续不买美国大豆,美国农业会受到长期打击,农民顶不住。这不是喊口号,是为生计发愁。
为什么会这样?把中国的大豆进口数据拿出来看。中国在7月进口了1167万吨大豆,比去年同期多很多,创历史同期新高。1到7月累计进口6104万吨。量不小,但采购重点在巴西。原因很现实,巴西今年产量多、出货快、船期稳,价格也有优势。巴西的大豆供应高峰,还会延长到四季度。这就占住了过去美国惯常的窗口期。
美国对中国的大豆销售情况很不理想,官方数据显示,对中国的2024/25年度大豆净销售连续14周是零。美国业内还提到一个背景,这是近20年来最弱的开局。以往中国会在美国收获前就下部分订单,现在没有。农民和贸易商都很担心,因为秋收就要到了,预售没有,库存要压在仓里,现金流会更紧。
中国为什么迟迟不买美国大豆?有两个原因。第一,价格和稳定性。巴西的价格更合适,船期也稳定,中国企业更愿意选择风险更小的一方。第二,政策不确定性。美国经常临时加税,企业怕变数,宁愿先买南美,减少政策风险。中国也公开传递了一个态度,会看谈判进展再决定四季度的采购。这样做,是给自己留出回旋空间。
美国7月非农就业数据不理想,新增岗位不多,失业率抬头。这种背景下,政府对钢铝衍生品加征50%关税,目的很明显,希望通过提高进口成本,带动本土产业。但这个做法有副作用。
关税本质上是增加成本。像起重机这类大设备,加税后进口价会大幅上涨。美国本土同类产品要么更贵,要么生产周期更长。这会拖慢项目进度,让很多行业成本变高。美国在2002年加过钢铁关税,当年就出现岗位流失的情况,事实说明,效果并不好。
农业方面,美国农民更难受。投入成本上升,种子、化肥、柴油、设备都在涨;大豆价格却下行;预售不足,资金回笼慢。大豆协会这封公开信,就是在催促政府把大豆问题放在优先位置。说白了,农民要现金流,更要稳定预期。没有订单,他们过不下去。
中国市场的情况也要看。进口大豆数量增加,但国内饲料需求并不强,豆粕库存处在高位。8月6日,国内饲料厂一天锁定了190万吨豆粕,用来保障10月至次年1月的需求。这说明企业是在按自己的计划备货,先把手头的缺口补上。买不买美国大豆,不会影响他们先做安排。中国企业现在有多种选择,巴西、阿根廷都能供应,压力不大。
南美的出货还在加速。巴西7月豆粕出口218.6万吨,比去年多,平均价格358.4美元/吨,比去年便宜不少。价低量足,竞争力就强。咨询机构的初步预测显示,巴西2025/26年度大豆产量可能略降,但播种面积还会增加,单产略下滑,总量仍在高位,供应不紧。老百姓常说,货比三家。对中国的采购方来说,现在南美就是更省心的选择。
有人会问,大豆是农业,为什么会牵动这么多事?道理其实很简单。第一,粮食是战略物资,关系到养殖业、食品价格、老百姓的饭桌。第二,大豆大量依靠海运,涉及航线、港口、保险。经贸摩擦会影响运费和到港节奏。第三,关税政策不仅影响大豆,也影响钢、铝、设备等工业品的成本,这会传导到基建和制造业。军事建设需要工业支撑,工业成本上来了,军工的费用也会增加。这些环环相扣,不是一件小事。
现在把要点摆清楚,方便大家抓重点。
第一,中国暂时不买美国大豆,是因为价格和稳定性不如巴西,还有美国政策不稳的风险。不是不要大豆,而是把单子分给了更合适的供应商。四季度该怎么买,要看谈判进展和市场价格,企业会根据自身库存和利润来决定。
第二,美国农民现在压力很大。投入成本上升,卖价下行,预售会影响资金周转。他们需要稳定的订单,也需要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大豆协会的公开信,就是要政府把关税问题尽快处理好,争取中国下单。
第三,90天的窗口期非常关键。两国已经宣布了关税暂停90天。这个时间不长,但足够做一些实事。最可行的路径,是先把大豆等农产品的问题处理一下,逐步恢复预售节奏。企业要的是明确、可执行的安排,比如关税是否下调、多久下调、检验检疫怎么对接、支付怎么安排,这些都要写进合同和时间表。
第四,不要一边谈一边加税。美国把钢铝衍生品的关税一下拉到50%,不仅对中国施压,也会影响美国自己的下游行业。成本上涨,工期拉长,企业更难做决策。对中国的影响反而不一定大,因为中国在美国市场的钢铝占比已经不高。刀挥出去,反弹到自己身上的力度不小。为了稳市场,还是要减少这种突然的加税动作。谈判要有稳定的外部环境,双方才能坐下来把细节谈细。
第五,南美的替代正在形成。巴西、阿根廷在逐步加大对华供应,价格也更有优势。习惯一旦形成,想把订单拉回来,就需要拿出实实在在的让步,或者在价格上给出更好的条件。只靠喊话不管用,只靠加税更不管用。
第六,人文交流也很重要。卡特中心的访谈提到,中美之间的人与人交流,从来没有停止。大家重视家庭、重视友谊、重视团队合作,这些共同点在紧张时候能起到缓和的作用。留学生、科研合作、企业沟通,都能带来基本的信任感。如果这类交流长期收紧,软实力会下降,合作也会更困难。软实力弱,硬实力的投入就要更大,这个账算到国家层面,也是压力。
接下来谈谈可能的结果和风险。四季度的大豆采购有时间窗口。中国如果把四季度的量在南美锁定得差不多了,后面美国就算想卖,也很难插得进去。等到对方已经把仓位占满,想临时改方向,成本会更高,合作也更难推进。美国农民最大的风险,就在这个时间差上。如果90天窗口期内,还是没有明确的安排,到了秋收,压力会一下子集中爆发。
钢铝那边的风险也要看。把407种衍生品加到50%关税,市场已经紧张。如果继续扩展清单,会让上下游企业更犹豫,宁愿延后投资、延后采购。企业怕不确定,一怕政策突变,二怕成本失控。外部供应商也会做分散,慢慢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这对美国制造业的长期竞争力,不是好消息。
中国这边的策略比较清楚。按需采购,来源多元,强化与南美合作,同时把一部分产能向东盟转移,扩大中东、非洲市场,尝试用人民币结算,减少汇率风险。这套组合拳的目标,就是让自己在外部环境波动时,既能保障供应,又能控制成本。对军事和安全来说,这等于让后方供应更稳,不会因为一国的政策变化就乱了阵脚。
中国买不买美国大豆,不是看谁声音大,而是看价格、稳定、风险。如果美国想把订单拉回来,需要做两件事。一是让企业看到稳定,别总是突然加税;二是拿出让步,让价格有吸引力。喊话不等于订单,唯一有用的是合同和执行。把这些做扎实,事情就有转机。
中国现在更愿意从巴西买大豆,是因为便宜、稳当、风险小。美国农民着急,是因为秋收在即,没有预售就要亏钱。90天窗口期很宝贵,用好了能止损,用不好损失会扩大。美国如果一边谈一边加税,只会让对方更谨慎,订单会继续转走。中国会按自己的节奏办事,不会被对方的时间表左右。想要推进合作,就把实事落在纸面上,落实到执行里。
来源:总编辑老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