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纵容,以军四度轰炸,事后甩锅摄像头,西方竟然轻描淡写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1 18:22 1

摘要:本周,当以色列空袭加沙地带规模最大且仍在运转的纳赛尔医院时,全球为之震惊。空袭造成22人死亡,其中包括医护人员和5名分别供职于路透社、美联社和半岛电视台的记者,另有50余人受伤。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日新说观点

本周,当以色列空袭加沙地带规模最大且仍在运转的纳赛尔医院时,全球为之震惊。空袭造成22人死亡,其中包括医护人员和5名分别供职于路透社、美联社和半岛电视台的记者,另有50余人受伤。

早期报道指出,以军对医院实施了残忍的“双重打击”——即在第一次袭击后,趁救援人员赶赴现场时进行二次打击。然而,随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新闻部获得的视频显示,以色列实际对医院进行了四次连续的轰炸

面对全球舆论的谴责,以色列最初未作解释,随后才将此次袭击称为“意外”,并试图以“打击哈马斯监控摄像头”的荒谬理由进行辩解。然而,在MSNBC专栏作家艾曼·穆赫耶丁看来,这些杀戮并非战争中的随机悲剧,而是以色列政府鼓吹、美国官员推销、美西方媒体传播的世界观所必然催生的结果——这种世界观的核心,是系统性地将巴勒斯坦人非人化。

穆赫耶丁指出,这种非人化手段毫不隐晦。前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雅各布·卢在接受《纽约客》采访时,曾以“以色列视他们为哈马斯的孩子”为由,为加沙地带骇人听闻的儿童死亡数字辩护。这种逻辑令人毛骨悚然:它将儿童贬为武装分子的政治附庸,仅仅因为其父亲的身份便抹杀其人性。当每一个孩子都被视为“哈马斯”时,在以色列的叙事中便不存在真正无辜的孩童。穆赫耶丁强调,拜登政府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种堕落的逻辑。

这种去人性化的逻辑,在特朗普总统任期内也从未改变。从冷酷地将巴勒斯坦土地视为地产价值,到监督向以色列出售120亿美元武器,再到将巴勒斯坦人简化为“不愿和平的哈马斯成员”,这种叙事始终贯穿始终。

纳赛尔医院袭击事件中,这种逻辑再次上演:以色列宣称打击的目标是“哈马斯摄像机”,而不是指挥官、武器库或火箭工厂。同样,在8月10日另一起袭击中,当半岛电视台记者安纳斯·沙里夫与五名同行在医院附近的媒体帐篷内遇害时,以色列也毫无证据地宣称他是“哈马斯火箭发射指挥官”。以色列轰炸学校,它们被称为“哈马斯”庇护所;清真寺,则被称作“哈马斯”武器库;难民营,是“哈马斯”藏身之处。

在以色列的叙事中,巴勒斯坦人不是人。他们不是记者。他们不是医生或教师。他们不是父亲、母亲或孩子。他们只是哈马斯。

穆赫耶丁进一步指出,这并非新鲜事,也不应令人震惊。自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袭击导致1100名以色列人遇难、250余名士兵和平民被劫为人质以来,以色列官员始终如此宣称。当以色列总统赫尔佐格宣布“加沙没有无辜平民”时,这种宣示便已昭然若揭。

同样阴险的是以色列在面对全球谴责时惯用的说辞。2024年4月,以色列袭击“世界中央厨房”援助车队,导致7名人道主义工作者丧生,军方称之为“严重失误”。然而此后数月间,他们未采取任何措施避免类似屠杀。这些并非偶然事件,而是被“失误”话术粉饰的惯常模式,有罪不罚的体系仍在运转。

这种策略之所以奏效,部分原因在于西方媒体,尤其是美国媒体,往往信以为真。《华尔街日报》曾刊发评论文章《谁是加沙的“记者”?》,仅凭未经证实的指控便将巴勒斯坦记者污蔑为哈马斯宣传员。更令人发指的是,曾供职于《纽约时报》的巴里·韦斯在《自由新闻》发表文章,竟暗示加沙因饥饿而痛苦挣扎的巴勒斯坦人死于“既往病史”。这种扭曲论调,甚至被被起诉的战争罪犯、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在其官方社交账号转发。

以色列将一切标记为“哈马斯目标”,或将引发谴责的袭击轻描淡写为“悲剧性失误”——这些策略之所以得逞,很大程度上源于西方媒体的附和而非质疑。

历史告诉我们,暴行唯有在工业化去人性化的运动中才能得逞。对于巴勒斯坦人而言,以色列数十年来始终主导着这场运动,并自10月7日以来不断升级。为在加沙的种族灭绝行径辩护时,以色列无需提供任何可信证据。它只需借助美国媒体的力量,让世界相信巴勒斯坦人的生命毫无价值。

穆赫耶丁最后呼吁,世界必须拒绝这种扭曲的逻辑。纳赛尔医院的死亡事件不应仅仅令我们震惊,它们赤裸裸地揭示了去人性化话语——“哈马斯的孩子”、“既往病史”、“哈马斯摄像机”——如何成为屠杀巴勒斯坦人的许可证。这些事件提醒我们:捍卫巴勒斯坦人的尊严不仅是政治立场,更是一种道德使命。

来源:日新说Copernicium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