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鉴】清风中西医(20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 抗联精神照征程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1 18:29 1

摘要:1933年,侵华日军占领虎林市虎头镇。其后,侵华日军强迫数十万中国劳工在虎头镇虎东山、虎北山等地秘密修筑军事工事——虎头要塞。工程竣工后,又将劳工残忍杀害。日军的暴行,引发民愤。为抵抗日寇,虎林人民奋起反抗,先后成立反满抗日救国会等组织。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陆丽环 自黑龙江鸡西报道 黑龙江省鸡西市虎林市,是一片饱含红色记忆的土地。80多年前,这里曾是东北抗联的重要活动区域。

近日,记者踏上这片热土,聆听东北抗联将士在冰天雪地、饥寒交迫中同侵华日军殊死搏斗的故事,感受东北抗联精神的磅礴力量。

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血战到底的坚定决心、敢打必胜的血性铁骨

1933年,侵华日军占领虎林市虎头镇。其后,侵华日军强迫数十万中国劳工在虎头镇虎东山、虎北山等地秘密修筑军事工事——虎头要塞。工程竣工后,又将劳工残忍杀害。日军的暴行,引发民愤。为抵抗日寇,虎林人民奋起反抗,先后成立反满抗日救国会等组织。

“1933年4月,虎林第一个党支部在虎林九牌诞生。从此,虎林人民的抗日斗争有了坚强的中流砥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虎林人民积极投身到抗日队伍,打击日寇。”侵华日军虎头要塞博物馆展陈宣教股股长姜雯雯告诉记者。

1936年到1939年,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在虎林建立起纵深的深山密营根据地和外环的丘陵平原游击区,成为东北抗日联军重要游击根据地之一,被当地群众称为“红地盘”。

虎林是战略要地。林密山深为抗日游击队员提供了很好的掩蔽场所,但夏季闷热潮湿,蚊虫肆虐;冬季冰雪覆盖,苦寒难挡。在孤悬敌后、武器简陋、缺衣少食,以及日军残酷“围剿”的极端恶劣环境下,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的1500余名指战员们辗转于白山黑水之间,从攻打虎林县城、五林洞伪军据点,到袭击伪军驻地、击溃自卫团,始终英勇无畏、艰苦斗争。

到1937年,东北抗日联军共编成11个军,人数为2.5万至3万人。其中,第一至第七军是中共党组织直接领导的武装。东北抗日联军中,有的队伍共产党员占20%至30%,多时为40%至50%。这些用革命理论、科学信仰武装起来的抗联将士,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坚强核心。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最早、坚持抗日时间最长、条件最为艰苦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华民族的危急时刻,在极端艰难困苦的岁月里,独立坚持游击战争14年之久,牵制了数十万日伪军,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极端艰难困苦到什么程度?”虎林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王爱平告诉记者,东北抗联战士们经常吃不到粮食,只能以树皮草根充饥;东北的寒冬,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官兵在密营里却连火都不敢生;没有棉衣,身上披着破棉被、麻袋片或口袋布……

“即便如此,抗联指战员们也从未放弃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凭借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一支打不垮、困不死的钢铁队伍。”王爱平说。

“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正是东北抗联精神的生动写照。”姜雯雯说。

赓续精神血脉,培育家国情怀

8月21日上午8时30分,侵华日军虎头要塞博物馆内人头攒动。博物馆讲解员正为游客讲述虎林的红色历史。

“这是李一平,1936年任虎林县委第一任县委书记,在任职之后短短4个月的时间里,他跑遍了虎林各个村屯,在他的领导下,虎林县委先后成立了两个区委,11个党支部,党员发展到57名。李一平曾带领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的战士们解救被侵华日军强征修筑军事要塞的劳工200余人。”

在一座东北抗日联军指战员雕像旁,姜雯雯动情地说:“1939年,在虎林阿布沁河口战斗中,李一平为掩护一名老猎户转移光荣牺牲,年仅29岁。”

徐凤山、周保中、王一知、陈荣久、崔庸健、景乐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虎林涌现出了一大批抗日英雄,有些甚至在牺牲前没有留下名字,也没有留下遗言,更没有在纪念碑上刻下只言片语,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东北抗日联军。

侵华日军虎头要塞博物馆一角。新华社记者 朱悦 摄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是为了凝聚前行的力量,更好地开创未来。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今年,侵华日军虎头要塞博物馆对基础设施进行整体修建完善,通过民间征集等方式新增了36件珍贵文物,对数字展品进一步丰富,让游客更加直观地了解虎林红色历史文化。除假期参观高峰时期外,博物馆还组织各种缅怀先烈的主题活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传播红色历史,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数字化的阅览墙前,来自河北的游客王先生带着8岁的儿子正点击着照片墙,认真阅读着历史照片背后的故事。照片墙收录了1000多份关于虎头要塞和摧毁虎头要塞的图片资料。

“看到东北抗日联军指战员们在缺衣少粮、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下,与侵华日军英勇顽强斗争十数年,很受感染。这次参观对我和小孩都是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王先生说。

信仰所在,力量所聚,闯出乡村振兴康庄大道

虎林市伟光乡太平村,天蓝地绿,玉米地碧浪翻滚。

太平村是虎林市首个建立股份制企业的村,村集体入股投资的农副产品公司每年分红45万余元。同时,该村也是虎林市首个成立合作社、实现整村土地规模经营的村,全村耕地规模经营1.42万亩,主要种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

太平村街景(图片来源:鸡西融媒中心)

在村中心路两侧的百年村史展示长廊里,记者看到抗战时期太平村6位村民参加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投身民族救亡洪流的故事。

英雄虽逝,但他们不屈的抗日救国精神却激励着一代代太平村人奋发有为,在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持续探索与实践中,闯出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1990年支持村民开荒建太平农场、办虎林首家村级股份制企业,到推动‘一分五统’改革;再到后来引导土地规模经营,建农机合作社、农产品加工园区,注册‘绿生源’商标,把鲜食玉米卖到全国。2024年太平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29万元,被列为全省乡村振兴重点村。”太平村包村干部初航告诉记者,这些是村民赓续东北抗联精神、努力奋斗出来的成果。

太平村既有红色文化,又有绿水青山,不断吸引着外地人到该村来发展创业。45岁的张久春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来过一次,当时就是觉得太平村生态好、人有闯劲儿。后来了解到村里想盘活闲置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就想留下来。”2023年,张久春慕名而来,准备把1.5万平方米的荒地改造成露营基地。

“刚开始,资金、市场都是难题,每次愁的时候就到村史长廊转一转,看着抗联战士们在零下几十度的寒冬里没有棉衣、没有粮食都能坚持战斗,我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张久春介绍。

在太平村的帮助下,通过对上争取和村内自筹,露营基地项目建设资金从最初的500万元追加到1300余万元,硬件设施逐步完善。太平村还利用自身渠道帮助宣传,吸引周边地区游客纷至沓来。截至目前,露营基地已引流超3.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了300万元。更重要的是,该基地还解决了村里30余人的就业问题,其中有20名脱贫户,参与项目的农户户均增收2万元。

在露营基地,泡泡屋、帐篷整齐排列,游玩餐船、轮胎攀岩等娱乐设施配套齐全,太平村积极推进“农旅文”深度融合,持续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精品村。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以东北抗联精神为指引,把产业做优、村子建美,让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初航说。

信仰所在,就是血脉所系、力量所聚。东北抗联精神将在这片红色沃土上持续迸发活力,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 抗联精神照征程\x0d

信仰所在,就是血脉所系、力量所聚。东北抗联精神将在这片红色沃土上持续迸发活力,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