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勐腊县瑶区乡新山村的千亩茶园云雾缭绕,茶农挎篓采青的指尖翻飞,初制所的茶香漫溢山间,直播间里返乡青年细数茶汤的山野气韵……近年来,新山村将生态优势、民族文化与群众力量拧成一股绳,以“党建红”定向领航、“产业金”夯实根基、“文化青”涵养底蕴,让一片“绿叶子
清晨,勐腊县瑶区乡新山村的千亩茶园云雾缭绕,茶农挎篓采青的指尖翻飞,初制所的茶香漫溢山间,直播间里返乡青年细数茶汤的山野气韵……近年来,新山村将生态优势、民族文化与群众力量拧成一股绳,以“党建红”定向领航、“产业金”夯实根基、“文化青”涵养底蕴,让一片“绿叶子”托起村民的“致富梦”,铺展出血脉赓续、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党建红:激活产业的“红色引擎”
“过去卖茶像散沙,老板压价、鲜叶烂手里是常事;现在跟着党支部干,合作社统一管、品牌统一卖,一斤茶叶多赚几十块!”茶农盘龙翻着手机里的销售记录,笑意满溢。这背后,是新山村党总支抱团发展的破局思路。
为破解小农户对接大市场难题,村党总支牵头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吸纳480户茶农入社,打造“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联动模式:划定1260亩党员示范茶园,分设6个党员责任区,由党员技术骨干定期开展茶园管理、采摘加工培训。已累计培训3场,覆盖茶农300余人次,推动茶叶亩均产值提升至1000元,让“零散茶”变成“增收茶”。
年轻党员更成了产业“新动能”。在党总支号召下,2名返乡青年党员搭建抖音、微信直播矩阵,持续擦亮“百花潭”“铜箐河”“芭依箐”三大茶叶品牌。今年新山村茶叶线上销售额已突破50万元,带动线下订单增长20%,让深山好茶稳稳走上“全国茶桌”。
产业金:织密“三茶融合”的致富链条
新山村的海拔、云雾与沃土,孕育了“百花潭茶香高扬、铜箐河古树稀缺、芭依箐鲜爽回甘”的优质普洱。村党总支以“三茶融合”为路径,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富民优势。
守好“生态底”,做优品质:推行生态茶园建设标准,组建党员巡查队定期排查违规用药,引导茶农科学种植,让“生态茶叶”成为金字招牌。延伸产业链,拓宽增收:投资200万元建成标准化茶叶初制所,引进杀青、揉捻、干燥生产线,解决“鲜叶难存、加工低效”痛点;成立“巾帼茶叶加工队”,吸纳30名妇女参与采摘炒制,实现顾家、增收两不误。精准开拓市场,打开销路:按“高中低”定位布局产品——“百花潭”攻中高端礼品市场、“铜箐河”聚焦古树茶收藏群体、“芭依箐”面向大众消费,形成全覆盖产品矩阵。今年以来,全村茶叶总产量达18吨,产值突破1800万元,带动茶农户均增收3.75万元。
文化青:涵养茶韵润心的“振兴合力”
“让茶叶有故事、更有温度,让村寨有面子、更有里子。”村党总支书记黄智能的话,道出了新山村“以茶铸魂”的思路。
深挖茶脉,让文化可看可感。梳理“百花潭”古茶树传说、“铜箐河”马帮运茶历史,在茶山设茶叶分级区、在茶室建文化解说墙,让游客品茶香、听茶故事,把口头相传的茶文化变成实景体验。培育新人,让文化代代相传。创办茶山直播间,返乡大学生李芳通过直播卖茶10万元,还带动3名青年学电商;开展茶艺培训进家庭活动,让茶艺成为妇女新技能,让茶韵在传承中焕新。共享红利,让文化反哺民生。探索“产业收益反哺公益”模式,用茶叶收益修缮茶山道路、资助困难学生、举办文化活动;建立“党支部+企业+农户”机制,推动茶室、民宿、餐馆落地,让村民吃上“旅游饭”,实现村集体、企业、村民“三方共赢”。
从“卖茶叶”到“创品牌”,从“单一种植”到“三茶融合”,从产业增收到文化铸魂,新山村以党建为笔,蘸“党建红”、调“产业金”、染“文化青”,让一片小茶叶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