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代徽州七彩色木刻套印版画》纵长264毫米,横宽170毫米,厚度达5毫米,内含多张雕刻画谱,涉及人物、花鸟、纹样等,是徽州版画珍贵的历史遗存。
在黄山市档案馆的静谧库房里,一套《清代徽州七彩色木刻套印版画》正静静诉说着一个艺术时代的辉煌。
纤毫毕现的线条,富丽精工的构图,跃然纸上的生灵,绚丽如虹的色彩……它们是徽派版画艺术的巅峰之作。
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墨香与刻痕,走进徽州版画。
刻工世家:木屑纷飞处的艺术传奇
《清代徽州七彩色木刻套印版画》纵长264毫米,横宽170毫米,厚度达5毫米,内含多张雕刻画谱,涉及人物、花鸟、纹样等,是徽州版画珍贵的历史遗存。
明清时期,徽州图书出版兴盛,促进了版画业的繁荣和发展,徽州与苏州、湖州等地成为版画艺术中心。
而在这方艺术沃土上,歙县虬村黄氏刻工世家,无疑是最耀眼的存在。这个家族的技艺薪火相传,声名远播,刻工逾三百,精于版画插图者过百,被尊为“木刻家”者三十余位,累计镌刻二百余部书籍的版画插图。如此规模宏大、技艺精湛的刻工家族集群,即便纵览中国乃至世界版画史,亦属罕见奇迹。
著名学者郑振铎曾盛赞:“我国版画的兴起,远在世界诸国之先……歙人黄、刘诸氏所刊,流丽工致,极见意匠。十竹斋所刊画谱、笺谱则纤妙精雅,旷古无伦,实臻彩色版画最精美之境。其时欧西木刻画固犹在萌芽也。”
巅峰时刻:十竹斋的惊世绝艺
徽州版画的巅峰时刻,由郑振铎提及的“十竹斋”主人胡正言(字曰从)所铸就。这位大胆革新的艺术家,不仅精通篆刻、绘画、制墨,更是对“饾版”印刷的试验和推广应用作出了巨大贡献。
“饾版”印刷,即将一幅画的色彩进行分解,每色单独刻版,再如拼图般逐色套印,故名“饾版”(状如拼凑饾饤)。作为我国出版史上的一大成就,“饾版”印刷极大地完善和发展了刻印技术。更令人惊叹的是,他首创的“拱花”技艺——通过凸版压印,在纸上形成花瓣脉络、衣纹褶皱等细腻的浮雕般纹理,为版画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由他主持雕印的《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墨色精美,雕刻细腻,纤妙精雅,被公认为印刷史上划时代的杰作。
饾版彩印本至今仍被学术界、收藏界视为书中珍品,其“拱花”原理更深刻影响了后世,压凸印刷至今广泛应用于装潢领域。
盛世丹青:从书坊墨庄到馆藏瑰宝
明代中期以后,书籍插图、书画图谱、地方志乃至族谱插图的需求日益广泛,大大拓展了版画的应用天地。徽州墨庄、书坊为求脱颖而出,争相延请名家绘图、名工雕版,更使徽派版画盛极一时。
黄山档案馆馆藏《图说》便是这一风尚的典型产物。此套版画共24幅,描绘歙县山川胜景,原为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歙县知县靳治荆编修《歙县志》时,请歙县上杲(今属徽州区)画家吴逸绘制,由名工黄松如、黄正如镌刻而成。其构图纯然国画风骨,重峦叠嶂,笔墨灵动。原版后由歙县潜口汪氏水香园珍藏,并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以单行本的形式重印一册,题名为《古歙山川图》。
从虬村此起彼伏的凿木声,到十竹斋精妙绝伦的套色叠彩,再到档案馆珍藏的典丽画卷——徽州版画的七彩华章,在跨越时空的刻痕与墨韵中清晰流淌。它们是刀与木的史诗,是墨与彩的交响,无声地诉说着徽州工匠的非凡智慧与极致匠心。它们不仅定格了一个艺术流派的巅峰,更在世界版画史上,刻下了属于中国、属于徽州的永恒荣光。
更多链接:
如果您对徽州文书感兴趣,可实地参观《千年“徽”煌——徽州历史档案联展》,近距离感受古徽州千年文书档案的魅力。
地址:屯溪区社屋前路1-1号 黄山市档案展览中心5楼。
预约电话:2676466。
作者:李晓洁 汪晓红
新闻投稿邮箱:hszxbjb@163.com
编辑:胡晓苗
二审:王翠竹
终审:殷化全
来源:黄山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