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条“清华博士勇闯短剧圈”的短视频在网上炸开了锅。视频里,扎着高马尾的姑娘穿着汉服在长沙橘子洲头对弈,举手投足间既有书卷气又有侠气。谁能想到,这位在镜头前侃侃而谈的“围棋少女”,白天竟是省级实验室里穿着白大褂搞科研的女博士!
最近,一条“清华博士勇闯短剧圈”的短视频在网上炸开了锅。视频里,扎着高马尾的姑娘穿着汉服在长沙橘子洲头对弈,举手投足间既有书卷气又有侠气。谁能想到,这位在镜头前侃侃而谈的“围棋少女”,白天竟是省级实验室里穿着白大褂搞科研的女博士!
故事得从今年8月初说起。袁小格(化名)原本在实验室忙着文物3D建模算法研究,突然接到围棋协会朋友的电话:“原定的女主角出差了,你气质这么符合,要不要试试?”这位从小学音乐剧、钢琴十级的管理学博士,二话不说就接下了《星城棋缘》的女主角——一位守护传统文化的围棋棋手。
5天拍摄期,每天凌晨4点起床,拍到深夜12点,睡眠时间不足3小时。剧组工作人员都替她捏把汗:“博士生拍短剧,能吃得消吗?”可袁小格往镜头前一站,台词顺得像背书,走位精准得像做实验,连导演都忍不住夸:“这姑娘天生该吃这碗饭!”
视频刚火,评论区就分成了两派。有人酸溜溜地说:“寒窗苦读20年,就为了在手机里演霸道总裁?”更有甚者搬出“读书无用论”:“读博士有啥用,还不是去当网红!”
这边有人吐槽,那边也有不少支持声。95后程序员@小陈说:“我导师天天泡实验室,头发都熬白了。袁博士能在科研之余找点乐子,挺好的。”退休教师@李阿姨则点赞:“我孙子看了她的短剧,现在天天缠着我学围棋,这才是教育的意义。”
最有意思的是她提到身边一位70岁的大爷,演‘霸总’时眼睛发光,那股子热爱比退休金还珍贵。”在她看来,学历是光环,不该是禁锢自己的枷锁,它是“可以多项选择的通行证。大爷选择退休后还在短剧里演“霸道总裁”,那是纯粹的一种热爱,年龄没限制他,学历也没限制她。人生不是单项选择,而是多线并行。
面对质疑,袁小格在直播里笑得云淡风轻:“学术是马拉松,短剧是百米冲刺。”在实验室,她可能花一年时间研究一个课题,结果还不一定理想;但在片场,每完成一场戏,导演的那声“过”、观众的点赞,都是即时的一种心灵的愉悦。
这种反差带来的快乐,连她实验室的同事都能感受到。“以前她总盯着电脑屏幕发呆,现在来上班都哼着歌。”同事小王说。更意外的是,短剧拍摄竟反哺了她的科研——在跟文旅部门对接取景时,她发现了文物数字化与城市IP结合的新方向。
当被问到“短剧是不是都是‘总裁爱上我’”时,袁小格笑得直不起腰:“我演的可是‘围棋版小龙女’!”她透露,这部《星城棋缘》在剧本打磨时,光围棋术语就请了三位专业棋手把关,取景地涵盖了岳麓书院、太平老街等12处长沙地标。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位博士“野心”不小。她悄悄告诉记者,正在研究AI虚拟拍摄技术:“未来或许能让观众通过VR进入棋局,边看剧边学围棋。”这种“科技+文化”的跨界思维,正是她在实验室培养的核心竞争力。
广电总局最近整治“霸总短剧”的消息传来,袁小格反而更有信心:“行业要洗牌了,这正是做精品的好时机。”她计划未来投资制作“文化+科技”的短剧,让传统文化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出圈”。
这场关于“学历价值”的讨论,本质上是两种价值观的碰撞。有人觉得博士就该“坐冷板凳”,有人认为人生本就该“多折腾”。但袁小格用行动证明:学历不是镣铐,而是翅膀——它赋予的不是“必须成功”的枷锁,而是“可以选择”的自由。
在这个AI能写代码、机器人能做手术的时代,“斜杠青年”早已不是新鲜事。北大毕业生卖猪肉、剑桥兽医当饲养员,这些看似“跨界”的选择,实则是对人生可能性的探索。就像袁小格说的:“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
当我们嘲笑“博士拍短剧”时,不妨想想:如果爱因斯坦没拉小提琴,他会不会在相对论上少点灵感?如果达芬奇没画鸡蛋,蒙娜丽莎的微笑会不会少点神秘?人生最精彩的剧本,往往不在别人写好的大纲里,而在自己敢于尝试的勇气中。我们从黄小格笃定的眼神,看到了她心深处的那道光: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断突破自我,活出精彩的人生,
说到底,与其争论“博士该不该拍短剧”,不如问问自己:我有没有勇气打破别人设定的框架?敢不敢在既定航线上,开拓一条新路?袁小格之所以引发共鸣,正是因为她活出了很多人不敢活的样子——认真,却不受限;理性,却不失热情。
其实,学历从来不该是人生的枷锁,而是开启更多可能的钥匙。袁小格的选择,与其说是“跨界”,不如说是一种“破界”——她让我们看到,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理性的学术追求和感性的艺术表达。这个世界正在奖励那些敢于活出多重身份的人。短剧不短志,博士不只有一条路。只要我们对自己负责,为何不能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或许,真正的“大材”,从不在于被用在哪里,而在于如何用得自在、用得精彩。
来源:周道社会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