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日,韩国国防部发表一则简短公告:即日起全面停止对朝广播“自由之声”的制作及播放。这项已经持续15年的心理战广播节目,在这一天悄然画上句号。
2025年9月1日,韩国国防部发表一则简短公告:即日起全面停止对朝广播“自由之声”的制作及播放。这项已经持续15年的心理战广播节目,在这一天悄然画上句号。
这已经不是韩国第一次停止对朝广播。自1963年在军事分界线安装高分贝大喇叭以来,这些广播已经经历了数度的关停、拆除以及重新布设,成为韩朝关系的晴雨表。
朝鲜战争结束后,半岛陷入分裂状态。1953年停战协定签署后,韩朝双方很快就开始了针对彼此的宣传战。
1963年,韩国朴正熙政府首次在军事分界线安装高分贝大喇叭,开始了正式的对朝广播。这些广播内容包罗万象,既包括批判朝鲜体制、介绍韩国社会文化,也有新闻资讯和韩国流行音乐。
朝鲜方面同样不甘示弱,很快在前线40多处设立对韩扩音广播设施,进行针锋相对的宣传。这些高音喇叭每天昼夜不定时广播8小时左右,若将音量调到最大,声波最远夜间可传24公里,白天可传10公里。
这种广播宣传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战工具,旨在影响对方军民的思想态度。一位韩国军方人士曾解释:“广播内容专门揭露朝鲜政权,宣传韩国发展,还夹带流行文化,意在搅动人心。”
对朝广播随着韩朝关系的紧张与缓和而经历数次关停和重启,每一次变化都具有显著象征意义。
2000年6月,朝韩领导人实现历史性会晤并签署《6·15共同宣言》,南北关系走向缓和。按照朝韩军方2004年6月达成的协议,双方从当年8月15号起停止在军事分界线沿线的所有宣传活动。
这段平静期持续了6年,直到2010年“天安舰事件”爆发。韩国调查称“天安”号护卫舰沉没系朝鲜攻击所致,虽然朝方予以否认,但这一事件导致韩朝关系急剧恶化。
韩军随后在军事分界线地区重新设置扩音广播设备,恢复了中断6年的对朝广播。“自由之声”广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播的,由韩军心理战团制作,主要内容包括朝鲜政权相关消息、韩国的发展状况、韩朝体制对比等。
“自由之声”不是普通电台,这是韩国军方心理战大队的武器。节目内容专门设计用来揭露朝鲜政权,宣传韩国发展,还夹带流行文化,意在搅动人心。
广播内容涵盖多个方面:一是朝鲜政权相关消息,往往带有批判性;二是韩国的发展状况,展示韩国的经济成就和社会进步;三是韩朝体制对比,试图凸显韩国制度的优越性;四是韩国最新大众文化,包括K-pop音乐等。
一位分析人士指出:“心理战广播本质就是一场信息攻防战,喊给对岸的民众听,喊给平壤高层听,喊给国际社会看。”
2025年6月,李在明就任韩国总统后,对朝政策开始调整。他指示停止对朝扩音广播,并撤除边境地区的相关设施。
这是一个系统性收声过程:6月,李在明政府下令拆除边境扩音设备;7月,情报院也停播对朝电视广播;9月1日,军方最终停止“自由之声”广播。一步接一步,节奏清晰,显示这不是临时调整,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
这次停播决定背后反映了多个因素的考量:首先,李在明上台后,国内对他的外交路线早有质疑,他选择停播这种高调的心理战工具,既能表现“缓和姿态”,也能甩掉一个不必要的摩擦点。
其次,朝鲜近期的强硬态度与频繁动作,已经让韩国社会神经紧绷,停播算是为局势降温的举措。此外,美国因素也不可忽视——韩国的一举一动,从来离不开华盛顿的眼色。
这次停播决定在韩国国内外引发了不同反响。韩国国内舆论并非一致赞成,部分舆论认为,停播可能会被视为韩国在对朝问题上的软弱表现,尤其是在朝鲜尚未展现出实质性的和平意愿时。
支持者则认为,这一决定是韩国在缓解紧张局势、为对话提供更多空间的积极举措,是国际社会推动和平的必要步骤。在国际层面,停播的决定被广泛视为韩方在朝鲜问题上的战略调整。
全球主要大国,尤其是美国和中国,也对这一决策表示了关注和支持,认为这有助于朝鲜半岛局势的稳定。
然而,停播广播并不意味着韩朝关系的彻底和解。
对于韩国而言,停播之后的最大挑战将是如何确保朝鲜在未作出实质性让步的情况下继续进行对话。这种局势的微妙平衡需要精心的外交操作和对朝鲜态度的细致观察。
韩国军方拆除了边境线上的扩音设备,广播信号也已被切断。但这些广播节目曾经承载的意识形态对抗、民族分裂的痛苦以及和平统一的希望,却不会随之消失。
边境的另一侧,朝鲜尚未对韩国的停播决定作出正式回应。这片寂静能持续多久,无人能够预言。过去60年的经验表明,广播随时可能再次响起——就像半岛的紧张局势,总是在缓和与紧张之间循环往复。
来源:福云一朵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