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也想不到,一场原本是胡塞武装内部的工作总结会,竟成了死亡聚会。以色列空军跨越2000公里发动精准空袭,10枚钻地弹直接命中会场,胡塞武装包括总理、副总理、工业部长在内的八名高层官员被“一锅端”。
谁也想不到,一场原本是胡塞武装内部的工作总结会,竟成了死亡聚会。以色列空军跨越2000公里发动精准空袭,10枚钻地弹直接命中会场,胡塞武装包括总理、副总理、工业部长在内的八名高层官员被“一锅端”。
这是以色列“斩首战术”的又一次极限操作,也把中东地缘政治的残酷性暴露无遗。
事情发生在8月底,以色列空军第69中队10架F-15战机悄然升空,在长途奔袭并完成空中加油后,突然出现在也门首都萨那上空。
每架战机都挂载了3枚一吨级的GBU-31 GPS制导炸弹和2枚250公斤级GBU-12激光制导炸弹——这配置,明显就是朝着“彻底摧毁”去的。
空袭过后,胡塞武装不得不对外承认,总理艾哈迈德·加利卜·拉赫维、副总理穆罕默德·米夫塔赫等多名政府要员在袭击中丧生,其余内阁成员也多数带伤。
用一名也门问题观察者的话说,“这相当于把胡塞的行政中枢炸没了”。
以色列为何选在这个时间点出手?
直接导火索是胡塞近期频繁使用弹道导弹袭击以色列本·古里安机场和特拉维夫市区。
以国防部长卡茨此前就警告过:“黑暗之灾之后,长子之灾即将到来。”这句话如今听起来毛骨悚然。
但更深层看,这也是以色列“定点清除”战术的延续。从黎巴嫩真主党到加沙哈马斯,从伊朗革命卫队到也门胡塞,以军近年来屡次实施斩首行动,手段一次比一次利落,射程一次比一次遥远。
意外的是,尽管遭遇重创,胡塞武装并未表现出退缩姿态。
该组织旗下电视台很快播出高层讲话,强调将继续打击以色列,“直到侵略停止、围困解除”。
而幸存的第一副总理穆罕默德·艾哈迈德·穆夫塔也已迅速接替总理职权——看起来,胡塞的指挥体系并未瘫痪。
这引出一个关键问题:谁才是胡塞真正的核心?
事实上,此次被炸身亡的拉赫维等人更多属于“行政面孔”,而非军事决策者。胡塞武装的实际最高领袖是极少公开露面的阿卜杜勒·马利克·胡塞,而具体军事指挥则掌握在国防部长穆罕默德·纳赛尔·阿提菲和总参谋长穆罕默德·加马里手中——这几位实力派人物,在此次空袭中均安然无恙。
也门问题专家指出,胡塞武装深耕也门北部多年,有着复杂的部落和宗教网络根基,绝非几次空袭就能瓦解。
更何况,他们背后还有伊朗持续的武器和情报支持。
说到伊朗,这场空袭显然也触动了德黑兰的神经。
就在空袭发生次日,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罕见地用中文连发三条社交媒体贴文,强调伊朗与中国作为“亚洲东西两翼的文明古国”,拥有“重塑地区乃至全球格局的变革性力量”,并呼吁全面落实两国战略合作协议。
选择用中文发声,这信号再明显不过——伊朗正在向东看。
几乎同时,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抵达中国天津参加上合峰会,这是他当选后的首次访华。
出发前,他在德黑兰强硬表态,直指“美国美丽面孔的背后是魔鬼”。值得注意的是,佩泽希齐扬原本被外界视为亲西方温和派,但在亲身经历此前以色列对伊朗的轰炸、甚至自己也被炸伤一条腿后,他的立场似乎发生明显转变。
有分析认为,伊朗正在重新评估其安全战略,而紧急找上中国,很可能将中国认定为其最坚定的战略合作伙伴之一。
军事观察家指出,如果伊朗决心强化军备,中国的歼-10战斗机、红旗-9防空导弹系统、054A型护卫舰和常规潜艇等都是潜在选项。尤其在伊朗现有战机严重老化、防空体系暴露漏洞的背景下,这类采购显得尤为紧迫。
不过也有观点提醒,国际军贸从来不只是买卖那么简单,它涉及地缘战略、政治信任和长期利益绑定。伊朗若真要转向东方,需要的可能不止一份采购清单,而是一场全面的战略重构。
回过头看,以色列此次千里斩首看似大获全胜,但真的能换来长久安全吗?
从加沙到黎巴嫩,从叙利亚到也门,以色列面临的威胁是分散且多元的。消灭一批官员,可能只是按下了暂停键,而非终止键。
更何况,这种越境打击本身就冒着冲突升级的风险。短期内,胡塞武装必将发动更猛烈的报复!而伊朗会作何反应?美国又将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问题,都将影响中东未来的安全格局。
而中国,似乎正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到中东事务中。
从促成沙特伊朗复交,到扩大上合组织影响力,中国正在展示一种不同于西方的中东策略:不煽动对抗,而是倡导发展;不拉帮结派,而是搭建多边平台。这种思路能否为中东带来新平衡,或许值得我们期待。
无论如何,这场跨越2000公里的空袭再次证明:中东既是一个充满历史纠葛的战场,也是一个大国博弈的中心。
每一枚落下的炸弹,背后都是计算与风险;每一方势力的动作,都可能改变区域力量平衡。而普通民众期待的和平与发展,依然前路漫长。
来源:冰枫观察室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