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依赖、含糖饮料依赖、沙发依赖、购物囤积依赖?健康科普月,营养、心理、运动等专家都来支招摆脱多重依赖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1 21:00 1

摘要:奶茶续命、可乐提神,越来越多人有“含糖饮料依赖”? 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同时也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上海健康播报”第八期发布会上,专家们特别指出,外卖依赖、含糖饮料依赖、重口味依赖、沙发依赖、短视频依赖、购物囤积依赖……当下,人们在日常生活

奶茶续命、可乐提神,越来越多人有“含糖饮料依赖”? 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同时也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上海健康播报”第八期发布会上,专家们特别指出,外卖依赖、含糖饮料依赖、重口味依赖、沙发依赖、短视频依赖、购物囤积依赖……当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太多“依赖”。营养、心理、运动等专家今天都来支招了,让更多的人走出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多重依赖。
外卖依赖?教你聪明点餐

“点外卖”成为很多人每天习惯,从饮食健康来看,“外卖依赖”存在哪些隐患,如何应对?

上海市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华东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吴江指出,

长期依赖外卖等同于将自身的饮食健康“外包”出去。从营养学视角来看,商家为追求风味和“锅气”,往往大量使用调味品,导致外卖普遍油、盐、糖超标。长期摄入会加重身体代谢负担,增加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慢性病以及肥胖的发生风险。与此同时,外卖套餐通常以精米白面和大块肉类为主角,蔬菜粗粮是配角。这容易导致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即“隐性饥饿”,引发便秘、口腔溃疡,削弱机体免疫力。

对于“外卖依赖”,市民还是要聪明点餐,优先选择口碑良好的正规商家,主动挑选蒸、煮、炖等轻烹饪菜品,避开油炸或红烧类重油菜肴。下单时备注“少油少盐”要求,并额外加单一份蔬菜菌菇,弥补营养缺口。

越来越多人有“含糖饮料依赖”,会带来哪些健康危害?吴江指出,

我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应超过25克,而一杯400-500毫升的含糖饮料往往就会超出这一限量。当人们习惯性地通过这类饮料提神、续命,可能已经形成依赖。这背后的生理机制是糖能在短时间内刺激大脑释放大量多巴胺,带来即时的愉悦与“提神”错觉,这种“奖赏机制”极易让人产生心理依赖,一旦不喝就感觉“没精神”。

想要健康又解渴解乏,就要循序渐进戒糖,先从降低频率开始,比如从每天一杯减为两三天一杯。点单时,主动选择“三分糖”“无糖”,让味蕾逐步适应低甜度的饮品。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如果觉得没有味道,可以尝试无糖的绿茶、红茶、咖啡、苏打水。或者用柠檬片、薄荷叶、黄瓜片、水果块制作天然风味水。

购物依赖?囤的不是货,是安全感

不少人喜欢“买买买”的同时“囤积成癖”,这背后反映了什么样的心理?“大家囤的不是货,是安全感!”上海市医学会科普专科分会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乔颖指出,

“囤积成癖”是当代人常见的一种行为习惯。衣柜里塞满未拆标签的衣裳,橱柜中垒着过期的罐头——这不是杂乱,而是一座“私人博物馆”,陈列着我们无法割舍的焦虑与眷恋。心理学家把这类人称为“仓鼠型人类”。

如果家里已经发展到需要GPS导航才能找到床的地步,那可能就需要专业人士来“断舍离”了。但在此之前,请尊重我们“用物质填补精神空虚”的行为艺术——毕竟在这个变化的世界里,那堆永远用不上但看着就踏实的“战略储备物资”可能让我们安心。

需注意的是,普通“囤积习惯”与“囤积障碍”存在本质区别:后者会导致生活空间严重拥挤,引发显著的焦虑、抑郁等心理痛苦,并严重影响社交与生活功能,这类情况需专业心理干预,而非简单的“整理习惯”问题。

健康的依赖通常具备可控性,在乔颖看来,偶尔点外卖节省时间,周末适度刷短视频放松,或享受一杯含糖饮料作为小确幸。这些行为来自于实际需求,且个体能自主调节,不会因短暂中断而产生强烈不适。

然而,当行为逐渐脱离实际需求,转为情绪驱动时,就可能滑向病理性依赖。例如,明明不饿却因压力狂点外卖,熬夜刷短视频只为逃避次日的工作焦虑,或不断囤积物品来填补内心的空虚感。此时,行为已不再受理性控制,反而成为逃避现实的工具。更危险的信号是反复尝试调整却失败,甚至出现戒断反应。比如,不喝甜饮就焦躁、不购物就心慌。

乔颖指出,

针对轻度依赖,可通过行为替代法逐步调整。比如,用无糖茶饮替代含糖饮料,以短途散步替代“沙发瘫”,或设定短视频的每日使用时长。关键在于找到能提供类似满足感的健康替代品,而非强行戒断。

对于严重影响生活的依赖(如囤积障碍、暴食症),则需要专业干预。心理治疗可帮助挖掘深层动因,而团体支持则能提供社会监督与共情。在某些情况下,药物也可能用于缓解伴随的焦虑或抑郁症状。

沙发依赖?四个健康建议收好

一见沙发就“葛优躺”,这成为不少人、尤其年轻人的“标准姿势”,“沙发依赖”会带来什么健康危害?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戈允申,长时间以“葛优躺”姿势瘫在沙发上,会导致脊椎受力不均,加重腰椎和颈椎的压力,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问题随之而来,引发脊柱变形,出现慢性疼痛。

“沙发依赖”往往伴随长时间静坐或躺卧,日常活动量减少。久坐不动会降低新陈代谢速度,增加脂肪堆积,诱发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另外,饭后立即躺在沙发上,胃肠蠕动受阻,容易引发消化不良、胃胀气等问题。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适当活动有助于促进消化。

戈允申带来四个健康建议:

一是避免久坐,每隔1小时起身活动、伸展;二是保持正确坐姿,减少躺卧时间;三是培养运动习惯,如瑜伽、慢跑、游泳等;四是参与社交和户外活动,培养积极心态。

来源:周到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