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028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入院那天,老李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嘴角歪着,眼神呆滞。家人吓坏了,120一路飞奔拉到医院,最后确诊是脑梗复发。“怎么又来了?”妻子忍不住问医生。
其实,这不是个例。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数据显示,超过70%的脑梗患者最终死于复发。很多人以为治好一次就万事大吉了,却没意识到,第一次脑梗只是开始,真正危险的,是反复发作。
脑梗,也叫缺血性脑卒中,是因为脑血管被堵住,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第一次脑梗发作时,很多人就已经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比如说话不清、行动迟缓、情绪不稳等。但最可怕的是,它不会就此罢休。
数据显示,脑梗后1年内的复发率约为10%~15%,5年内复发率接近40%。而一旦复发,死亡率、致残率都会大幅上升。
很多患者第一次发病还能抢救回来,但第二次、第三次机会就没那么多了。尤其是高龄患者,或者本身就有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等基础疾病的人,复发一次可能就直接卧床不起,甚至命悬一线。
脑梗之所以反复,是因为“根”没治好
脑梗从来不是突然发生的,它背后有一套完整的“病因链”:动脉粥样硬化、血压异常、血脂紊乱、血糖升高、心律不齐……这些问题如果没有被彻底管理,即使溶了血栓、通了血管,也只是“治标”。
很多患者出院后就放松了警惕,药不按时吃,复查不去做,生活习惯也没变。表面上人是“好了”,其实危险还在体内积蓄。
医生常说,脑梗就像房子着火,你把明火灭了,不代表火星不会复燃。想要不复发,光靠一次治疗远远不够。
那到底该怎么做?想要脑梗不复发,关键是盯紧这3件事。
很多患者一出院,就觉得自己“没事了”。看到药多,就开始自己做主——“这个降压药吃得我头晕,停了吧”“降脂药太贵,吃几天先停一停”……这种做法,比不吃药更危险。
脑梗后最常见的长期用药包括:
抗血小板药物:比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用来防止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
降压药:控制血压波动,保护血管。
降脂药:主要是他汀类药物,能稳定动脉斑块,防止破裂。
心律调节药:如果有房颤,还需要服用抗凝药物。
这些药物缺一不可,作用不同,但目标一致:防血栓、防斑块、防复发。需要强调的是,不是所有药物都要吃一辈子,但什么时候停、怎么减、能不能换,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擅自停药,很可能反而让血栓再次形成,等到第二次发作,后悔都来不及。
很多脑梗患者都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问题。这“三高”是脑梗最大的幕后黑手。控制不好,再通的血管也会被堵上。
但“控制”不是嘴上说说,得看具体数值:
血压:目标控制在
血脂:脑梗患者属于高风险人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要控制在
血糖:空腹血糖一般控制在4.4~6.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建议控制在
这些数值不是医生自己定的,是国家指南明确规定的。每次复查都要关注这些指标,达标才算控制,不达标就要调整方案。很多人以为自己“症状没了”就是好了,其实脑梗是“哑巴病”,很多危险都是无声的。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药吃得再好,生活习惯乱来,等于白费。
脑梗之后,生活方式的管理不是锦上添花,是命悬一线。
饮食要控盐、控油、控糖。不是说不能吃,而是吃得要有节制。油炸、腌制、甜饮料这些尽量避开。建议以地中海饮食为主,多吃新鲜蔬果、粗粮、深海鱼。
适当运动,但别过度。每天30分钟左右的快走、慢跑、太极都可以。但不能剧烈运动,尤其不能突然起身、搬重物。
控制体重。肥胖是“三高”的温床。腰围建议男性
睡眠规律、情绪稳定。很多复发案例都和情绪波动有关。建议建立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保持心情平稳。
另外要特别提醒一点:戒烟、限酒,不是建议,是必须。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本身就是血管杀手,继续抽继续喝,等于给血栓“添砖加瓦”。
很多人把第一次脑梗当成“意外”,但第二次就完全是“人祸”了。脑梗不是一次性事件,而是一场长期战斗。治病靠医生,防复发,靠你自己。提醒每一位脑梗患者,别被短暂的“平安”麻痹了警惕。真正的康复,不只是活下来,而是活得好、不再犯。
只要守住三个关键:用药规范、指标达标、生活规律,你就能把复发的风险越压越低。别忘了,你不是和药物过日子,你是在和复发抢命。
参考资料: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2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2021 ESC Guideline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European Heart Journal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Dr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