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两点,我对着手机账单发呆:上个月4800元花在医美项目上,2300元报了情感课程,1500元买了网红同款穿搭——可这些“提升”,没让我多赚一分钱。
凌晨两点,我对着手机账单发呆:上个月4800元花在医美项目上,2300元报了情感课程,1500元买了网红同款穿搭——可这些“提升”,没让我多赚一分钱。
直到看到一本书里的话,我才突然清醒:很多人赚不到钱,不是能力不够,而是把钱花错了地方,把“生活模式的消费”当成了“生存模式的投资”。
22到27岁那五年,我总以为“投资自己”就能赚到钱:跟风减肥塑形,办了年卡却只去了三次;为了“提升眼界”,买了一堆和工作无关的畅销书,翻几页就积了灰;甚至为了“经营亲密关系”,花高价报情感课,最后连对象都没找到。
现在回头算账才发现,这些所谓的“个人提升”,不过是在为商家的营销买单——我不是演员模特,颜值提升带不来日薪208万;我不是情感博主,学再多恋爱技巧也变不成收入。
真正让我醍醐灌顶的,是刷到的一篇文章:“经济下行期,别再搞和生存模式无关的个人提升。”
这句话像一记耳光,打醒了沉迷“伪努力”的我。
原来“投资自己”分两种:
一种是“生活模式”的消费,比如减肥变美、学插花烘焙、追网络热点,这些只能让生活多些点缀,却带不来实际收益;
另一种是“生存模式”的投资,比如学一门能接单的技能、链接能带来资源的人脉、报能提升收入的课程,这些才是能帮你赚钱的“根基”。
就像杨天真说的:“你要分清楚是喜欢钱,还是喜欢搞钱。”
喜欢搞钱的人,从不会把钱花在“没回报的提升”上。
我认识的自由职业者小雨,去年把所有“变美预算”都砍了,花3000元报了短视频剪辑课,花500元加入行业交流群。
三个月后,她靠剪辑技能接到了第一个商单,现在每月收入稳定在2万以上——那些省下的医美钱,变成了能持续赚钱的技能;那些原本用来追热点的时间,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订单。
其实判断一笔“自我投资”值不值得,只需要一个标准:它能不能帮你在长期规划里赚到钱。
比如你想靠文案赚钱,那花2000元报文案训练营、买专业工具书,就是值得的;但如果只是为了“陶冶情操”,买一堆散文诗集,那就是没必要的消费。
你想靠电商带货赚钱,花500元买货源渠道课、花300元做账号诊断,就是有用的投资;但花几千元买网红同款直播设备,却没学过运营技巧,那就是浪费钱。
尤其对女生来说,很容易陷入“生活模式提升”的陷阱。
商家总在制造焦虑:“颜值即正义”“眼界决定高度”“好的亲密关系能改变人生”,可这些焦虑背后,藏的都是消费套路。
男生很少会为“身材焦虑”买单,也不会花大价钱学情感技巧,他们更愿意把钱花在能直接赚钱的地方——比如学编程、考职业证书、链接行业大佬。
不是说女生不该追求美和情感,而是要分清“优先级”:先有能赚钱的生存能力,再去提升生活品质,才不会越“提升”越焦虑。
我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之前看书、报课总没回报——那些所谓的“努力”,不过是战术性逃避。
我用看闲书逃避“没技能”的现实,用报情感课逃避“赚不到钱”的压力,用买新衣服逃避“没目标”的迷茫。
直到开始聚焦“生存模式投资”,花19元买微信读书会员看专业书,花200元请行业前辈做职业咨询,才慢慢找到赚钱的方向。
现在的我,不再乱买没用的课程,不再跟风做医美,而是把钱和时间都花在“能赚钱的事”上。
虽然暂时没变成“大美女”,但看着银行卡里慢慢变多的余额,心里的踏实感,比任何外在提升都来得真切。
如果你也总在“投资自己”却没看到回报,不如现在就拿出账单,划掉那些“生活模式的消费”:没帮你赚钱的美容项目、带不来资源的社交聚会、和收入无关的兴趣课程。
把省下来的钱,投到能帮你赚钱的地方——记住,能让你越来越富的投资,从来不是“让你变好看”,而是“让你能赚钱”。
别再用“伪努力”欺骗自己了,把钱花在刀刃上,才能让“投资自己”真正变成“赚到钱”。
来源:清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