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权传-1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1 22:15 1

摘要:醴陵县位于湖南省东部,东、南、北三面多为罗霄山脉所盘绕,岗岭绵延,交通不便;西部地势较为开阔、平坦;湘江支流渌水自东向西流贯全境,可上通萍乡,下达衡阳。黄猫岭地处醴陵北乡,是境内千山万岭中的一座土岭。深秋时节,这高高的山岭层林尽染,万木飘金,远远望去,其形酷似

年少志高远

一、黄猫岭下的农家子弟

1905年3月15日(清光绪三十一年二月初十),左权出生在湖南省醴陵县平桥乡黄猫岭村(今属醴陵市新阳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醴陵县位于湖南省东部,东、南、北三面多为罗霄山脉所盘绕,岗岭绵延,交通不便;西部地势较为开阔、平坦;湘江支流渌水自东向西流贯全境,可上通萍乡,下达衡阳。黄猫岭地处醴陵北乡,是境内千山万岭中的一座土岭。深秋时节,这高高的山岭层林尽染,万木飘金,远远望去,其形酷似一只欲腾、欲扑的巨大黄猫,此为“黄猫岭”名字的来历。

在绵延七八公里的黄猫岭下,散落着一些以种田为生的农户,岭脚下的小小村庄黄猫岭村,正位于那“猫肚子”下面。在村里,曾有十多间土砖瓦屋围成的一个屋场,坐西北,朝东南,前后两进,成“国”字形,即是左权出生的地方。

这座屋场原是中等富裕农民陈春泉的家产,由于陈家经济每况愈下,家道衰败,将屋子的一半卖给了在黄猫岭一带有名的地主匡印澄。左权家因租了匡印澄的土地耕作,也就租借了这栋泥屋和房屋前的打谷场。年代久了,附近的乡亲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左家屋场。

据《醴陵左氏族谱》记载,醴陵左氏的祖先,上可追溯到春秋时期鲁国兖州府泗水县人、史学家左丘明和西晋时代的文学家左思。左思的后代左富书(字一初),在明初时由今江苏省丹阳县迁移到今江西省永新县,为左氏丹阳堂祖祀之起源。醴陵左氏尊称其为始祖一世。至第十九世祖左显宗时,永新左氏最初有11人迁居到醴陵县安福乡。

醴陵左氏第二十二世祖左孚冕,于明朝永乐年间由永新迁到醴陵。当时左氏族人约有1200人,建业于醴陵北邑上坊。到第二十八世祖左培元时,于醴陵北邑新阳桥山东北端修建左氏宗祠。祠堂坐东朝西,前为钟、鼓厅,后厅立历代祖宗的牌位,中厅为一亭阁,连接前后厅。亭阁两边是天井,修建有鱼池、花台、盆景。亭阁柱子上有副石刻对联:“堂带春星光分翼轸,庭飞秋露馨荐苹繁”。

祠堂大门上横写“左氏宗祠”,左、右侧门上书写“人孝”、“出第”。大门上的对联是“道传东鲁,业建南华”。大门前两厢石柱刻家训:“千古素臣垂令绪,三都丽赋诵清芬”,说的是勉励左氏子弟要以春秋时的先祖左丘明为“素臣”典范,以晋代先祖左思的“丽赋”文风为榜样而学有所成。左氏宗祠是左姓子弟逢年过节祭祀的聚集地。这里所营造的祖宗至上的威严氛围,特别是这里的文化气氛,对少年时期的左权不无影响。

左权的祖父左凤裘有两个儿子,长子左兆新即是左权的父亲,次子左铭三即左权的叔叔。左权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大哥毓麟;姐姐毓春居次,嫁李人干为妻;二哥纪棠,过继给叔叔左铭三为子;三哥应林;左权排行最小,乳名自林,号叔仁,字孳麟,在学校曾用名“左纪权”。

左权出生的20世纪初,正是中华民族积难深重的时代。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国一败涂地,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向腐败的中国政府勒索巨额赔款。地方官吏以各种名目榨取百姓钱财,税捐种类繁多,贪官污吏营私舞弊,地主、高利贷者和资本家残酷剥削。加上战乱频繁,天灾疫病肆虐,工农劳苦大众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生活极端困苦,甚至家破人亡。

民众在逆境中不断反抗,在斗争中寻求出路,但总以失败告终。从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到左权出生时的1905年的八十余年间,醴陵县平民有四次较大诉案件,控告漕弊,但均因官官相护被反坐,原告甚至被处死。

1906年12日(清光绪三十二年十月十九日),在距离左权家乡黄猫岭不远的醴陵东北境麻石爆发了“萍(乡)浏(阳)醴(陵)起义”,起义武装提出政治口号:破除专制政体,建立共和民国,平均地权,享受自由,平等权利。醴陵各路义军纷纷投入战斗,黄猫岭附近的乡民也有近百人加入了义军。清廷震惊,调集四省常备军、巡防队和地方团练五万多人进行“围剿”。在封建王朝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联合镇压下,起义武装在坚持一个多月后失败。当时的醴陵,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租种二亩田,要交十道捐;衣服不遮体,烟囱不冒烟;清鬼和洋鬼,要命又要钱;逼的穷人路三条,逃荒上吊去坐监。

《名胜志》曾记:“县北有陵,陵下有井,涌泉如醴,因以名县。”元丰《九域志》又记“醴陵有醴泉”。但是,在黑暗统治下的醴陵百姓们,并未感受到生活的甘甜。

清末民初,醴陵县有人口50余万,全县总面积2100多平方公里,但由于丘陵遍布,其中平原仅占16%。山谷中凡是有水的地方,几乎都开成了稻田,片片点点,一方面说明了这里的农民勤劳,一方面也说明这里人多地少,可耕种的土地严重不足。从土中刨食的农民,常年得不到温饱,一旦遇到天灾,更是饿殍遍地。

左权的祖父左凤裘全家从1857年春起,长期佃种地主匡印澄的13亩多田地。左家每年耕播打下的稻谷、杂粮除交租外,还要应付苛捐杂税、兵丁粮饷,一家人吃不上几顿饱饭。红薯是半年的养命粮,遇歉年或灾年那就只有挨饿逃荒了。

为了养家糊口,在种田的同时,左凤裘不得不将左兆新送到青泥湾的窑厂去烧土碗。那时,每窑7间,由低到高,垒级而上,可装大小碗1000对。烧窑时间较长,一般要56小时至60小时。窑工们泥一身,水一身,汗一身,一个个都像瓷泥捏成的。左权出生前后那几年,左兆新正在窑上没日没夜地苦干。

左权的母亲张氏,乳名良,始终没有自己的大名,未出嫁时,大家都叫她良姑娘。那时,穷人很难找到媳妇,不得已采取“棉花换纱”的办法:娶一个过来,嫁一个过去,开“扁担亲”。良姑娘也是用这种棉花换纱的办法“换”到黄猫岭左家屋场来的。她是一位坚强的农村普通妇女,不识字,不善言辞,却有一颗善良的心,一双勤劳的手。

1906年,左权正在牙牙学语时,醴陵一带出现灾荒。许多人家已是无米下锅,野菜、草根、树叶、树皮几乎被吃光。为了活命,左权的母亲被迫抱着左权乞讨于乡里。

第二年10月,左权的父亲积劳成疾,在贫困交加中与世长辞,年仅34岁。祸不单行,左权的祖父因丧子过于悲痛,相继病倒,不到一年,在63岁上去世。不久,左权的祖母也病逝,两老合葬于黄猫岭蛇形山之阳。

三位亲人相继去世,左家犹如塌了天。一连串的沉重打击,再加上过度操劳,使得左权的母亲在30多岁时,已经弯腰驼背,头发花白,过早地显出了老相。但是,中年丧夫的母亲并没有被一次次突如其来的大祸所击倒,而是以坚韧的毅力,强打起精神,含辛茹苦地抚育着五个孩子,顽强地支撑起了这个残破的家。

从此,本该在父母怀抱中撒娇的左权,也尽可能地用稚嫩的肩膀替母亲分担起生活的重担。从6岁那年开始,他就在黄猫岭、大王山、桃子坡一带拾柴、放牛、打猪草、干农活。过度的劳累和时常挨饿受冻的苦难生活,使得正处在发育中的左权身材又瘦又小,可他幼小的心灵却随之有些早熟起来。

生活是艰难了一些,但山野间的孩子们也有自己的乐趣。左权童年时期的最大乐趣是嬉戏于溪水之中捉鱼。

黄猫岭附近的大王山下地势较低,既有泉水汩汩、水质甘甜的猫公井,也有流水潺潺、纵横相连的无名小溪、河汊,各种鱼儿喜欢到这活水中来潜游寻食。左权在打猪草和放牛时,跟着乡间的长辈和小伙伴们常来这里,很快便学会了不少捉鱼的窍门。

由于左权每次下水,总有收获,渐渐地成了闻名乡间的捉鱼能手。他发现水浑的地方,就截断源流,再舀干水坑捉鱼。小丁点的鱼嫩子,留在家里大家吃,这是全家唯一的荤腥了;稍大一点的鱼,便拿到附近小镇集市上卖了得点钱。左权绝不花掉一分钱,全部带回家,交给妈妈做家用,或是换回一些油盐,提回家来。这小小的鱼篓子,成了家中油盐罐子的重要补充。左权捕鱼卖钱,不但贴补家用,在他年龄大一点后,在母亲的嘱咐下,也买些纸张笔墨用来读书写字。

然而,命运之神并未就此大发慈悲。1916年,在左权11岁时,家中又一次发生变故,不幸再次降临。这年,醴陵县闹春荒。为了艰难度日,左权家只好四处借粮。母亲让左权13岁的三哥应林到外婆家去借粮。从黄猫岭到外婆家,要走35 里路。应林大清早起床,饿着肚子走了整整一上午,快到外婆家时已饿得眼冒金星,几近虚脱。他走到一口水塘边,在捧口塘水解渴时,由于头晕,不幸掉进塘中。当附近的农民跑来将应林救上岸时,他已气绝身亡。母亲得知后,痛不欲生。一家数口,悲伤异常。

应林的溺亡,对左权的刺激很大,使他一下子好像增长了几岁。他想起全家人在母亲的带领下累死累活地劳动,一年到头,除缴送重租高税外,却所剩无几,终年不得温饱。而富人囤积大量粮食,平时拒借拒卖,待到春荒之际再高价出售。因此,他小小年纪便开始感到世道的不公,人间的不平。同时,左权更加懂得体贴辛勤劳累的母亲,常常帮助母亲料理家务,分担起家庭的一些劳动。

坚强的母亲再一次挺住了丧子的打击。为了一家人的衣食,她起五更,睡半夜,白天在租田里挥汗劳动,换工耕种;晚上,熬夜坐在木制手工织机旁辛勤织布。

左权的母亲在醴陵北乡是出了名的织布能手,这“能手”的美誉一方面是来自于她的聪慧,一方面也来自于家庭生活所迫的熟能生巧。一般农家织布,每年可织粗布三匹。左权的母亲织成的布纱均匀而有光泽,每年织成的粗布总在四匹左右。商客们都知道,醴陵北乡出的布匹质量好,所以都来这里采购,慢慢地北乡市镇便发达起来。

离黄猫岭很近的东冲铺、清安铺有了绸布、杂货、染房、织房、药材、书纸文具、客栈、饭店等店铺。在闭塞的山岭乡村中,这些市镇点缀了繁荣,也开阔了左权的眼界。每当母亲从织布机上取下一匹布来,左权就跟着母亲到清安铺或是东冲铺去把它换成现钱,买回些食盐、灯油和火柴。每当夜幕降临,一粒如豆的油灯辉光下,母亲手摇的纺车声常伴左权进入儿时的梦乡。

左权的母亲又是一位很有德行的劳动妇女,其贤淑和善良在黄猫岭一带是有口皆碑的,邻里乡亲尊称她为四婆婆。她沉默寡言,多做少说,虽然家境困难,但仍然乐于帮助和周济穷人。村里有一个年轻人与家庭不和,被其祖父拿着棍子赶出门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跑到左权的家里。左权的母亲拿出了仅有的两斗大米送给他,并严肃地告诫那个青年:回家后好好劳动,立志做个好人。

母亲的言传身教和坚毅、勤奋、善良的品格,给了左权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左权从小具有同情劳苦人民的情感和助人为乐、敬老怜幼的品德。每到收获季节,他和大哥在田里收割稻谷,临近的贫苦老妇来讨谷穗,左权总是对哥哥说:“他们比我们更贫苦,又携儿带女,给他们一些吧。”少儿时的左权在房前屋后喜爱栽种各种瓜豆蔬菜,待其成熟后,他常常送一些给邻里的孤寡老人,受到乡邻们的一致赞扬。

看到左权的懂事,母亲心里更多了一分对左权的疼爱。可母亲疼爱却不溺爱左权,特别当左权犯错误时更是严加管束。有一次,左权在村外山坡放牛时与邻村的小伙伴潘宝玺因争口舌之利而在牛背上打了起来。几个回合下来,左权见对手已无还手之力,竟越战越勇,将赶牛的竹条子当成了长枪,把对面那牛和牛背上的宝玺追得团团乱转。潘宝玺吓得哇哇直哭,使劲拍着牛屁股奔回家去。

当晚左权的母亲得知此事,非常生气,便把左权叫到面前,让他跪下,并严厉地教育道:打人是不对的,欺侮打不过你的人更是不对的。长大了不要当一个欺软怕硬、欺弱怕强的奴才!左权向母亲承认了错误,记住了母亲的话,并按当地的习俗,把一根麻绳扎在手指上,表示引以为戒,不再重犯。

在左权幼年成长的过程中,除了自己的母亲,还有一位对他帮助和影响很大的亲人,那就是叔父左铭二。左铭三为人正直,富有爱国思想,是醴陵学界名流所倚重的学者。他毕业于长沙师范学校,是平桥乡左家第一个知识分子。

孙中山倡导革命时,左铭三是在黄猫岭一带第一个敢于剪去头上辫子、拥护共和的人,成为那个时代勇敢站出来支持孙中山的优秀知识分子。在共和的旗帜下,他出任县立模范小学校长、劝学所所长、渌江中学教员。《醴陵县志》说他任教“诱掖多方,门下多知名士”。左权对叔父非常敬仰,从小就爱听他讲故事,谈做人道理,论世界大事。左铭三见左权肯于思考,有志向,也对他寄予厚望。

当叔父左铭三知道左权手指上拴麻绳一事的缘由以后,也严肃地告诫左权说:为人处世,要以德服人。缺乏涵养,不以德服人,勇敢就是粗暴、粗野。在当今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强国需要虎狼,而弱国需要勇士。只有爱国如渴的人,才配做真正的勇士。从此,左权牢牢记下了叔父的教诲。

家庭是一所学校,父母和长辈的言行,往往给孩子们以莫大的影响。

在苦难的生活中,母亲原本没有想到要把左权教养成为日后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而是要按照自己的模式将其塑造成黄猫岭周围土地上被乡亲们称道的种田好把式。而叔叔左铭三的一番道理,则使童年的左权睁大了眼睛,朦胧中看到了黄猫岭之外还有更大的世界。

来源:表里如一大好河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