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津看博览“再造农业”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1 22:52 1

摘要:8月23日,位于成都市新津区的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简称天府农博园)迎来一群客人——国内外水稻领域的专家学者相聚于此,参加为期5天的第二十二届国际水稻功能基因组大会。

天府农博园航拍图。

游客在陈娟的院子里跳舞。

天府农博园以“田间地头办农博”为特色。

天府农博园的研学课程以农耕为特色。

天府农博园展会现场。

□李思语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 刘佳 李正勇

8月23日,位于成都市新津区的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简称天府农博园)迎来一群客人——国内外水稻领域的专家学者相聚于此,参加为期5天的第二十二届国际水稻功能基因组大会。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金秋九月里,中德农业周、第十一届四川农博会等一系列国家级、省级农业会展活动将在此陆续启幕,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客商将汇聚于此,集中展示农业创新发展成果,探寻合作机遇。

始于博览,却不止于博览。季节性的盛会背后,是一场关于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深度融合的持续性探索。

在这里,科技与土地相融合,产业与创新共生长,城市与乡村展开对话。一场会展可能催生一个产业项目,一次交流或许激活一片乡村……如今的天府农博园,不仅是四川农业的“会客厅”,更是一个推进农业现代化、服务城市需求、赋能乡村振兴的综合性实践地。

会展“超级碗”

博览流量成园区发展增量

初秋,天府农博岛大田展区里的上千亩水稻逐渐成熟。

这片引种了“川优6709”“宜香优2115”等四川优质水稻品种的展示基地,刚刚迎来第二十二届国际水稻功能基因组大会的专家学者一行。他们走入田间实地考察、现场交流,对四川水稻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金秋大考”。

类似场景在天府农博园已成常态。从粮油新品种、推广新模式到发展新理念、乡村新场景,几乎每举办一场展会活动,便会迎来一轮行业内的集中“检阅”。

当蒲江的万亩果园、崇州的连片稻浪、彭州的绿色菜畦成为园区发展的产业根基,天府农博园却跳出单一产业逻辑,以“博览”为核心功能定位,通过展示空间、参与主体、体验形式、博览周期四大会展创新策略,打造服务全川、面向全国的农业展示平台和乡村振兴示范窗口。

这源于天府农博园规划建设之初,就被赋予展示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新时代“天府粮仓”建设成果的重要使命。

自2021年9月正式投入运营以来,天府农博园已承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四川农博会和成都世园会分会场、中国(成都)畜牧业博览会等一系列重大展会。

通过这些高水平、影响力广泛的展会平台,四川在现代农业领域的创新探索、城乡融合的宝贵经验以及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得以集中展示、广泛传播。

而在博览之外,意料之中的“聚焦效应”已然清晰显现。全年300余场会展会节活动带来的流量,正持续转化为园区发展实实在在的增量。

起步于“中国芦笋之乡”巴中恩阳的四川欣惠丰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丰农业),在成都多个区县实地考察和比选之后,最终在去年决定将天府农博园作为全国总部基地。“这是一块宝地,是我们拓展更广阔市场空间与发展机遇的重要窗口。”惠丰农业CEO邵静这样评价。她表示,希望借助天府农博园的平台优势,实现产业与企业“走出去”的双目标。“以‘博览’为引领,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和科研力量都在向园区汇聚。”天府农博园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谢曲认为,博览属于农业中的细分领域,难以直接创造丰厚利润,却可以凭借强大的资源整合与平台赋能能力,成为驱动园区发展的关键。

产业根基的厚度,决定园区发展的高度。“围绕精致生态农业、农业会展博览、‘农业+’等新业态,园区加大了对平台型、头部型和科技型产业化项目的招引。”谢曲介绍,2025年园区已签约招引东方希望生猪、连益水产等农业产业化项目26个,总投资约22亿元。

科技“试验田”

智慧农业写下“天府答案”

8月底,芦笋的生长季已然结束,位于农博岛5号路的“天府芦笋总部基地”略显宁静。在一个名为“科技创新中心”的玻璃温室大棚内,仍零星散布着一些杂草与芦笋苗。“这下面全部新铺了地热设备。”邵静指着空荡荡的大棚说,他们正尝试通过人工增温,实现芦笋冬季种植与反季节供应。

延长芦笋生产供应期,是这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落户天府农博园后的重要探索方向之一。种质资源苗圃、智慧育苗系统、数字化生产研发……走进与“科技创新中心”相邻的四个玻璃温室大棚,每一个大棚都承载着独立功能,却指向清晰一致的目标:推动芦笋产业向科技化、智慧化、现代化升级。

芦笋适宜生长于湿润的土壤环境,生长期需将土壤湿度维持在60%-80%之间。传统种植模式下,湿度调控往往依赖人工经验,但通过数字农业技术可以实现精准调控,最大限度优化投入,达到降本增效目的。“打个比方,如果在湿度60%和70%两种模式下,最终芦笋的产量相当,那我们一定会选择更节水的模式。”邵静说。

与该公司在巴中建设的传统生产基地相比,“天府芦笋总部基地”集品种选育、种苗繁育、技术推广、新品研发及产品销售等功能于一体。其核心使命在于探索并验证最佳方案,以总部研发+基地转化模式,实现芦笋标准化种植、规模化推广与应用。

作为新津智慧农业的重要承载地,天府农博园96平方公里的广阔热土,已经成为以科技驱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试验田”。像惠丰农业这样,以科技赋能农业、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与现代化转型的案例不断涌现。

在天府农博岛,智能化设施齐备和数字化平台完善的大田集成管理系统,正悄然改变着传统粮油生产方式——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劳作,如今已转变为指尖轻触屏幕的精准管理。

在花源街道共和村,利水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水湾农业)放弃传统土塘养殖及网箱养殖模式,以“浮式生态桶养”技术和配建的数字化科技鱼塘系统,实现“零排放圈养”的绿色高效水产养殖。

仔细了解就会发现,天府农博园中的很多项目规模并不大,但对比同类型农业项目,亩均成本投入并不低。如,“天府芦笋总部基地”占地仅100亩,投资却高达近亿元。

这种现象,实则是天府农博园全力打造“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区”的集中体现。“我们更关注的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探索出可复制、可持续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新路径。”谢曲说。

乡村“迪士尼”

农文旅融合解锁“快乐经济”

天府农博园能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热土,并非偶然。回溯4500年前,当古蜀先民在这片土地上播下第一粒稻种,揭开成都平原农耕文明序幕的那一刻起,勇于开拓、敢于求新的农业基因便一脉相承地延续着。

依托宝墩古城遗址,扎根于四千年稻作文明的历史沃土,又是全省农业现代化成果的集中展示窗口,天府农博园成为连接古蜀农耕文明智慧与未来农业图景的理想研学之地。

在农业+农耕、农业+文化、农业+科技等天府农耕特色研学课程吸引下,2024年,120所学校和机构带着中小学生走进天府农博园,开展的研学活动达到120场。

8月15日,天府农博·多彩农业生态产业链研学中心正式成立。得益于良好的资源禀赋,这个生态研学基地打破传统农业研学“走马观花”的局限,更加注重打造沉浸式研学场景,构建“农业认知-科技实践-产业赋能”闭环研学体系。

该研学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不仅要让青少年认识农业,更要让他们理解农业如何塑造文明、驱动科技、赋能经济。

这样的资源禀赋,也为天府农博园挖掘农业多元价值,激活农商文体旅融合发展潜力赋予了天然优势。

无数人怀揣着对农耕文明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如候鸟般纷纷至此,让这片背靠成都、与天府新区仅隔一条绕城高速的农业园区成为“栖息之地”。

他们走进宝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现场触摸历史、感知农耕智慧;投身安西镇月花村“月光宝荷”营地,在丛林探险中重塑体能、激发勇气;漫步张河果园子社区共享农庄,在田园炊烟与协作中亲近土地、共酿温情。

博览平台成了成都市民休闲娱乐的“后花园”,谢曲满心惊喜。“做农业博览是我们的初心,但在推进目标的过程中,配套的吃住行游购娱服务也同样在完善,人气水到渠成地积累起来。”

陈娟在距离天府农博岛约3公里的纪碾村里,运营着一家集餐饮、喝茶、戏水于一体的院子。“节假日的日流水有七八万元,座无虚席,二三十个员工还忙不过来。”她笑着说。

人气高涨,这份热度自然要好好盘活利用。

2024年,天府农博园联动全区文旅资源旅资源,,上新80余个乡村消费新场景,精心推出300余场次文旅赛事活动,吸引游客上千万人次吸引游客上千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40亿元亿元。。

2025年过半,我和春天有个乐会、大田星空音乐会大田星空音乐会、、荷花季荷花季、、大田童创节……天府农博园里各种文旅活动应接不暇应接不暇。“。同时也在持续营造花田火锅、稻田餐饮等精致农业新业态稻田餐饮等精致农业新业态、、新场景,来吸引城市居民来吸引城市居民。”。谢曲介绍谢曲介绍,,今年会策划400场以上的赛事活动场以上的赛事活动,,力争实现旅游总收入突破50亿元亿元。。

再过一个月再过一个月,,陈娟在兴义镇波尔村拿下的场地将完成软装村拿下的场地将完成软装,,正式开门迎客迎客。“。新场地比现在的院子宽敞多了,能承载的项目能承载的项目、、开展的活动也更丰富。”她计划结合当下不同人群的休闲偏好偏好,,推出更多元化的娱乐体验推出更多元化的娱乐体验。。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