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高度”为主流的中国白酒,正在集体“降度”。短短几个月间,五粮液推出29°五粮液一见倾心,古井贡酒推出26度“轻度古20”,舍得酒业推出29度“舍得自在”。
高低度酒饮有风味差别,没有高低之分。
文 | 易鑫
以“高度”为主流的中国白酒,正在集体“降度”。短短几个月间,五粮液推出29°五粮液一见倾心,古井贡酒推出26度“轻度古20”,舍得酒业推出29度“舍得自在”。
多家头部酒企纷纷将酒精度拉低到30度以下,这场景仿佛回到了50年前中国白酒的低度化浪潮。但这一次,驱动酒企的不是国家节粮政策和出口需求,而是对年轻消费市场的战略考量。
在迎合年轻消费者对低度、健康、个性化产品的需求的同时,这股低度热潮也再度引发了行业讨论,白酒到底是低度好还是高度好?白酒企业有必要都做低度吗?对此,行业出现了支持与反对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01
低度化的历史轮回: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选择
中国白酒的低度化尝试并非新生事物。早在1970年代,国家便以“发展低度酒,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节约酿酒用粮、有利于身体健康、促进白酒行业科技进步”为由,推动了低度白酒的发展。
技术突破是早期低度化的关键。1975年,张弓酒厂应用低温冷冻技术率先研制成功38度张弓酒,引起整个白酒行业的轰动,开了我国低度白酒的先河。
政策推动在80年代进一步加强。1987年贵阳会议确定了“优质、低度、多品种、低消耗”的发展方针,要求白酒行业实现“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 低度白酒在1980年代中后期迎来爆发式增长,经过行业技术升级和标准调整后,低度酒的产品创新有了更大的空间。
来到当下,白酒“降度”的旧话重提。与原先的调整逻辑和关注重点不太一样的是,如今的低度化背后更多的是酒企对年轻消费市场的战略考量。五粮液、古井贡酒、舍得等知名酒企纷纷布局低度产品,为白酒降度带来热度。
02
低度化的现实逻辑:口感友好、场景适配和悦己消费
支持低度化一派的普遍认为,白酒低度化是适应市场变化的必然选择,是适应消费变革的战略选择。
口感友好和健康属性是低度酒的首要优势,传统高度白酒的浓烈与年轻人偏好的“清爽”“甜感”形成鲜明对比,低度酒更适合年轻消费群体,对人体刺激更小。五粮液对20-35岁年轻人调研显示,白酒在其喜爱酒饮中仅占19%,低于啤酒(52%)及洋酒、果酒类(29%),且超60%年轻人偏好低度酒。
消费场景多元化是低度酒的另一优势,低度酒更易融入年轻人多元生活场景。在朋友聚会、独酌微醺、调酒混饮等场景中,低度酒的表现更为突出。例如古井贡酒打造的轻度古20便直击年轻人的悦己和自由调配需求。
中国酒业独立评论人肖竹青对此表示,低度酒流行的背后是饮酒场景的碎片化——露营、居家、轻社交。古井贡轻度古20支持“加冰加水”而不走味,等于把调酒权交给消费者:想淡就淡,想冰就冰,一瓶酒兼容多种饮用方式,降低了“门槛”,提高了“复购”。
同时,技术突破为低度酒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早期低度酒面临酒体浑浊、风味流失等技术瓶颈,如今头部酒企通过创新工艺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还有声音认为,国际市场需求也是低度化的重要推动力,低度化能更好地帮助中国白酒“走出去”。国际蒸馏酒市场普遍以40度左右为主流,中国白酒要实现国际化,适度降度是必由之路。
此外市场数据也在支撑着白酒低度化战略。中国酒业协会预测,2025年低度酒市场规模将突破74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5%,远超白酒行业整体增速。
03
高度酒的坚守:风味完整与文化传承
虽然白酒低度化的趋势渐显,但不看好低度化的声音同样强烈。
北京圣雄品牌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邹文武曾公开发文表示,低度白酒不是企业发展的未来,这不仅仅是因为历史已证明,它能够周期性地成为发展方向,帮助企业走出周期瓶颈。甚至在局部市场,低度白酒始终保持较好的消费氛围,但长期来看,它始终无法超越中高度白酒。
他认为低度化有五大悖论,其一为品类悖论,白酒作为成瘾性饮品,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强烈风味和高度数带来的感官依赖。低度酒口感趋近啤酒、果酒,丧失白酒特有的烈度记忆,陷入品类模糊,违背成瘾性消费逻辑。
其二为健康悖论,“低度等于健康”是认知误区。因口感柔和易导致过量饮用,实际乙醛摄入量与高度酒相近,且低度酒为维持稳定性需更多添加剂,增加代谢负担。
其三为人群悖论,年轻群体对低度白酒复购率低,而传统中年消费群体仍倾向高度酒用于社交宴请,导致低度酒陷入“年轻人未留住、老客户在流失”的困境,并冲击白酒原有的社交文化根基。
其四为品牌悖论,历史上低度酒难以建立高端形象,常与“低端”认知绑定,缺乏溢价能力。其酒体不耐储存,无法像高度酒一样通过时间增值,损害品牌长期价值。
其五为市场悖论,低度酒市场表面增长,实则库存高企、动销缓慢。企业为迎合低度趋势忽视核心产能建设,背离白酒“时间价值”本质,易陷入快消品式的红海竞争。
此外还有声音指出,降度导致的技术难题至今未能完全解决。酱香型白酒的53度、浓香型白酒的52度等传统酒精度数,是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黄金比例,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持酒体的风味完整性。降度导致的“水味”和“风味衰减”问题还未根本解决。
例如,贵州省白酒企业商会会长、贵州钓鱼台国宾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丁远怀就曾在演讲中直言:“我反对白酒过度低度化。低度酒是怎么来的?低度酒,就是加水稀释的。加浆,就是加水。53度的酱香型白酒,是在标准温度20度的条件下,乙醇和水的体积比例。53度的酒,就是乙醇占53%,水占47%。如果搞低度酒,特别是过度的低度,水的比例远远大于乙醇了,时间长了,是会变臭的。”
在文化层面上,行业人士认为高度酒与中国白酒文化深度绑定。白酒的文化内涵、品鉴方式、礼仪规范都是基于高度酒的特点形成的。过度强调低度化可能导致白酒文化传承的断层。在收藏价值上,有人认为高度酒因其酒精含量高,成分相对稳定,更适合长期贮存陈化,具有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而低度酒随着时间推移,品质会逐渐下降,不具备陈年潜力。
▍结论:多元共存,市场验证
除了单纯对高低度的争议外,还有人认为低度化不应简单理解为降度,而是整体产品理念的创新,以及低度和高度是并行不悖的,品饮和豪饮也能共存等多元的声音。
盛初咨询总经理杨大玉也曾在个人视频号中探讨过低度化是否是白酒的未来的问题,其表示低度化产品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消费群体;二是消费动机;三是消费场景,存量商务宴请消费群体可能面临口感不适应和招待成本提高,而年轻消费群体则可能面临消费能力不足的问题。
他认为,白酒低度化肯定不是度数一降了之,更多的是要找到新消费群体的新体验、新玩法,不断做新内容沟通和新场景的培育。
白酒的“高低之争”,表面上是关于酒精度的讨论,深层则关乎传统与创新、坚守与变革的文化和消费选择。在这场争论中,没有简单的对错之分,只有不同立场和视角的差异。
正如酒类分析师蔡学飞所言,酒饮是有风味差别,没有高低之分。从品类角度来看,随着中国酒类消费的个性化发展,市场趋向多元化,而低度酒拥有利口化、健康化、饮酒方式多样等特点,相对比较友好,符合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与现有产品结构与渠道都有一定的互补性,满足了消费者自饮、朋聚等差异化饮酒需求。
同时低度酒饮酒门槛比较低,特别是有利于年轻消费群体对于白酒的口感培育以及品牌心智占位,因此是对于传统高度白酒的有效补充,也是满足酒饮细分市场的特色品类,只不过在目前市场消费不振趋势下,低度酒的话题度比较高而已,所以要辩证理性的看待高低度酒的发展。
“白酒高低之争”最终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还将由时间和市场来验证。但无论结果如何,这场争论已经推动白酒行业更加关注消费者需求,更加重视技术创新,更加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衡。在最后,或许最大的赢家将是能够同时尊重传统和拥抱创新的企业,以及拥有更多选择权的消费者。
您对此有何看法,欢迎下面评论区留言分享。
来源:小黎美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