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国七年(1918年)9月1日,徐世昌当选中华民国大总统,成为北洋政府的第二任大总统,也是北洋政府时期历任总统中任期最长的一位,共三年零九个月,同时也是唯一一位前清翰林出身的总统,因此有“翰林总统”之称。
民国七年(1918年)9月1日,徐世昌当选中华民国大总统,成为北洋政府的第二任大总统,也是北洋政府时期历任总统中任期最长的一位,共三年零九个月,同时也是唯一一位前清翰林出身的总统,因此有“翰林总统”之称。
徐世昌像
徐世昌(1855年10月20日—1939年6月6日)出生于河南省卫辉府(今卫辉市)府城曹营街寓所,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东海、涛斋,晚号水竹村(邨)人、石门山人、东海居士。
徐世昌是清末民初北洋政府官僚,曾任庆亲王内阁的协理大臣(副总理)。冯国璋代理黎元洪辞职所余第一任大总统任期后,1918年,徐世昌获段祺瑞控制的安福国会支持,选举为第二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徐世昌这人在历史上不出名,但他参与过中国近代许许多多重要的事件。他自从小站练军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在辛丑条约、清末新政、北洋逼宫、南北议和,以及后来的洪宪帝制、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这些历史大变局中,统统都有徐世昌的影子。
徐世昌就职典礼旧照
徐世昌和他的河南项城老乡袁世凯一生莫逆,曾是袁世凯支持者素称北洋军师,北洋人呼之“徐相国”,但亦是称帝的反对者,与北洋军阀关系密切。
🤴总统诗人徐世昌🤴
一生速览
作为清末民初重要政治人物,徐世昌的一生经历了从清朝翰林到民国总统的传奇转变。
徐世昌幼年丧父,家道中落,由母亲严格教导。虽家境贫困,但其母典当以延师教子,并自督课,且重德育。
1879年,徐世昌在淮宁县充当幕僚时结识袁世凯,二人一见倾心,结为盟兄弟。袁世凯见徐世昌“青衣敝履,虽边幅不修却神采飞扬;谈吐间,显露出勃勃雄心与满腹经纶”,赞道:“菊人,真妙才也!”。当时徐世昌、徐世光兄弟无钱赴应天府应乡试,袁世凯即赠银百两以为川资,使徐氏昆仲得以成行,并同时中举。
1886年,徐世昌考中进士,先授翰林院庶吉士,1889年授编修。然而他在
翰林院一住九年,未办过一次学差、试官之类有利之事,被称为“黑翰林”。
1897年,经袁世凯奏调,徐世昌以五品翰林的身份降格出任北洋新建陆军参谋营务处参赞。在小站练兵期间,徐世昌受到袁世凯的高度信任与尊重,言听计从,称之为兄。
徐世昌编写了《新建陆军兵略存录》及《操法详晰图说》十三册,以统筹全军训练及教育。 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皆是从小站新军中成长起来的佼佼者,都对徐世昌尊敬有加。
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徐世昌和袁世凯背叛光绪帝和维新派,支持“后党”。徐世昌曾对袁世凯言:“帝虽一国之主,然当政日浅,势力薄弱;后则两朝总持魁柄,廷臣疆帅,均其心腹,成败之数,可以预卜。与其助帝而致祸,宁附后而取功名。”
1907年,徐世昌出任钦差大臣、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将军事务。到任后,他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确立总督一人负责制,“举三省全部应办之事悉以委之”。他在东北推行新政,采取开商埠、借国债、连与国、修铁路等一系列措施,使东北面貌焕然一新。世人称东北三省新政为“徐世昌新政”。在应对日俄侵略方面,徐世昌坚持以“保卫主权为第一急务”。
辛亥革命爆发后,徐世昌趁机帮袁世凯复出。他周旋于清廷与袁世凯之间,最终促成清帝退位。
1912年清帝退位后,徐世昌以清廷遗老退居青岛,观望时局变化。
1914年5月,袁世凯据新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任命徐世昌为国务卿。但当袁世凯公开推行帝制时,徐世昌以局势难卜求去,退居河南辉县水竹村。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起用徐世昌为国务卿。徐世昌在公私两方面为袁尽力,但因要求讨袁护国军停战议和遭到拒绝,任职仅一月便力荐段祺瑞继任。
1918年10月,在皖系军阀操纵的安福国会选举下,徐世昌当选为中华民国总统。他标榜“偃武修文”,下令对南方停战,1919年2月于上海召开南北“议和会议”,但无结果。
徐世昌就任民国大总统
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时,徐世昌被迫免去曹汝霖、章宗祥及陆宗舆职务,以缓和全国舆论的反对。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直系获胜,控制了北京政府,曹锟、吴佩孚指徐世昌总统为非法,迫其去职。自此徐世昌退出政界,居住天津租界。
1939年6月6日,徐世昌在天津病逝,享年85岁。
晚年的徐世昌
徐世昌对日寇一贯深恶痛绝,曾在华盛顿会议上利用矛盾,“拆散了英日同盟”。日寇对东三省的野心,早在他担任东三省总督时就已领悟很深,为此他曾进行全力抵制和反对,收回了部分主权。而今日寇又卷土重来,吞并东三省之后,成立伪满洲国,进而发动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后,天津沦陷于日寇之手。作为政治家,徐世昌虽然寓居津门,但对亡国灭种的局面也是忧心忡忡。他一再对身边的人或者来访的人说:“大敌当前,国内应团结协作,一致对外,方可挽救民族危机。”
收复外蒙古
1919年6月13日,徐世昌政府正式任命徐树铮为西北筹边使,7月18日颁布西北筹边使官制,同时参战军改为边防军,参战督办处改称边防督办处。6月底以后,边防军陆续开拔外蒙,最终迫使外蒙古于年末申请撤销自治。11月22日,徐世昌批准外蒙撤治呈文,至此外蒙古全境重新被置于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
徐世昌的画作
1920年,北洋内直奉矛盾陡然升级,徐树铮于6月被段祺瑞召回。接着,徐世昌于1920年7月4日免去徐树铮西北筹边使之职,徐树铮对外蒙的经营也就戛然而止。一年后,外蒙古在苏俄的支持下独立建国。
徐树铮在库伦时期与外蒙古王公合影
开发东北
东北地区因为清朝特殊的重要性,所以本来经历几百年开发的东北地区,到了清末时候因为清廷限制国人北上,已经变得十分萧条,且东三省在十年之内连遭俄国、日本两强三次大洗劫,国土大片沦丧,几乎成了两强的殖民地,民办凋残,疮痍满目。
为谋挽救,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派徐世昌赴东北全面考察,并要求对症下药,提出解决方案。经两个多月数千里路跋涉,徐世昌向清廷提出了《通筹东三省全局折》,洋洋十万余言,此时徐世昌对治理东北,已成竹在胸。当年东北改设行省,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将军事务。
就任东三省总督的徐世昌
其时东北处于日俄战争之中,清朝的根本被蚕食。徐世昌去东北任职之初,东北三省财政困窘,入不敷出。他按照以兴办实业为中心,与列强进行商战,富省、强兵、御侮的思路,政弦更张,推行新财政政策,概括为:设立银行,多开商埠,聘用洋员,引进外资,但不设租界,确保主权。在农业方面,鼓励利用“地势广衍、土脉膏腴、雨量充足”之优越自然条件,发展粮食畜牧业。徐氏赴东北之前,当地因气候偏寒,农民尚不知种植小麦。经过考察,徐世昌积极倡导种麦,并向种植者提供国内及日、美良种,复“首弛粮食出口之禁”。“
三年之后,东北遍地皆麦,自给而外,兼资运营。至今三省之民奉公(徐氏)为麦之先农”。他还从澳洲引进良种羊和拖拉机,对促进东北农牧业近代化的进程起了重要作用。徐世昌还积极发展工商业,重视科、教。
在应对日俄侵略方面,徐世昌在上任前与时任北洋大臣的袁世凯设定的外交方针,一是“以保卫主权为第一急务”;二是“在具体交涉时,为了在主要问题上达到我们的目的,在次要问题上让步也许会复得必要”。
徐世昌对日本明目张胆的侵略行径予以坚决反击:“必示人以不可攻,而后人不攻;必示人以不可欺,然后人不欺。”在卫护领土主权等原则问题上据理力争,寸土不让。一次,日人在图门至六道沟90余里钉立木桩,暗将我国领土划入韩界(韩界为日侵占)徐世昌令吴禄贞带人连夜拔去,并记上华名里数,钉立标识,使日人目瞪口呆。徐世昌任用与日交涉“着为功劳”的吴禄贞为解决“界务问题”督办,有效地遏制了日本蚕食中国边境领土的阴谋及“满洲政策”的推行。
徐世昌在与沙俄侵略方针所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中,同样取得了“已无余憾,为之欣慰”的结果。徐世昌在东北实施近代化建设,使东北开改革之先河,在推进全国近代化进程方面,确实功莫大焉。
——————分割线——————
- END -
编辑 | 卧阑听鱼
来源:历史有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