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将纳入碳配额管理体系,零碳校园如何系统建设?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2 00:58 1

摘要:零碳校园是指在保障教学、科研及生活正常运行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性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强化智慧化运营与管控,实现校园碳排放大幅削减,并对剩余排放通过碳汇等方式予以抵消,最终达成净零碳排放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它不仅承载节能减排的实体功能,也发挥着低碳理

高校将纳入碳配额管理体系,零碳校园如何系统建设?

零碳校园是指在保障教学、科研及生活正常运行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性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强化智慧化运营与管控,实现校园碳排放大幅削减,并对剩余排放通过碳汇等方式予以抵消,最终达成净零碳排放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它不仅承载节能减排的实体功能,也发挥着低碳理念传播与绿色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一、政策背景与区域要求

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上海碳市场深化改革行动方案(2026-2030年)》,明确提出自2028年起,将年排放量达到1万吨及以上二氧化碳当量的高等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逐步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体系。这一政策标志着高校碳管理进入倒计时,零碳校园建设已从倡议阶段迈向强制合规与实际行动并举的新时期。

在这一背景下,安科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为高校量身打造零碳校园解决方案,紧密结合上海碳市场政策要求,提供从碳盘查、智慧能源管理到减排项目落地的一站式服务,助力高校应对政策合规与零碳转型的双重挑战。

二、零碳校园建设当前痛点

尽管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智能管理等手段逐渐应用于校园场景,高校在零碳转型中仍普遍面临如下问题:

资金与商业模式困境:初始投资大、校方预算有限,缺乏可持续的商业合作机制与社会资本参与路径;

系统性设计缺失:跨部门协调难、顶层规划不足,改造项目呈零散化,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节能链路断裂:多数项目仅停留在设备置换,缺乏从审计诊断到持续运维的全周期专业服务

数字化转型基础薄弱:数据孤岛问题突出,由“数字化”向“智能化、零碳化”升级缺乏中间支撑;

运维依赖人工:高耗能设备启停仍靠人工经验,效率低下且易产生能源浪费。

三、零碳校园系统建设路径

1. 绿色建筑与低碳设计

结合校园地理与建筑布局制定中长期减碳规划,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突出自然采光、通风设计、保温材料与高效外围护结构等策略,从根本上降低用能需求。

2. 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

推进屋顶光伏、光伏车棚、光伏幕墙及光热一体化系统建设,配套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提升清洁能源占比。

3. 综合能源优化管理

应用AI智慧照明、空调智能控制、节水感应设备、变频改造和水泵电梯等系统优化,结合热力管网节能改造,实现能源使用环节的全链条提效。

4. 智慧能碳管理平台

安科瑞智慧能源与碳管理平台可实时监测、分析校园各类能源数据与碳排放动态,实现多能互补、智能预警与能效诊断,并自动生成碳核算报告,为高校碳配额管理提供数据基础。该系统支持上海地区碳政策要求的报送规范,帮助高校实现数字化控碳。

5. 碳积分与行为引导机制

通过碳普惠平台(如碳付宝)将宿舍、教学区的能耗数据转化为碳积分,配套积分奖励制度,增强师生低碳意识,构建全员参与的校园低碳文化。

四、安科瑞零碳解决方案亮点

政策适配:紧密对接上海碳市场政策,支持高校完成了从碳盘查、减排目标设定到碳配额履约的全过程管理;

系统集成:提供软硬件一体的能源与碳管理系统,覆盖电、水、气、热、光伏、充电桩等多元能源设施;

AI+节能:依托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算法,精准识别能耗漏洞,实现用能系统的智能调度与优化;

项目落地:支持EMC/EPC等多种合作模式,缓解高校资金压力,推动项目高质量落地与长期运维。

五、案例实践——上海某高校零碳校园建设

上海某应用研究型大学校园面积1600余亩,建筑面积约58.6万平方米。通过引入安科瑞零碳整体解决方案,成功接入包括电、水、气、光伏、空调、充电桩等在内的3000余台智能终端,构建 campus-wide 物联网基础。平台实现能源数据“可视、可析、可控”,并结合光伏光热一体化、空气源热泵及余热回收技术,使热水系统综合节能率超过60%,校园总能耗成本从2900万元/年降至1900万元/年,为同类高校提供了可复制的零碳路径。

六、结语

随着高校被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体系,零碳校园建设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须面对的合规与战略任务。安科瑞零碳解决方案以上海政策为指引,通过技术—管理—行为三位一体的系统方法,为高校提供可靠、经济、持续减碳的支持,助力其在“双碳”目标中走在前列。

来源:张跃银看英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