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美的瑟为什么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叫我追忆青春年华。庄周在梦中化为蝴蝶翩翩起舞,望帝把自己的幽恨托身于杜鹃。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如此情怀,哪里需要等到今朝回忆才感到无穷怅恨,在当时就已经令人怅然若失了。
【01】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
精美的瑟为什么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叫我追忆青春年华。庄周在梦中化为蝴蝶翩翩起舞,望帝把自己的幽恨托身于杜鹃。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如此情怀,哪里需要等到今朝回忆才感到无穷怅恨,在当时就已经令人怅然若失了。
【简介】
《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以锦瑟弦弦柱柱引发对往昔美好年华的思念。颔联运用庄生梦蝶、望帝啼鹃的典故,营造出一种迷离恍惚、哀怨感伤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过去情感或经历的追忆与怅惘。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描绘出沧海鲛人泣珠、蓝田美玉生烟的景象,意境凄美,蕴含着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与感伤。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强调这种情感在当时就已令人惘然若失,如今更成为无尽的追忆。李商隐巧用比兴,开篇以锦瑟华年暗喻人生;大量运用典故,如庄生梦蝶、望帝啼鹃等,隐晦曲折地表达复杂情感。全诗情感细腻、深沉而复杂,充满了对往昔的怀念、对人生的感慨,其主题可以理解为包含爱情、身世之感或者对理想破灭的伤感等多种解读。
【02】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简介】
《无题》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爱情诗。以男女离别为主题。开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两个“难”字凸显离情,暮春残景烘托哀伤氛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春蚕、蜡炬作喻,表明对爱情的执着。“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从对方角度想象,体现相思之苦。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象征阻碍,“青鸟”传递希望,寄托思念。此诗围绕“别”字展开,描绘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绵邈深情和对爱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全诗从头至尾都弥漫着痛苦、失望却又缠绵、执着的情感,通过每一联的不同意境反复表现这种复杂情感,并展现了其心理过程的变化。
【03】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译文】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像随风飘转的蓬蒿。
【简介】
《无题二首·其一》是一首七言律诗,通过隐晦笔法勾勒一段被现实阻隔的爱情悲剧,传递出诗人内心的怅惘与无奈。首联“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以重复意象营造时空交错感,将读者带入星光与夜风交织的浪漫场景,为全诗奠定迷离基调。颔联“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以彩凤与灵犀为喻,既叹现实阻隔之痛,又赞心灵相通之美,展现诗人对爱情的复杂心境。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描绘宴饮游戏的热闹场景,以暖色调反衬诗人内心的孤寂,形成情感张力。尾联“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由宴饮转向身世感慨,以“转蓬”自喻人生漂泊,暗含对仕途羁旅的无奈。全诗以爱情为表、身世为里,通过象征、对比等手法,将美好情感与现实困境交织,体现李商隐无题诗“深情绵邈”的艺术特质。清代学者冯浩评其“寄托深而措辞婉”,堪称唐代爱情诗中的典范之作。
【04】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还没有确定日期,此刻包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简介】
《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这是作者身居异乡巴蜀时以诗的形式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一说友人)的复信。此诗前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对方的深深思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诗即兴写来,写出了作者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这首诗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全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
【05】
《晚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译文】
我深居简出,俯靠着夹城,春天离去,夏天依然清爽宜人。上天似乎怜惜那生长在幽僻处的小草,人间也格外珍视这傍晚的晴天。晚晴使高阁显得更加高远,夕阳的微光注入小窗,使它变得明亮。越鸟的巢被晒干后,归飞时身体显得更加轻盈。
【简介】
《晚晴》是唐代李商隐所作的五言律诗,属借景抒情的生活题材诗。开篇点明深居环境及季节特点,“春去夏犹清”营造清新氛围。“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为核心,赋予幽草人格化情感,借晚晴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珍视,蕴含身世感慨。后两联写晚晴之景,高阁因晴更显辽远,阳光微照小窗,越鸟归飞因巢干身轻,以景衬情。此诗生动勾勒出雨后晚晴时分那明净清新的氛围以及充满生机的景象,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欣慰喜悦之情,展现出其明朗乐观的心境,这也映射出作者初入桂幕时的情绪状态。尽管“晚晴”时光短暂,可诗人却极为珍视,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这般诗句中,便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彼时积极向上的心态。
【06】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
在云母屏风中悄然独坐,残烛的光影幽深,长长的银河已逐渐斜落,晨星也渐渐地隐没低沉。嫦娥也许会悔恨当年偷吃了不死的灵药,如今只能空对碧海青天夜夜孤寂。
【简介】
《嫦娥》由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这首七言绝句以嫦娥在月中的孤寂情景为主题,抒发诗人的自伤之情。诗的前两句,通过描写室内外环境,渲染出空寂清冷的氛围,展现出诗人忧愁、怀思的情绪。后两句则是诗人在一夜痛苦思忆后的感悟,融入了他独特的现实人生体验,表达出孤寂之感,反映出诗人在污浊现实中,既追求高洁又难耐孤独的矛盾心境。全诗运用想象,将情感融入对嫦娥的咏叹中,情调感伤,意蕴丰富,以奇幻的笔触,真实动人地展现出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07】
《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译文】
重重帷幕深垂,我孤居莫愁堂,独卧不眠,更觉静夜漫漫长长。巫山神女艳遇楚王,原是梦幻,青溪小姑住所,本就独处无郎。不信柔弱菱枝能经受风波摧残,是谁使芬芳桂叶在月露下飘香。即使相思全无好处,也无妨终生惆怅落个似醉如狂。
【简介】
《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组诗作品中的第二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过漫长清宵,尽显孤独。“神女”“小姑”两句用典,暗示女子情感的虚幻与孤独。“风波”“月露”则以自然景象象征外界对女子的不公与打压。尾联直白道出明知相思无益,却仍甘愿惆怅的执着。写作上,善用典故与象征,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感。全诗情感真挚深沉,将女子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得细腻动人,充分展现出李商隐诗歌蕴藉的风格特点,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使读者深切感受到其笔下爱情的无奈与凄美。
【08】
《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译文】
傍晚时分我心情不太好,独自驱车登上了乐游原。这夕阳晚景的确十分美好,只不过已是黄昏。
【简介】
《登乐游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主题围绕诗人傍晚的心境和对乐游原上所见景色的感怀。内容上,开篇“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表明诗人因傍晚心情烦闷,驱车登上乐游原;随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描绘出夕阳的壮美,又感慨美好易逝。写作手法上,借景抒情,以质朴自然的语言,将内心情绪融入所见之景中。分段来看,前两句交代行动缘由,为情绪抒发做铺垫;后两句则是全诗亮点,先赞叹夕阳之美,又以转折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短暂的惋惜。作品评价方面,此诗虽篇幅短小,却意境深远,富含哲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成为千古名句,引发无数人对时光、对美好的思考,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以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深沉复杂的情感,流传千古,深受人们喜爱。
【09】
《咏史》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作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译文】
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为什么镶有珍珠才是好坐车?可惜时运已经逝去,千里马何处才能遇上,力量已经用尽,蜀山之蛇怎能铲除!有几人曾经亲耳听过舜帝的《南风歌》,天长地久,只有在苍梧对着华盖哭泣份儿。
【简介】
《咏史》是一首意蕴深沉的七言律诗。诗的首联,回溯过往朝代更迭,揭示勤俭乃国运昌隆之基,奢侈腐败则为亡国之兆,一针见血地指出政权兴衰之要害。颔联继而深挖,指出王朝兴衰背后,隐藏着更为错综复杂、本质深刻的缘由。颈联更进一层,诗人抒发己见,以为较勤俭更为关键者,是国之运势与实力,这是全诗之主旨所在。至于尾联,诗人转而哀悼唐文宗,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忧虑。全诗基调悲凉,诗人个人的身世感慨与对末世景象的哀叹相互交织,情感真挚深切,余韵悠长,引人深思。
【10】
《赠荷花》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译文】
世上人们对花和叶的说法不同,把花栽在美观的金盆中,却不管花叶让它落在土里变为尘土。只有荷花是红花绿叶相配,荷叶有卷有舒,荷花有开有合,衬托得那样完美自然。荷花与荷叶长期互相交映,当荷叶掉落,荷花凋谢之时,是多么令人惋惜啊。
【简介】
《赠荷花》为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七言古诗。诗前四句以荷花对比其他花卉,凸显其花叶相配、交相辉映的独特美,暗示自己与女方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后两句表达诗人期望,也透露出隐忧。全诗委婉含蓄,风格淡雅,思想深邃,耐人寻味。
【11】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译文】
骆氏亭外竹林环绕,雨后亭外景物焕然一新,相思之情啊飞向远方,可却隔着重重的高城。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留得满地枯残的荷叶,好听深夜萧瑟的雨声。
【简介】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此诗以景寄情,通过描写竹坞、水槛、秋阴、枯荷等景物,勾勒出清幽绝妙的意境,既抒写了对崔雍、崔衮两兄弟的思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冷落之感及对友人丧父之悲的同情。首句写骆氏亭环境清幽,次句点明对友人的思念,后两句以秋阴、枯荷、雨声进一步渲染孤寂惆怅氛围。全诗用笔简练,含蓄地传达出丰富情感。
【12】
《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简介】
《霜月》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开篇“初闻征雁已无蝉”,以征雁、蝉的物候变化,点明深秋已至,霜冷长天。“百尺楼高水接天”描绘出诗人站在临水高楼上,所见月华澄明,天穹高远,水天相接的壮阔之景。后两句“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诗人运用想象,写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在霜月交辉里争美竞妍。全诗以想象为主,借神话传说展现月夜冷艳之美,将幻想与现实交织,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遣词精当,意蕴丰富,既具精丽风格,又显冷峻个性,表达了诗人在现实中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
【13】
《为有》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译文】
云母屏风后面的美人格外娇美,京城寒冬已过只怕春宵短暂。没来由地嫁了个做官的丈夫,贪恋温暖香衾只想去上早朝。
【简介】
《为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以“云屏”“凤城”勾画富贵春景,主人公是一位富家女子,她嫁得意中人,夫妻恩爱。春季气候宜人,理应有春宵苦短之感,而一个“怕”字给人留下悬念引人追寻答案。后两句给出答案,原来女子是嗔怪丈夫忙于政务而让自己独守空闺,她却不知自己的苦恼也是丈夫的苦恼,此两句表达了她对丈夫、对春宵的爱恋和深情。全诗意含蓄却不失深沉,行文上前后连贯,浑然一体,“为有”“无端”等词语委婉尽情,极富感染力。
【14】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
汉文帝求贤在未央宫前殿召见被贬的臣子,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可惜文帝半夜移膝靠近贾谊听讲,不问百姓社稷只问起鬼神之事。
【简介】
《贾生》是唐代李商隐的七言绝句,见于《唐诗三百首》等选集。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表面写汉文帝求贤,实则讽刺其不能识贤、任贤,着眼于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使其无法发挥政治作用。借古讽今是主要手法,以汉喻唐,揭露晚唐帝王服药求仙、荒于政事的昏庸。开篇“宣室求贤访逐臣”营造求贤假象,次句“贾生才调更无伦”强调贾谊才华,后两句笔锋一转,“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强烈讽刺文帝重鬼神轻苍生。全诗寓慨于讽,深刻有力,在同情贾谊怀才不遇中,寄寓着诗人自身政治失意、壮志难酬的感伤。
【15】
《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译文】
【简介】
【16】
《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译文】
荷叶初生时,相思之恨已生。荷叶枯败时,伤逝之恨又成。深深知道,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长永存,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
【简介】
《暮秋独游曲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为追悼所爱者所作的诗。前二句通过荷叶的“生”与“枯”来暗示人生变化;后二句则感叹自己虽存活而情长在,但逝者已矣,格调凄惋,将深情推向新境。全诗语浅情深,富有余韵。
【17】
《北青萝》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译文】
夕阳落入崦嵫山,我去茅屋里探访孤独的僧人。满地落叶,僧人何在,遍山寒云,山路要走多久。初夜时分只听他独自敲磐,闲适中靠着一枝青藤。大千世界都在微尘里,我为什么要有喜爱和憎恨呢。
【简介】
《北青萝》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写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以“访孤僧”为线索,通过“残阳”“寒云”等意象营造幽寂氛围,尾联“世界微尘里”化用《法华经》微尘喻世,表达超脱爱憎的禅悟。诗中虚实相生,由访僧实景延伸至宇宙观照,体现李商隐诗“深情绵邈”的特质。
【18】
《无题·其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译文】
风夹杂着细雨从东南方吹来,荷塘外响起阵阵轻雷。香炉上的蛤蟆咬住香炉的鼻钮就可以放入香料,转动虎形辘轳牵动井索可以不断地把井水汲引上来。贾女隔帘窥韩寿,是爱他年轻貌美,宓妃赠给曹植玉枕,是因为钦慕他的文才。向往美好爱情的心千万不要去跟春花争相开放啊,我那相思之情都一点点地化为灰烬了。
【出处】
《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绘了幽居女子所处的环境和她对爱情的向往与失望,借景与典故展现女子内心的惆怅和追求爱情幻灭后的绝望。其在写作上善用象征、暗示,情感表达细腻动人。
【19】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剑栈风樯各苦辛,别时冰雪到时春。
为凭何逊休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
【译文】
十岁的韩冬郎即席赋诗一挥而就,残烛冷灰更触动离愁别绪;丹山路上桐花烂漫,雏凤的鸣声比老凤更加清亮。经过剑阁的栈道,乘坐乘风破浪的江帆,各有艰辛,当初分别正值冰天雪地的时候,没想到,现在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韩偓的诗才就像是何逊一样,请别和我再联句吧,如果再要联句,只怕我会像沈约一样变瘦了
【简介】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皆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第一首诗盛赞韩偓少年才华出众,诗风清新老成,超过父辈。第二首诗将韩偓比作何逊,而把自己比作自认为才思低于何逊的沈约,对之倾倒备至,大加称赏。这组诗构思梢巧,结构上层层递进,萦回曲折,充满着动感与美感,融诗情画意与哲理思辩于一炉。
【20】
《瑶池》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译文】
西王母在瑶池上把绮窗打开,只听得黄竹歌声音动地悲哀。八骏神马的车子日行三万里,周穆王为了何事违约不再来?
【简介】
《瑶池》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以《穆天子传》中西王母与周穆王的神话为依托,借周穆王“不重来”的结局,暗讽唐代帝王沉迷求仙的荒诞行径。全诗以反问收束,将求仙的虚妄性推向极致,语言冷峻而寓意深刻,诗中“八骏”“瑶池”等意象既保留了神话的浪漫色彩,又隐含对现实政治的尖锐批判。
【李商隐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52],晚唐时期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李商隐幼年丧父,随母还乡过着清贫的生活。十六岁时,因擅长古文而知名。大和三年(829年)移家洛阳,结识令狐楚等前辈。“牛党”令狐楚欣赏他的文才,亲自授以今体章奏之学,并给予资助,后又聘其入幕,至开成二年(837年),考中进士,及第后再入令狐楚幕,令狐楚死后,入“李党”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不久娶王女为妻。从此陷入“牛李党争”漩涡,被“牛党”视为“背恩”“无行”。次年应“博学鸿词科”考试,已被录取再遭刷落。会昌二年(842年)应“书判拔萃试”,被授秘书省正字。宣宗即位后,牛党得势,其随即放弃京职,随李党郑亚赴桂海。后期十几年时间,都漂流各地,为各地幕僚,开始笃信佛教。大中十二年(858年),因病退职还乡,在郑州去世。
李商隐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其诗构思缜密,多用含蓄象征的手法,精工富丽的辞采,婉转和谐的韵调,曲折细微地去表现深厚的情感。[48]他胸怀“欲回天地”,力促唐王朝中兴的志向,但身处晚唐已无实现抱负的可能。其骈体章奏与哀诔之文因形式瑰丽、情文并茂而在当时极负盛名,曾自编为《樊南甲集》等,李商隐还是晚唐杰出诗人,其诗各体俱有佳作,尤以五七言律绝成就为高,七言律诗的造诣更是上追杜甫而独步晚唐。主要作品有《瑶池》等。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唐元和十一年(816年),李商隐三岁左右,随父[41] 李嗣赴浙。不到十岁,李嗣去世。李商隐只得随母还乡,过着艰苦清贫的生活。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李商隐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李商隐“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回乡后曾从一位精通五经和小学的堂叔受经习文,至十六岁,便因擅长古文而得名。此外,写得一手秀丽的工楷与一手好文章。
唐大和三年(829年),移家洛阳,结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令狐楚欣赏李商隐的文才,对其十分器重,让李商隐与其子令狐绹等交游[1] ,亲自授以今体(骈俪)章奏之学,并“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后又聘其入幕为巡官,曾先后随往郓州、太原等地。在这几年中,李商隐一面积极应试,一面努力学文,在科举上虽一再失败,但在写作上则完成了由散向骈的转变,此后他很少再写散文。
唐大和七年(833年),令狐楚调任京职,李商隐离太原返乡,此后,李商隐曾在王屋山学道二、三年,这对其思想与创作产生一定影响。
开成二年(837年),经过长期刻苦学习并由于令狐绹的延誉,李商隐得中进士。
应举之路
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考取了进士。在此之前,他已经失败过多次。李商隐初次应举的年份难以考证,有人相信甚至在10年之前——即文宗太和二年(828年)——李商隐就开始了他漫长而艰苦的应举之路。与大多数缺乏权势背景的考生一样,李商隐并不指望一举成功。他流传下来的诗文中没有提及当时的情形,这多少说明他对于初试的失败不是非常在意。然而,随着失败次数的增多,他渐渐开始不满。在《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诗中,他将没有录取他的考官(太和七年)比喻成阻挠他成功的小人:“鸾皇期一举,燕雀不相饶。”
应举的失败不会让李商隐反省自己学识不足。早在太和四年,曾经与他一起游学的令狐绹就考中进士。这显然不是因为令狐绹的学识才华比李商隐优秀,而是由于他父亲令狐楚的影响力。权贵们互相提携,大量录取上流社会关系网中的考生,在唐代科举中是很普遍的现象。许多缺乏靠山的考生都会在考试之前就去刻意结交关系,或者想出种种办法引起考官及名流的注意。据李商隐自述,他在这方面是比较低调的(《与陶进士书》),但如果说他不曾对令狐楚寄予希望,可能性也不大。从李商隐在开成元年写给令狐绹的一封信中“尔来足下仕益达,仆固不动”之类的话,可以看出他的情绪已经相当烦躁了。而他于开成二年的中举,也正是令狐父子对当值考官施加影响的结果。
仕宦生涯
开成三年(838年)春,应博学宏辞试不取,在参与料理令狐楚的丧事后不久,李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去泾州(治今甘肃省泾川县)作了王的幕僚。王茂元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并将女儿王氏嫁给了他。从李商隐后来的经历中可以看出,这桩婚姻将其拖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李商隐的尴尬处境在于: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的成员;而令狐楚父子属于“牛党”。因此,李商隐的行为就被很轻易地被解读为对刚刚去世的老师和恩主的背叛,并且很快就为此付出了代价。[8] [9] 在唐代,取得进士资格一般并不会立即授予官职,还需要再通过由吏部举办的考试。
开成三年(838年)春天,李商隐参加授官考试,结果在复审中被除名。这件事对李商隐最直接的影响是使得他获得朝廷正式官职的时间推迟了一年。
开成四年(839年),李商隐再次参加授官考试,顺利通过,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不久,被调任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县尉。虽然县尉与校书郎的品级差不多,但远离权力的中心,显然会使以后发展受到影响。李商隐在弘农任职期间很不顺利,因为替死囚减刑而受到上司陕虢观察使孙简的责难,因而李商隐感到非常屈辱,难以忍受,最终以请长假的方式辞职(《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凑巧的是,在此前后孙简正好被调走,接任的姚合设法缓和了紧张的局面,在他的劝慰下,李商隐勉强留了下来。但他此刻显然已经没有心情继续工作。开成五年(840年),再次辞职并得到获准。
闲居时期
辞去了弘农县尉后,会昌二年(842年),李商隐以书判拔萃复入秘书省为正字,旋丁母忧居家。李商隐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三年。这意味着年届而立的李商隐不得不放弃跻身权力阶层的最好的机会。这次变故对李商隐政治生涯的打击是致命的。李商隐闲居在家的三年(会昌二年末至会昌四年末),是李德裕执政最辉煌的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随着不久之后武宗的去世,李德裕政治集团骤然失势,李商隐已经难以找到政治上的知音。
会昌三年(843年),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在代表政府讨伐刘稹叛乱时病故。王茂元生前没有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李商隐的升迁,但他的去世,无疑使李商隐的处境更加困难。
会昌四年(844年)暮春,自关中移家永乐。五年冬(845年),服阕入京,仍为秘省正字。这一次,他的职位(“正字”)品阶比之前的(“校书郎”)还低。即便如此,李商隐毕竟又有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在唐代,大家普遍认为在京城里的任职会比外派的官员有更多的机会升迁,而李商隐所在的秘书省,又比较容易受到高层的关注。对李商隐而言,另一个好消息是,宰相李德裕获得了武宗充分的信任,这位精干的政治家几乎被授予全权处理朝政。李商隐积极支持李德裕的政治主张,他踌躇满志,有理由期待受到重用的机会。
李商隐在闲居的几年里处理了一些家庭的事务,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将一些亲属的墓葬迁回了故乡的家族墓园。这种维护家族荣誉的努力多少使他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现存的部分诗文中可以看出,李商隐尽量调整自己的心态,淡化对政治生涯的兴趣和期待。他有时从事农耕,声称自己“渴然有农夫望岁之志”,模仿陶渊明的风格写作田园诗歌。不过,纷乱的时局始终吸引着李商隐的注意力。他有非常鲜明的政治倾向,几乎无法隐藏。
这个历史上的“情诗之王”窝囊一辈子,白居易却想转世给他当儿子
幕府游历
会昌五年(845年)十月,李商隐结束了守孝,重新回到秘书省。此时,武宗与宰相李德裕富有效率的合作关系已经到了晚期。次年三月,武宗去世,传言他是由于长期服用道士进献的长生药而中毒身亡。经过一系列的宫廷斗争,宣宗李忱即位,并反对武宗的大部分政策,尤其厌恶李德裕。因此,几乎整个会昌六年(846年),都持续新一轮政治清洗,曾经权倾一时的宰相李德裕及其支持者迅速被排挤出权力中心。在宣宗本人的支持下,以白敏中为首的牛党新势力逐渐占据了政府中的重要位置。
会昌六年(846年),李商隐在秘书省任正字。三十五岁的李商隐终于有了儿子(李衮师),他的弟弟李羲叟[51] 也在这一年中了进士,这两个好消息大概只能让他兴奋一时。由于支持李德裕的政治纲领以及之前就被令狐绹等人视为背叛,他不大可能分享牛党的胜利。此时李商隐的职位几乎低得不值得在权力斗争中被排挤,他仍为仕途不得志而郁郁寡欢。
大中元年(847年),桂管观察使郑亚邀请李商隐往赴桂林任职。五月,李商隐同郑亚来到距京城大约5000里以外的南方。郑亚的这次南迁,是牛党清洗计划的一部分。李商隐愿意主动跟从一位被贬谪的官员,表明他同情李德裕一党。另一方面,也显示对自己的升迁不再抱有信心了。在桂林不到一年,郑亚就再次被贬官为循州刺史,李商隐也随之失去了工作。
大中二年秋(848年),李商隐回到长安。[12] 据说,他在穷困潦倒之际,写信给故友令狐绹(他已经进入权力的核心)请求帮助,但遭到拒绝,结果只能通过自己考试得到一个盩厔县尉的小职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0年之前,他正好也是一个相当的职位(弘农县尉)。[6] 李商隐担任盩厔县尉时间不长,又被调回京城。此时,与大中元年他在秘书省的情形非常相似:低微的官职,渺茫的前途,落寞之余,期盼着出现变化。
大中三年九月(849年),李商隐得到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正的邀请,前往徐州任职。卢弘正是一位有能力的官员,对李商隐也非常欣赏。如果他的仕途顺利,李商隐可能还有最后一次机会。然而不巧的是,李商隐追随卢弘正仅仅一年多后,后者就于大中五年春天病故。这样,李商隐不得不再一次另谋生路。
夕阳晚景
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隐的妻子王氏在春夏间病逝。从李商隐的诗文上看,他和王氏的感情非常好。这位出身于富贵家庭的女性,多年来一直尽心照料家庭,支持丈夫。由于李商隐多年在外游历,夫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聚少离多,李商隐对于妻子是有一份歉疚的心意;而李商隐仕途上的坎坷,无疑增强了这份歉疚的感情。
大中五年(851年)年秋天,被任命为西川节度使的柳仲郢向李商隐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随自己去西南边境的四川任职。李商隐接受了参军的职位,在简单地安排了家里的事情之后,李商隐于十一月入川赴职。在四川的梓州幕府生活的四年间,大部分时间李商隐都郁郁寡欢。他曾一度对佛教发生了很大的兴趣,与当地的僧人交往,并捐钱刊印佛经,甚至想过出家为僧。梓幕生活是李商隐宦游生涯中最平淡稳定的时期,李商隐已经再也无心无力去追求仕途的成功。
大中九年(855年),柳仲郢被调回京城任职。出于照顾,他给李商隐安排了一个盐铁推官的职位,虽然品阶低,待遇却比较丰厚。李商隐在这个职位上工作了两到三年,罢职后回到故乡闲居。
李商隐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抑郁寡欢,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死后葬于家乡荥阳。
文学成就
李商隐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触及时政题材的占了相当比重。李商隐的咏史诗有很高的成就。它们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的无病呻吟,也不同于前人那些托古以述怀的诗篇,而是着眼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评时世加以补充发挥,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具一格的创造。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且能疏密相间,读来令人回肠荡气。幼年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使李商隐的世界观基本上属于儒家体系,其人生态度是积极入世、渴望有所作为的。同时,他颇能独立思考,很早便对“学道必求古,为文必有师法”的说教不以为然,甚至萌生出“孔氏于道德仁义外有何物”这样大胆的想法。在诗歌创作上,他起初醉心于李贺奇崛幽峭的风格和南朝轻倩流丽的诗体,曾仿照它们写了许多歌唱爱情的诗篇,如《燕台》《河阳》《河内》等。待屡次下第和被人谮毁的遭际向他显示了人生道路的崎岖不平,他的诗便开始表现出愤懑不平之气和对社会的某些批判。大和末,甘露之变以血淋淋的现实打开他的眼界,使他在思想上和创作上都大进一步。这时他写的《有感二首》《重有感》等诗,批判腐朽政治已相当深刻有力。
来源:高中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