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31日,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举办第三场记者招待会,退役军人事务部、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第四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和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抗战纪念设施和抗战遗址、遗物修缮保护等方面情况。
# 传播动态
8.30-9.1
01
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举办第三场记者招待会
8月31日,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举办第三场记者招待会,退役军人事务部、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第四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和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抗战纪念设施和抗战遗址、遗物修缮保护等方面情况。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涌现出一大批抗日和众多英雄群体。“这些抗日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英雄事迹和精神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动力,需要永远铭记。”退役军人事务部副部长马飞雄说。
据介绍,退役军人事务部加强烈士陵园提质改造,投资2.7亿元,实施43个抗战烈士纪念设施建设项目;实施全国县级以下烈士纪念设施整修工程,补助资金20亿元,推动7.7万余座零散烈士墓迁至烈士陵园;部署开展信息采集校核,摸清抗战相关烈士纪念设施3.9万处并录入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化精细化管理。
日前,国家公布第四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和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包括34处设施、遗址和41名英烈、2个英雄群体。
“第四批名录所承载的每一个英雄事迹都令人深受感动、肃然起敬。”马飞雄列举道,他们当中有爱国将领,比如中美空军联合指挥部副总指挥郑少愚;有战斗英雄,如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7团2营营长刘鸣琴;有少年勇士,如抗日儿童团团员王禾,“王二小”的原型之一;还有国际友人,如苏联援华飞行员奥列霍夫、罗马尼亚援华医疗队护士柯芝兰等。从著名抗日英烈看,他们牺牲时的平均年龄不足35岁。
从纪念设施、遗址看,有展现全民族抗战的,有见证抗战胜利的,有记录日本侵华血泪史的,还有反映中国军队出国作战的。
“第四批名录英烈人物类型多样,纪念设施、遗址区域分布广泛,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展现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壮阔历史,展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史实。”马飞雄说。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孙德立说,新时代抗战文物保护利用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抗战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摸清。据统计,全国抗战主题不可移动文物有1万余处、可移动文物50万余件/套。
抗战文物系统保护格局基本形成。20个抗战主题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建设有序推进,延安国家文物保护示范区深入创建。全国累计实施3000余项抗战遗址保护修缮、陈列展示、环境整治工程和馆藏抗战文物保护修复项目。
抗战纪念馆体系基本建成。“十四五”期间新建改扩建近20家抗战纪念馆、对50余家抗战纪念馆进行展陈提升,全国备案抗战纪念馆达到257家。
孙德立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国年均举办抗战主题展览500余个,超过6000万人次观众走进抗战遗址和场馆。96个抗战遗址和场馆被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发布时间:2025年9月1日 新华每日电讯 )
02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图书文献亮相联合国总部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暨联合国成立80周年图书文献专题展27日在联合国达格·哈马舍尔德图书馆开展,旨在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为国际社会搭建起一座回望历史、共话和平的交流桥梁。
此次展览为期两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和联合国达格·哈马舍尔德图书馆共同举办,分为“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中国与联合国”“新时代的中国”三个板块,以400册图书、40版报纸等文献资料,系统展示中国与联合国携手合作的光辉历程和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并首次在联合国隆重展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至五卷多语种版。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代表中方向联合国赠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著作,这些图书将由达格·哈马舍尔德图书馆收藏。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陈立、联合国秘书处、各国使团等各界嘉宾出席开幕式。
傅聪在致辞中表示,丰富的图书和史料为国际社会认识历史真相、感知现代中国、理解中国理念打开新窗口。我们要弘扬正确二战史观,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完善全球治理,做历史真相的守护者、和平与发展的践行者、全球治理的贡献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长王岚、达格·哈马舍尔德图书馆馆长萨诺斯分别致辞。他们表示,中方宝贵的图书走进联合国,让国际社会得以了解中国历史和先进思想,让人们共同铭记精神遗产,为美好未来不懈奋斗。
联合国达格·哈马舍尔德图书馆主要为联合国秘书处、会员国以及全球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发布时间:2025年9月1日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03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与小红书联合举办“网暴治理的共治之道”研讨会
2025年8月28日上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与小红书联合发起的“平台治理创新工作坊”第一期活动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期工作坊以“网暴治理的共治之道”为主题,汇聚学界、业界专家与平台代表,围绕数字内容生态治理中的新现象、新挑战展开深入研讨,共同探寻面向未来的网暴治理创新路径。
小红书执行总编辑刘曼首先分享了平台在网络暴力治理领域的实践经验与体会。刘曼介绍,小红书自2022年起便在中央网信办指导下启动网络暴力专项治理,并于2023年6月上线集智能一键防护、一键取证和心理援助热线于一体的“小红盾”防网暴工具箱,为用户提供全面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随着网络生态的日趋复杂,平台也面临着治理标准与当事人主观感受错位、跨平台治理协同难、网暴行为无固定规律等多重挑战。
小红书生态策略产品负责人马健指出,小红书创新性地探索“友善分”社区生态治理机制。该机制通过数据模型客观评估用户的友善程度,并以此为依据在流量分发和互动环节进行“扶优抑差”的调控。通过让理性、友好的声音获得更多影响力,同时减少极端用户的负面影响,该机制有效降低平台内的不友善内容曝光和用户相关投诉,推动社区氛围向着更友善的方向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范承志指出,网络暴力是人类社会言语暴力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具有世界性、长期性的特点,治理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常常与网络水军、饭圈文化等问题交织,需要综合治理。未来应从法律、执行、道义和技术四个层面共同发力,尤其要加强平台间的协作,建立高效的联动机制,形成监管部门、平台与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王四新认为,网络暴力治理是场持久战,社会对此应有平常心。网络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现实社会压力的“减压阀”,其复杂性决定了治理的难度。小红书探索的“友善分”制度,是从源头和导向角度进行治理的优秀范例,是生态治理思想的成功实践。平台身处一线,拥有数据和技术优势,应充分利用AI等技术,在精准识别、前置预判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实现对网络生态的良性引导。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佳航指出,网络暴力呈现出手段多样化、文化冲突化和产业化等新趋势,治理思路应从单纯的平台内容管理,转向对“数字交往秩序”的培育。平台应加强优质、深度事实信息的供给,稀释不实信息和极端言论的影响。同时,平台可发挥教育作用,引导用户学习理性的公共讨论方式,构建健康的网络交往环境。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认为,网络暴力的边界十分模糊,许多新型的、非谩骂式的表达也可能造成伤害,这给治理带来挑战。网络平台面临的更多是用户间的“毛细血管式”冲突,治理难度大。他认为,治理模式需要从“出事后追责”的个案式、监管式思维,转变为系统性的、合作式的路径,增进治理部门与平台间的相互理解与协作。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胡凌认为,现有的法律法规已相对完备,但面对网暴新的变种带来的挑战,需要新的举措应对。治理的根本方向,应推动用户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通过塑造良好的社区文化,让用户在良性互动中明确行为边界与后果,实现社区的自我净化和成长。
财新网评论主编周东旭指出,与传统暴力相比,网络暴力呈现出情绪对立更强、低龄化趋势明显和工具化等新特征,除了网暴个体,企业也深受其害,可能受到敲诈勒索、商业攻击等。当前,如何保护身处网暴中的弱势群体和企业,避免悲剧发生是当务之急。长远来看,必须构建长效机制,坚决打击背后有组织、规模化的网络水军、信息交易等黑色产业链,这需要执法、司法、平台与社会多方协同,完善从取证到追责的全链条治理机制。
在研讨会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黄楚新教授进行总结发言。他指出,网络暴力治理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各位专家的观点共同指向了“多方共治”的核心命题。他强调,治理需要刚柔并济,在依靠法律法规等刚性约束的同时,更要重视柔性引导和社区生态的培育。小红书推出网暴治理系列创新实践,正是这种柔性治理思路的有益探索。未来的治理需要在平台、用户、学界和监管部门的协同努力下,共同找到刚性约束与柔性引导的最佳平衡点,持续推动网络空间的清朗化。
小红书“平台治理创新工作坊”旨在通过持续的对话与案例深入研讨,聚焦互联网平台内容生态和内容治理新现象、新问题、新趋势,汇聚学界、业界与公众智慧,探索平台治理的创新路径与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2025年8月30 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 新华每日电讯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 所 , 其版权和文责属原作者所有。
转载仅用于公益宣传,如出处有误或疑似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处理。编辑/ 文慧芳
审核/刘君荣 黄雪敏
《东南传播》
每本定价20元,全年定价240元
可随时破月征订,欢迎订阅!
0591-87522929
投稿邮箱
dncbtougao@163.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35-1274/J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9579
来源:历史追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