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虚空中生长万物,物理学家完成了“不可能”的“量子隧穿实验”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2 09:27 1

摘要:在量子物理的世界里,虚空从来都不是“空”的。1951 年,理论物理学家朱利安·施温格(Julian Schwinger)提出,在足够强烈的电场作用下,量子真空中会自发诞生电子-正电子对,这一被称为“施温格效应”(Schwinger effect)的奇异现象,长

在量子物理的世界里,虚空从来都不是“空”的。1951 年,理论物理学家朱利安·施温格(Julian Schwinger)提出,在足够强烈的电场作用下,量子真空中会自发诞生电子-正电子对,这一被称为 “施温格效应”(Schwinger effect) 的奇异现象,长期以来只存在于纸面计算和理论推演中,因为实验所需的电场强度远超人类目前的技术极限。

如今,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的理论物理学家们,找到了一条巧妙的“替身”路径。在最新发表于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的研究中,UBC 理论物理学家 Philip Stamp 与同事 Michael Desrochers 提出,用一层原子级厚度的 超流氦-4 薄膜,模拟出真空隧穿的环境。他们发现,在这种超薄液膜中,流动的超流体就像强电场,而虚空中跃迁生成的电子-正电子对,则被替换为自发生成的 “涡旋/反涡旋对” ——两股旋转方向相反的量子旋涡,在流体中凭空出现。

Stamp 表示:“超流氦-4 是一个奇迹。在几层原子厚度的尺度下,它几乎就是一个无摩擦的‘真空态’。当它流动起来,量子世界的奇异图景就自然显现。”

20 世纪初,量子力学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的确定性世界观,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奇妙规律。其中最令人震撼的概念之一,便是 量子隧穿效应(Quantum Tunneling)

在经典物理中,粒子若没有足够能量,就无法跨越能量屏障;但量子力学告诉我们,粒子可以凭借概率波的特性“穿透”屏障,出现在原本无法到达的区域。

这一理论首先在核物理领域得到印证。1928 年,乔治·伽莫夫(George Gamow) 及其同事用量子隧穿解释了 α 衰变 现象,为量子理论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后,隧穿效应被广泛应用于半导体物理、超导技术,乃至现代芯片设计之中。

真空的量子本质

随着量子场论的发展,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真空”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充满了能量涨落和虚拟粒子的海洋。这一认识源于 狄拉克海(Dirac Sea) 的概念,也与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密切相关。

在这种背景下,施温格于 1951 年提出,若在真空中施加足够强的均匀电场,能量波动会“撕开”真空,产生真实的电子-正电子对。这一现象后来被命名为 施温格效应(Schwinger Effect)

然而,施温格效应的实验验证一直是物理学界的“圣杯”:实现这一过程所需的电场强度高得惊人,远远超出了人类目前的实验能力。几十年来,这一理论只能存在于方程和模拟中,成为量子物理的一个经典未解难题。

为了接近这个高不可攀的现象,物理学家们转向寻找“类比系统(Analog Systems)”。这种策略的核心思想是:在更易操控的实验环境中,重现类似的物理机制。

超流体氦-4,便是这样的理想候选者。超流氦是一种 宏观量子态,其特性包括零黏度、量子涡旋以及极高的相干性。在二维薄膜条件下,氦-4 更接近一个理想化的“无摩擦真空”,使科学家得以模拟极端条件下的量子行为。

UBC 团队此次工作的关键创新,集中在数学建模层面。

长期以来,物理学界在研究超流体中的量子涡旋时,往往假设 涡旋的质量是固定不变的常数。这种近似简化了计算,但也掩盖了超流体体系中更深层次的动力学规律。

Philip Stamp 和 Michael Desrochers 打破了这一传统假设,提出 涡旋的质量并非恒定,而是随着运动状态动态变化。这种质量的剧烈波动,不仅改变了涡旋在二维超流体中的行为模式,也对我们理解量子隧穿过程提出了全新的视角。

Stamp 解释说:“我们发现,涡旋的质量会随着它们的运动显著变化。这一结果不仅影响了对超流体的研究,也为更广泛的量子隧穿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这项研究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并不仅仅停留在“类比”的层面。在论文中,研究团队不仅构建了完整的理论框架,还提供了清晰可行的实验路径:通过在二维超流氦薄膜中建立受控流场,直接观察自发生成的 涡旋/反涡旋对

UBC团队的工作,也为探索宇宙早期演化提供了全新视角。在极端条件下,量子真空中的粒子对生成,与超流体中的涡旋/反涡旋对生成,存在惊人的数学映射。这意味着,在二维超流体的微观实验中,科学家可以获得对 黑洞物理、宇宙暴胀时期量子涨落 等宏观宇宙现象的类比理解。这是一条通向“实验宇宙学”的捷径。

来源:老胡科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