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博士相宜:因三句“我们日本”,被举报到辞职,她冤枉吗?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1 09:36 1

摘要:我们有时候真是说不清,一句话、一个词,能不能毁人一生?最近搞得沸沸扬扬的女博士事件,多少有点让人心里发堵。明明一个正儿八经的大学老师,博士生,突然之间被千夫所指,捧上去、又一夜之间砸下来。你说现在这个世道,什么最贵?不是博士头衔,也不是粉丝流量,而是一个“解释

我们有时候真是说不清,一句话、一个词,能不能毁人一生?最近搞得沸沸扬扬的女博士事件,多少有点让人心里发堵。明明一个正儿八经的大学老师,博士生,突然之间被千夫所指,捧上去、又一夜之间砸下来。你说现在这个世道,什么最贵?不是博士头衔,也不是粉丝流量,而是一个“解释权”——可惜,大部分人都没这个命。

相宜(她的本名其实叫张婷)没想到,自己“出圈儿”的原因,竟然不是靠一摞摞的学位证书,而是某晚的直播间里那四个字——“我们日本”。她自认从小苦读,熬了十多年,硕士、博士,一路折腾,硬是在西安工业大学拿了个讲师证。按理说,这就是大家眼里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考据党找出来一大堆她的过往履历,家里其实条件一般,从农村熬上来的,学习好、模样也顺眼。以前逢年过节进村都是她爹娘的光荣:张教授的姑娘,了不得。

可网红世界的规则比考试复杂一万倍。2021年,她突然入局短视频,博士身份一挂,带点风土、点文化,讲一讲什么建筑、历史、堪堪卖一些书,粉丝蹭蹭涨——三个月就九百多万,谁看到谁不服?甚至有的时候,你路过她家楼下那小卖部,老板娘还唠嗑说:“还真出息,一个月挣的,比咱县银行行长强!”但荣耀总带着点暧昧,不是自己的铁饭碗,火得太快,风向一变就全是暗箭。网上可没耐心等你疏通。

事发当天,直播间满坑满谷的人,按下复读键似的弹幕,全是加油、膜拜,求推荐、问人生价值观。她本来兴致高昂,读到日本作家中村恒子的《人间值得》,随口一句“我们日本的心理学家”——你说是“我们”惯性也罢、口误也罢,反正说出口又没人拦。屏幕这头弹幕先是一愣,随后像发酵了一样,越来越多的疑问、骂声、讥讽涌上来。有一瞬间,直播间像热锅上的蚂蚁,所有人都在叫唤:“什么,我们?你是哪一国的?”

她还有些懵,停顿了一秒,皱了皱眉。或许以为网友会理解,继续推书、聊心灵成长,谁也没真当回事。结果第二次、第三次,她又顺嘴就来了一句“我们日本”,弹幕直接炸了。一时间一句话成了堤坝决口,什么“汉奸”“间谍”“卖国贼”,隔着屏幕抡上来就砸。恰逢最近美、日间谍新闻在网上横飞,网友们心头本就留着疤,一下子,帽子就大得她都扶不住。

我总在想,如果她在第一时间就解释,或是主播那头早点反应,是不是还留点回旋的余地?可惜,这种事谁还能临危不乱呢?同事、助理没人理会,直播照旧往下播,有人被激怒了,有人冷嘲热讽,还有人保存录像举报、发帖、组团@学校。口误这种事,嘴巴说轻巧,网友可不认。

张婷哭了,脸涨得通红,直播间里又没人替她说话。她说自己受不了了,说要辞职,一边删评论一边反复澄清。“我就有时候习惯这么说,没别的意思。”可网友哪还信?字字句句都被当作罪证。再往后,学校收到无数封举报信,质问她配不配站讲台,质问她是不是潜伏间谍——这个话题越吵越离谱,连学历造假、背景问题都一股脑抛上台面。有时候你以为生气是因为“一句话”,可你知道的,很多人其实是积攒着一堆旧恨,那一刻一同浇过来了。

更可怕的是,私信邮箱、评论区彻底沦陷,什么都能看到:辱骂、诅咒,质疑她贫苦出身、质疑她带货赚钱。有人说,家里真穷,怎么还有钱各地跑、书都买得起?细细一想,这两头都不让人活。你本该老实教书,偏偏做起短视频想翻身;你要是选择赚钱带货,那就更得让人盯死——连贫穷都要拎出来唱反调,仿佛天底下活该只有一种正确生活方式。

她试着摆证据、讲道理,哪怕拉出学位证书摆在光天化日下,可谁理呢?浪潮都已经卷起来了,谁会静下心来细细辨别。最后,她自己拍视频回应,哭着说“是你们逼得我不得不放弃教师编制”,又说本就想好教什么新课程,被搅成这局面,怎么讲下去?

有人讲,这是演戏,说她是抓住流量上位;有人可怜她,事已至此,顺流而为也不是办法。到头来,她还是没有离开内容平台,还顺理成章签了新公司,据说就是那个头部传媒,还为她搞了“欢迎仪式”。外人看着,更觉得这趟闹剧离不开钱味,有人说“主播的终点不是直播带货,而是最大化的变现”。你要说,谁能错过这么好的生意?

可风头浪尖上,有人追着问,“她到底是哪一国人?”甚至有网友扒她所有短视频,“歌颂日本”的内容也一并搜罗出来。与成蕾事件一并被类比,不查个底掉就不安心。那些年代远去的家仇国恨、被伤害过的自尊,又一次在某个女博士的直播间爆发了。

事情愈演愈烈,谁都没办法下场喊停。你要说网友无理取闹,也不是——历史和情感扯到一起,原本清清白白的事总能变得扑朔迷离。毕竟,很多人都还记着前辈在抗战里的血与泪,记着家里老人说过“汉奸”的嘴脸。而你,一句轻飘飘的“我们日本”,多少人听着牙根发酸。

当事人也许有错,也许只是粗心、敏感度太低。可放在当下网络社会里,众人标准分明又暧昧。你站在聚光灯下,哪怕只是一句同音词,都能被无限放大。有网友说得犀利:你是一校教师,不是脱口秀演员;你动动嘴,就会有人跟着哭、有人跟着笑、有人跟着骂到天明。

到底谁对谁错?是不是一句话真能毁掉一个未来?是真口误,还是骨子里的心态?或许只有时间会回答。网络的猎巫潮水过后,她还会回来讲日本作家、卖书、讲人生哲学,还是会被定格在这一刻,成了“过街老鼠”的女博士?也许我们没有权利决定,但每个人都在围观里成了自己心里的“法官”。

也许错的不是那一句话,错的是我们一想到历史、想到身份就本能地起了戒备。或许,这也没什么不对。毕竟,活在这个年代,每个人都得小心那些随口说出的词句——你撞枪口的时候,热闹的不是你,是那群站在你背后、渴望被理解也怕再次受伤的“看客”。

张婷的故事,也许还没完。但谁又能说清,下一个“暴雷”的会是谁呢?

来源:沐浴月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