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聊城高新区锚定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目标,以 “开学第一课” 为重要教育载体,统筹全区中小学设计形式鲜活、内涵丰富的主题活动。从安全意识筑牢到思政信念铸魂,从行为习惯养成到美育素养浸润,一系列特色课程层层递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搭建起
聊城高新区锚定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目标,以 “开学第一课” 为重要教育载体,统筹全区中小学设计形式鲜活、内涵丰富的主题活动。从安全意识筑牢到思政信念铸魂,从行为习惯养成到美育素养浸润,一系列特色课程层层递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搭建起成长 “立交桥”。
9 月 1 日清晨,新学期的阳光洒满高新区实验小学的教室,课堂里的欢声笑语驱散了开学的些许拘谨。学生们围坐在一起,争相分享暑假里的难忘瞬间:有人讲述呼伦贝尔草原上骑马的畅快,有人展示参与社区实践的收获,生动的描述里满是成长的印记。随后,老师为每位同学递上一张 “新学期心愿卡”,孩子们手握彩笔,认真写下 “学好英语当班级翻译官”“每周读一本课外书” 等目标,再小心翼翼地将卡片贴在教室后方的 “心愿墙” 上。五彩的卡片层层叠叠,不仅装点了教室,更汇聚成新学期的满满正能量。
“我跟同学分享了暑假和爸爸妈妈去呼伦贝尔大草原骑马的经历,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马跑起来的时候风都在耳边响,特别有意思!” 高新区实验小学三年级一班学生贾子涵指着自己的心愿卡笑着说,“我在卡片上写了这学期一定要学好英语,争取做班级里的小小翻译官。把它贴到墙上的时候,我感觉就像给新学期按下了‘加油键’,动力特别足!”
除了心愿分享,该校还以 “大思政教育暨开学第一课” 为抓手,推动思政教育 “落地生根”。各班级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计特色课程:有的班级组织观看纪录片《南京照相馆》,通过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感悟家国情怀;有的班级开展 “习惯养成小课堂”,用情景模拟的方式教学生整理书包、规划时间;还有的班级播放生命教育短片,让学生学会敬畏生命、关爱自己。多元形式让抽象的思政理念变得可感可知,为学生的思想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特意将‘大思政’这个宏大主题拆解成一个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小切口。” 高新区实验小学副校长赵庆军介绍,“像观后感分享、习惯课这些形式,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容易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这堂‘开学第一课’就像新学期的‘思想定盘星’和‘成长导航仪’,从爱国情感培育、自律行为引导、生命认知提升三个维度,为学生补足‘精神养分’,帮他们在新学期找准方向、稳步前行。”
另一边,高新区第二实验小学的 “开学第一课” 则以红色教育为主线,让爱国情怀在学生心中悄然扎根。课堂上,老师通过老照片、短视频等资料,带领学生回溯抗战时期的峥嵘岁月:从战士们浴血奋战的场景,到百姓们支援前线的画面,一个个感人故事让孩子们眼眶泛红。随后,老师又展示了如今我国高铁飞驰、“奋斗者” 号深潜万米的成就视频,鲜明的对比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国家发展的不易与自豪。
“以前只在课本里听说过战争,今天看到老照片里那么多人受苦,我特别难过。但看到现在的高铁又快又稳,‘奋斗者’号能潜到海底那么深,我又觉得特别骄傲!” 高新区第二实验小学二年级二班学生凌研硕坚定地说,“今后我要以先辈为榜样,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多学本领,就像他们守护国家那样,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发展出一份力!”
在顾官屯镇中学,“开学第一课” 则变身沉浸式美育课堂,让学生在笔墨丹青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活动以 “菊韵丹青” 为主题,美术老师先带领学生品读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的诗句,从诗中 “凌霜不凋” 的描写入手,引导学生感悟菊花高洁坚韧的品格。随后,老师手把手教学生调墨、运笔,一撇一捺间,金黄的菊花在宣纸上渐渐绽放。墨香萦绕的课堂里,学生们不仅学会了简单的国画技巧,更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提升了审美素养。
据了解,聊城高新区此次统筹设计的 “开学第一课”,既涵盖思政育人、艺术审美等核心维度,也兼顾安全防护、习惯养成等基础内容,既呼应了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彰显了区域教育 “以生为本” 的创新理念。下一步,高新区将持续优化 “开学第一课” 内容设计,让这一教育品牌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 “引路明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更多栋梁之材。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