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也曾任宝钢集团董事长,活了96岁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1 19:43 1

摘要:你可能会觉得,钢铁行业,离我们太远。可让一个普通人变得不普通的,往往就是那些磨人的环境。有时候命运像是在和人开个玩笑——谁能想到,一个地地道道天津农村出来的小孩,最后却敢在钢铁厂房里拍板决定中国的钢铁命运呢?黎明这名字,不仅是希望,也是磨炼。他96岁合上眼睛时

钢铁岁月里的黎明:一个普通人,如何在风暴里活成传奇

你可能会觉得,钢铁行业,离我们太远。可让一个普通人变得不普通的,往往就是那些磨人的环境。有时候命运像是在和人开个玩笑——谁能想到,一个地地道道天津农村出来的小孩,最后却敢在钢铁厂房里拍板决定中国的钢铁命运呢?黎明这名字,不仅是希望,也是磨炼。他96岁合上眼睛时,留下的是一段复杂又带点倔强的历史。

我们先不急,回溯到1927年,天津宁河。风头火势的年代,外头有枪声、有饥荒,可黎明降生在家里,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孩子。家里没啥书香门第的包袱,也没啥“爸是李刚”能倚仗的资源。但有些人啊,骨子里就不服输,也爱多打听点儿新鲜事。他小时候,你看他蹲在院子角落,听大人们聊起那些工厂、机器、铁水翻腾——眼睛就亮起来了。世界乱得很,但他偏要学点技术,本事在手心才踏实。

说来也怪,动荡年代反倒容易生出斗志。那些年的学校,说得好听叫知识的海洋,其实就是桌子破烂、老师拼着嗓子吼。你要想学东西,那就得使劲翻烂几本旧书、抢着听一堂没响的广播课。黎明不是天赋异禀,就是特别能熬。少年成长路上,家里还常为油盐米面发愁,可他钻进图书馆的局,倒比玩泥巴还要起劲。梦想啥时候扎根也许谁都不记得了,反正他就认准了,钢铁、机器、工程师,这些词对他就是最凉爽的归宿。

时间很快滑到1946年,北平高级工业学校的大门一敞,黎明成了里面的小伙儿。那会儿的北平还没今时今日的风光,学校是严,老师是辣,但也确实能教出点底子实的人。黎明学的东西不少,机械工程、冶金技术,全是硬货。别说,他书上学得扎实,人也不怯场,啥活动都爱插一脚,组织协调一套一套的,很有当大哥的架势。

北平的岁月里,1948年特重要。眼看着国家风风雨雨,他琢磨“没个信念,不成事”,主动加入了共产党。那时候入党不是啥名利事,而是把自己的命脉和国家的未来拴死一块儿。气魄有了,信念也有了,后面的坎,走起来也有底了。

1949年,新中国热乎乎成立了。黎明刚毕业脸上还带着青涩,就穿着粗布衣服、背着图纸,扎进了鞍山钢铁。“让钢铁翻滚起来”,这是那个年代技术员进厂的豪言壮语,其实工作就是没日没夜地跑现场、调机器,手黑脸黑,工资还不咋高。但他乐在其中——说得直白点,他就是喜欢琢磨那股铁水咕嘟咕嘟的劲儿。不分白天黑夜地折腾流程,调度生产,整个钢厂每一个角落都被他踩遍了。

到了五十年代,黎明混得不赖,干到了调度科科长、生产处处长。别觉得官头儿好听,其实是烫手山芋——哪里有麻烦哪里就得去。他盯生产盯得比谁都紧,工人们在车间喊哑了嗓子,他就在办公室熬秃了头发。说白了,他就像一位气喘吁吁也绝不认输的老伙计,把小厂子一点点磨成大厂子。新技术呀、流程改进啥的,他一项项盯,一遍遍试,遇到失败也不发火,大不了喝口冷茶继续来。

这人有个心思——知道自己不是天才,但他特别会用人。工厂里的倒班小年轻们,常被他逮到办公室聊人生,又推着他们去学新技术。好多后来钢铁圈的骨干,其实都是当年被他骂出来的。

转眼,1968年,拿着国家任务书,被调去攀枝花钢铁——那地方,山高路远,天一黑就是咕咚的昆虫叫。谁都知道,攀钢是三线建设里的一颗大雷,没点胆儿不敢接。黎明却说:“这儿荒,咱就把它干活的劲头一点点种上去。”刚去的时候,条件蛮苦,砖房都没水泥结实,每天天没亮队伍就出去对地形、查设备。连续通宵、雪夜开会,那是真的没地儿哭,也没地儿喊累。他就这么带着一帮人,磨出了炼钢厂的雏形。

后来,职务一升再升,总工程师、经理,大小事他都得扛。有一阵子,攀钢的生产出了茬,几千人等着看他怎么扳回局面,他没说狠话,安安静静地组织技术攻关。厂子里啥都缺,他就拆东墙补西墙,连夜拉着骨干憋方案。有人说他脾气怪,其实就是操心太多,啥都靠前。攀钢的“艰苦奋斗、敢创新”,实际上很多是他折腾出来的氛围,有时候厂里的老人还会在茶水间聊,“老黎当年就没怕过。”

到了八十年代,黎明调进了冶金工业部做副部长。新官上任三把火,也没啥神秘感,就是账本、会议、全国钢厂的冷热,都要张罗。推动技术升级,协调各厂,甚至给全国钢铁行业定方向。他习惯不声张,事情做足,遇到难题,照旧是撸袖子到了现场盯。

1983年,到了宝钢——顶着党委书记、总指挥的大帽子。宝钢一期工程脱期,场面很难看。黎明一着急,干脆从头到脚泡在一线,工程师工人跟着他干,硬是提前十五天把项目投产了。有人说那是奇迹,也有人说那是老头子“拧劲儿”使的太猛。黎明自己倒觉得,“钢铁厂,拼到底,就是拼个脑子加一点牛气。”

再以后,他做到了宝钢集团董事长。那几年中国市场变了,国内外竞争不比以前,他就重新设计“技术路线图”:先引进,再消化,能跟上了就创新。不喜欢空喊口号,改管理、推激励政策,也不怕先惹得下属牢骚满腹。宝钢技术中心成立,当时搞技术的年轻人第一次觉得,“原来咱也能有自己的舞台”。他常讲,合同才是法律,客户满意就是终极标准。说白了,是市场的嗅觉极好,他就是不准企业混日子。

重点还不止这些。他认准了,钢铁圈子里最宝贵的就是人。每当新技术攻关,他会爬上实验楼,看底下小伙子调设备,然后拍拍人家肩膀:“过几年,你们就是厂里的主角。”人才培养、奖励机制,都是他一手推动;你不努力,他批你得很重,你拼了,他会请你喝酒,聊聊人生。

1998年,他终于离休了。说是退居幕后,实际上宝钢出了点事、一有技术难题,他还是会被请回来喝茶出主意。老朋友们夸他,人老心不老,他自己却经常沉默,不爱“回忆过去”,更喜欢聊当下的设备升级和行业变局。你看他晚年笔迹潦草,在信纸上写了一页又一页,给后辈做指点。如不是身体不行,估计他还会拎着老帽子去厂里转。

2022年,黎明走了。时间很安静,丧事也从简,没有大张旗鼓,也没什么遗体告别仪式。像他的人生——不铺张,不矫情,低调、务实到底。外面的人都叹惜,说失去了一位“钢铁老人”,但老同事知道,他身影还在办公室的旧桌椅间转悠,精神在各个项目里活着。

故事讲到这,有一些地方还真说不清:一个人是不是非得一路高升才算成功?或许不是。他的波折、磨难、骂人的时候、被骂的时候,才是最有趣的部分。钢铁匠人,不只是会搞技术;钢铁灵魂,更多是一种“不服输”的劲头。今天宝钢还挂着他的“宝钢精神”,到底是啥?是不是也有人觉得唏嘘:“你看看,还是那种骨头硬、心里热的老家伙,撑起了老厂子的天?”你要问我最动容的哪一点,就是他那种,跌倒了不喊痛,摔了再起来干的劲儿。

眼看新一代年轻人走进工厂,谁还记得黎明的名字?也许你不记得,但只要钢铁炉子还在咕嘟,他的故事就还会热火朝天地流传——像一根老旧的钢梁,撑着每一代人的想象,也悄悄点亮明天。

来源:沐南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