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人饭都吃不饱还不种地,真是因为懒吗?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2 10:56 1

摘要:提到非洲,很多人会想到无边无际的草原、成群的野生动物,还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饥饿。

提到非洲,很多人会想到无边无际的草原、成群的野生动物,还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饥饿

明明非洲土地面积大得惊人,可联合国数据却显示,光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就有2.5亿人吃不饱饭,占了全球饥饿人口的很大一部分。

每当这时,总有人会忍不住问:土地这么多,怎么不多种地呢?非洲人怎么就这么懒?

可非洲人真的懒吗?

国际劳工组织有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非洲人平均每周要工作50小时,这比发达国家普遍的37小时多出一大截。

农村的非洲农民更是天不亮就下地,直到天黑才回家,一天忙得脚不沾地。

尤其是非洲女性,不仅要种地,还要打水、做饭、照顾孩子,她们在农业里的贡献占比能达到60%-80%。

这样的付出,怎么能叫懒?

除了工作时长,还有个细节能说明问题:非洲农村里,几乎看不到游手好闲的人。

不管是老人还是妇女,只要有体力,都会到田里忙活。他们想通过种地让家人吃饱,可地里的产出总是不尽如人意。

不是他们不努力,是客观条件太苛刻,光靠勤快根本解决不了。

再说说另一个常见的误解,很多人都觉得非洲土地都很肥沃,插根筷子都能发芽。

其实非洲的土地状况远比这复杂,整个非洲总面积超过3000万平方公里,但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占了近90%,真正肥沃的土地少得可怜,还分布不均。

只有非洲南部的部分国家,比如南非周边,因为是热带草原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常年风调雨顺,能实现粮食自给自足。

其他地区的土地问题一大堆:撒哈拉沙漠南端全是黄沙,干旱得连饮用水都不够。

非洲中部的热带雨林区,看着植被茂盛,可土壤经过长年“淋溶作用”,养分全被雨水冲走了,根本种不了粮食。

西非、东非的沿海地区,气候倒是适宜,可基础设施又跟不上。

更麻烦的是热带气候的特性——雨热不同期。

明明光照和热量都很足,可雨水要么来得太晚,要么一下就发洪水。

就像萨赫尔地区,农民种小米、高粱全看雨季的脸色,雨季不准时,一年的辛苦就全白费。

东非的埃塞俄比亚、索马里更惨,干旱和洪涝轮流来,2011年大旱让1300万人受灾,2019年洪水又冲毁了所有庄稼。

这样的气候条件,再勤快也难有好收成。

因为土地和气候限制,非洲很多地方的主食不是水稻、小麦,而是木薯。

木薯这东西不挑土地,耐旱耐贫瘠,在非洲多数地区都能种,可它有个大问题:

含有毒性,不能直接吃,必须经过浸泡、晾晒等复杂处理才能去除毒性。

即便如此,每年还是有非洲人因为木薯处理不当丧命。

而且木薯的营养价值远不如水稻、小麦,长期只吃木薯很容易营养不均衡。

可没办法,水稻、小麦需要稳定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非洲多数地区根本满足不了,农民只能退而求其次种木薯,这背后全是无奈。

除了自然环境不给力外,非洲的资金和技术也是个“老大难”问题。

现在很多非洲农民还在用牛耕地,种子也是自己留的老品种,产量本来就低。

想换拖拉机?一台要好几万美元,普通农民根本买不起。

就算想贷款,银行利息又太高,农民怕收成不好还不上,根本不敢借。

农业顾问也少得可怜,比如乌干达,一个农业顾问要管5000个农民,根本顾不过来,新技术很难普及。

非洲的基础设施和劳动力流失问题,也非常严重。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只有34%的农村人口,能在2公里内找到一条像样的路,而在东亚地区,这一比例是90%。

雨季一来,土路全变成泥潭,收割机进不来,收了的粮食也运不出去,只能烂在地里。

种一公顷玉米,扣除人工成本,卖的钱刚够糊口,可去城里打零工收入更高,所以很多农村年轻人都进城了,留下的老人体力不够,只能看着土地荒着。

就算有人想租地种,比如中国企业计划租10万亩地,可签合同的流程太繁琐,推进得很慢。

除了内部问题,外部的枷锁,也让非洲农业举步维艰。

当年欧洲殖民者到了非洲,霸占了土地不说,还压根不让非洲土著学习先进农业技术,也不准他们种植解决温饱的食物

他们只准当地人,干些采茶这样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迫使当地种植经济作物,把非洲传统的粮食生产体系全打乱了。

就算后来非洲国家独立了,殖民时期的影响也没消失。

很多国家还是靠出口经济作物换钱,不重视粮食生产。

比如肯尼亚,1995年就超过斯里兰卡,成了全球最大的茶叶出口国,可赚的钱少得可怜。

因为肯尼亚深受历史包袱影响,只能做原材料供应,至于真正赚钱的中间环节,全部都被外国人掌控着,本国人根本拿不到产业链的主导权。

贸易逆差更是压得非洲国家喘不过气,2020年肯尼亚出口了65亿美元,其中3项是农产品,可进口花了182亿美元,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光逆差就有117亿美元。

更讽刺的是,发达国家每次给非洲100美元援助,都会通过贸易、投资等方式,从非洲拿回106美元。

非洲靠农产品赚的钱,还不够买工业产品的,根本没资金发展农业。

面对这么多问题,非洲也在找解决办法,本土和国际合作都有尝试。

在本土,有些国家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技术。

比如尼日尔的农民种金合欢树,不仅能挡住风沙、留住雨水,树叶掉下来还能当肥料,把废地变成了良田,收成翻了好几倍。

马里用短信给农民发天气预报,告诉他们啥时候播种最合适。

布基纳法索有个叫“zai”的老办法,就是挖坑攒水,应对干旱特别管用。

政策上,埃塞俄比亚给农民发土地证,让农民知道地是自己的,愿意投入资金种地。

尼日利亚给小农户贷款,帮他们种水稻,产量一下子就上去了。

非洲自贸区也在推进,想实现粮食跨区域调配。

国际合作方面,中非合作的成效很明显。中国企业带去了收割机,还帮非洲建大棚,教农民育苗、用有机肥,试点区域的产量翻了好几倍。

在肯尼亚,还有专门的培训中心,每月教几十个农民新的种植技术。

现在再看“非洲人懒”的说法,就会发现有多片面。

非洲人不是不种地,是面临着自然、技术、历史、资金等太多阻碍。

虽然现在问题还很多,但他们也都在努力寻找新的出路。

从各个国家的应对方法中就能看出,只要有正确的方法和足够的支持,非洲农业一定能慢慢好起来。早晚有一天,非洲人也能真正吃饱饭。#夏日旅行攻略#

来源:盛世守护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