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动漫市场迎来高光时刻。《哪吒2》以154亿元的票房成绩横扫市场,登顶世界影史拍排行榜第4位,打破无数项影史纪录。
,中国动漫市场迎来高光时刻。《哪吒2》以154亿元的票房成绩横扫市场,登顶世界影史拍排行榜第4位,打破无数项影史纪录。
暑期档,《浪浪山小妖怪》和《罗小黑战记2》以豆瓣8.6和8.7的高分延续辉煌,证明国漫已从“低幼向”内容生产全面转向全年龄层文化消费。
就在这国漫崛起的当口,一部名为《后羿之箭神》的动画电影于8月19日上映,试图以中国传统神话名片跻身这场盛会。
然而,其呈现出的质量却与观众期待形成了巨大反差,被网友戏称为“五毛美学的集大成者”。
01 国漫盛世下的高光时刻
2025年是中国动画行业的爆发年。《哪吒2》凭借前作积累的庞大粉丝基础和技术全面升级,用超5亿元制作成本和1900多个特效镜头,将东方神话的想象力推向极致。
影片中“哪吒挣脱穿心咒”的镜头单是制作便耗时一年,呈现了600块肉块撕裂的精细细节。
《浪浪山小妖怪》则凭借一支超过600人的制作团队,精心打磨了1800多组镜头,制作了2000多张场景图,创造性地呈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意境。
这些作品成功背后是技术赋能、文化破圈、生态重构三大核心驱动力。AI技术已经贯穿动画制作全流程,使制作周期缩短40%,头部企业单集成本从180万元降至107万元。
02 “神作”出世,网友哗然
在一片叫好声中,《后羿之箭神》悄然上映。影片标榜“融合九大神话”,讲述后羿从性格内向的少年蜕变为射箭英雄的成长历程。
然而,观众很快发现这部电影与近期国漫佳作存在明显差距。视觉效果首当其冲被吐槽——人物建模粗糙,动作生硬不连贯,猪头人身的妖兽封豯被评“仿佛穿越自二十年前网游”。
最令人失望的是对神话原型的处理。那个敢射落天帝之子的叛逆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被机械重复“忠孝礼义”台词的“三好学生”。
嫦娥奔月的经典故事被简化为“情急之下”的被动反应,失去了神话应有的复杂性和悲剧美感。
03 票房惨淡,原因几何?
《后羿之箭神》上映不到两天时间,票房仅收获2.9万元人民币,与《哪吒2》首日10亿的成绩形成天壤之别。
这样的市场表现反映了当下观众对质量的严苛要求——在经历了《哪吒2》等优质作品的熏陶后,观众的眼界已经提高,不再轻易为低质量作品买单。
一部观众在豆瓣直言不讳地评价:“想洗钱直说”,这条评价获得了大量网友的赞同。还有人质疑:“这又是哪位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表达了对影片制作水平的不满。
04 技术倒退,还是创作理念落后?
《后羿之箭神》的技术问题不仅体现在视觉效果上,更基本的是对动画艺术理解的缺失。
后羿射箭时弓弦毫无物理震颤,离弦之箭如磁悬浮般平稳滑行——丢失了弓箭文化的核心美感:张力与释放的辩证关系。
对比同档期其他作品,《再见,坏蛋》里市井烟火的细腻笔触,更显本片在美学追求上的懒惰与傲慢。
这种技术倒退暴露了创作观的致命伤:当制作方将“儿童受众”视为粗制滥造的遮羞布,便自动放弃了动画作为综合艺术的尊严。
05 神话还是说教?
《后羿之箭神》最大的失败在于对神话内涵的理解偏差。影片将上古英雄压缩为“美德宣传片”,拜师学艺桥段变成“勤学苦练”模范教材,射日壮举被简化为“安天下,福万民”的口号式输出。
影片标榜“融合九大神话”,实际却是生硬堆砌元素:吴刚在桂树下挥斧三次即退场,玉兔捣药化作背景板动态贴图。
当封豯(大猪)、修蛇等妖兽像游戏副本怪物般排队送死,神话的混沌美学被简化为闯关清单。
06 国漫崛起下的两极分化
《后羿之箭神》的出现,揭示了中国动画产业正在发生的分化现象。
一方面,《哪吒2》《浪浪山小妖怪》等作品代表了中国动画工业的最高水平,不仅在技术上达到国际水准,更重要的是在叙事和文化表达上实现了创新和突破。
另一方面,仍有一部分作品停留在过去的创作思维中,试图通过消费神话IP的商业价值而不是通过质量来吸引观众。
这种现象也证明了市场正在健康发展——优质作品获得相应回报,低质量作品即使打着传统文化旗号,也会被观众识别并抛弃。
《哪吒2》的成功在于它用现代视角重构传统神话,让年轻观众看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反抗精神;
《浪浪山小妖怪》则凭借小妖怪的底层视角和创新水墨美学,让观众在平凡中见神奇。
来源:电影钟点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