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李小龙离奇去世,葬礼上来了六位神秘扶灵人,他们都是谁?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1 11:45 2

摘要:“有些人光芒万丈,有些人转身就是天黑。”大家都喜欢拿尼采的“超人说”来讲李小龙,倒也不为过。但你要真问香港人,哪一天最让人心里一击——恐怕很多人都会说1973年7月21日的早晨。暴雨过后,翻开报纸,第一行字就像一闷棍敲在脑门上:李小龙,死了?!

李小龙:那一夜之后的失语时刻

“有些人光芒万丈,有些人转身就是天黑。”大家都喜欢拿尼采的“超人说”来讲李小龙,倒也不为过。但你要真问香港人,哪一天最让人心里一击——恐怕很多人都会说1973年7月21日的早晨。暴雨过后,翻开报纸,第一行字就像一闷棍敲在脑门上:李小龙,死了?!

世界好像静了一下,又马上炸开。香港街头巷尾,东南亚咖啡店,还有远在美国的华人社区,电话、广播、报纸,全是这一个名字。这事说出来,大家开始还不信,电视里那个灵活到不像人的小伙子,怎么可能说倒就倒?可偏偏,人是没法骗自己的,前一天还在杂志翻着他的照片,如今已是讣告了。这种落下来的空荡荡,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懂。

其实还是那个夏天,还是那个热得让人喘不过气的香港。李小龙正好33岁,正如日中天。一切都像是电视剧里的高潮:拍戏,开会,讨论剧本,连气都带着火。但就是这么个下午,天特别闷,家里的风扇一点用没有。李小龙和邹文怀开着车去了丁佩家里,聊新片《死亡游戏》。说是讨论剧本,实际也没什么章法,大伙随便坐着,茶几上是没喝完的冷水,李小龙鞋都蹬掉了,跳起来比划动作,跟着丁佩讲段落,活像在自导自演。他总怕别人跟不上自己的思路,也许是怕不够燃吧。

说到底,李小龙就是那种要求高到近乎苛刻的人。身边的人都知道,不管是电影细节还是武术动作,任何一丁点不对他都要重来。他讲起戏,带着丁佩来回比划,时不时用手指指着情节发展,额头上全是汗。说着说着就直说自己头晕,说是太热,其实也许还有些别的事——外面下着暴雨,屋里气压低,谁也不好受。

你要说这屋里的氛围,也挺微妙。邹文怀其实也弄不清李小龙和丁佩到底什么关系。按现在网络上的说法,就是“气氛暧昧”,但那天,李小龙真的是病了,没什么兴致。丁佩见他不舒服,给了颗止疼药,本来以为只是小头疼,谁想到这颗药下去,就再也没醒来。

这段细节,真要站在丁佩的立场上去看,多少有些难受。多年后她接受采访,说起邹文怀那阵子的尴尬,像讲一段荒唐的喜剧,可实际上心底还在打鼓。这就是生活,比剧本更混乱——大人物也会病倒,也会被误解。

接下来发生的事,就像一场彻底失控的夜晚。李小龙吃了药,脱下外衣在卧床上睡着了。丁佩一个人在客厅看电视,时不时望一眼卧室门。邹文怀隔一会儿打电话,问了两次“醒了吗?”都被告知李小龙还在睡。等到觉得真不对劲的时候,丁佩才小心走过去叫人,声音越来越大,到后来只能使劲摇晃,一切都没有回音。她慌了,抓起电话找邹文怀帮忙,电话那头也急,只能一路飞车赶来。

等把人送到医院,已经晚了。琳达——李小龙的美国妻子,被通知赶到伊利沙伯医院,她一路追问:“发生了什么?”电话里只换回一句模糊的“和上次差不多吧。”当她在医院走廊里来回踱步的时候,医生问要不要做尸检。琳达答:“我要知道他怎么死的。”这个细节我一直觉得特别扎心。一个功夫之王的离开,最后还是落在最普通的情感上,就是家人渴望一个答案。

官方说法其实也没多少人买账,说是脑水肿引起的心肺衰竭。但人们,总要给传奇加点佐料。你去老报馆门口问,十个人能给你编出十二个版本。其中最热的,是“马上风”——李小龙死于激情。为啥会有这个说法?无非是当时丁佩在场,媒体就喜欢拿腥味炒作。连什么“707”,艳药之类也出来了。不管真假,过了些年,丁佩公开否认了这些事。生活里,流言总比真相快一步。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李小龙练功太狠,把自己练坏了。武术圈里都知道,这人一天要折腾好几个小时,练得跟机器似的。师兄弟私下都劝过他,练武不是拼命的事。但这事,你也不能全赖练武,毕竟他身体一直都挺结实,谁能想到后果会这么严重。

再有,“大麻说”。尸检报告里说体内有微量大麻残留,琳达据说解剖后才知道丈夫这些生活习惯。舆论就更热闹了,什么大麻麻痹神经,药物导致暴毙,每个人都添一句。但这些都只是猜测,谁也抓不住真的答案。你说人死了,到底是身体熬过了极限,还是药物的作用?没人能给出结论。

其他那些乱七八糟的说法更不用说了,什么风水“九龙剋李”,什么“暗杀”,五行相克,简直像说故事。人生在世,最不缺的就是这些当故事讲给别人听得怪招。其实,事到如今,谁还真在意这些?唯一在意的,是失去了这么一个人,那个银幕里的光,永远熄灭了。

李小龙的离开,对整个华人世界都是天大的事。葬礼那几天,香港城里就像下了场雨,气氛压抑。九龙殡仪馆门口老早就排了队,影迷、武术圈、电影圈,一个个脸上挂着悲伤。葬礼结束,遗体要运去美国西雅图安葬——那才算是最后一程。

西雅图葬礼其实挺低调,百来号人,亲戚、朋友和学生。六个扶灵人,每个都有故事:有武术黑带李峻九,有菲律宾武术助教伊洛山度,有大名鼎鼎的硬汉史蒂夫·麦奎——这个人连葬礼都不爱去,但李小龙的事,他愿意亲自送行。还有柯本,那天在墓旁摘下白手套,放进灵柩里,说了一句:“很荣幸认识你”。木村武之是第一代弟子,李小龙死后,木村就像守墓人一样,每礼拜都去。最后是秦彼得,生活低调,纯粹朋友。这样的送别,倒也像李小龙的一生,没有多余的排场,只有至亲至友。

其实,最后我总觉得,李小龙留下的,比电影、比拳脚更厉害。他让世人知道,有一种“东方姿态”可以站在世界舞台中央。他的电影,功夫,甚至每一个动作,都写着一个“敢”字。但人有高峰,也有突如其来的低谷,最传奇的名字,也挡不住命运的那一刀。

很多年后,关于李小龙的死,关于那些未解之谜,关于流言蜚语,大家茶余饭后还在翻来覆去地讲。而实际上,我们说了那么多,怕也只是为自己寻找一个不算太悲伤的结局吧。毕竟,人都想让传奇继续,哪怕只是讲一场未完的故事。

等到再有人问起李小龙,你可以说他短暂,也可以说他璀璨。但李小龙离开的那一夜,其实谁都失语了。连天才,也有赴死的那一步。你说,人生要精彩,还是要长久,两者能不能兼得?这事,谁都没有答案。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