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2 岁女性因 “一活动就喘” 就医,CT 显示气管支气管异常扩张、满是憩室,肺功能提示气流受限。进一步用 “自体荧光支气管镜” 检查,发现气管壁荧光信号大幅减弱——这一关键征象,竟直接指向一种罕见病:穆尼耶 - 库恩综合征。这种无需活检的新诊断方式,为罕见气
42 岁女性因 “一活动就喘” 就医,CT 显示气管支气管异常扩张、满是憩室,肺功能提示气流受限。进一步用 “自体荧光支气管镜” 检查,发现气管壁荧光信号大幅减弱——这一关键征象,竟直接指向一种罕见病:穆尼耶 - 库恩综合征。这种无需活检的新诊断方式,为罕见气道疾病诊疗打开新思路。本文素材来自《美国呼吸与危重医学杂志》2024年的一篇病例报道《Autofluorescence Imaging of Bronchoscopy in Mounier-Kuhn Syndrome Negative Autofluorescence Sign》。
(一)症状:从 “活动后气短” 到 “肺功能异常”患者为42岁女性,就诊主诉是 “进行性活动后呼吸困难”——日常散步、爬楼梯等轻微活动就会明显气喘,休息后才能缓解,且症状逐渐加重。最初以为是 “哮喘” 或 “慢性支气管炎”,但常规止咳平喘药物无效,遂转诊至日本近畿中央胸部医疗中心进一步检查。
(二)影像学检查:气管支气管的 “变形记”静态 CT(吸气相):扩张与憩室并存
胸部 CT(图 1)首先揭示了异常:气管明显扩张,直径达 26.9mm(正常成人气管直径约 15-20mm,女性通常更细),主支气管同样扩张且管壁上布满 “小口袋” 样结构(即 “支气管憩室”);更远端的支气管呈现 “囊状扩张”(支气管扩张症典型表现),肺内还能看到多发低密度区——这是呼气时空气无法有效排出、滞留肺内形成的 “空气陷闭” 征象。
动态 CT(呼气相):气道的 “过度塌陷”
为评估气道功能,医生加做了 “动态 CT”(分别在深吸气和用力呼气时扫描):呼气时,患者的气管、主支气管甚至叶支气管出现 “过度动态塌陷”(图 2)——正常情况下,呼气时气道会轻度变窄,但该患者气道壁几乎贴在一起,导致气流排出受阻,这正是她活动后呼吸困难的核心原因之一。
图1 胸部CT检查于充分吸气状态下进行。可见气管支气管巨大症(A图,双箭头标记,26.9毫米)、主支气管扩张伴多发性憩室、曲张状及囊状支气管扩张延伸至远端支气管,以及肺部低密度区——这些表现在呼气相计算机体层摄影中反映为空气潴留(B图为横断面视图;C图为矢状面视图)。
图2. 动态计算机体层摄影在呼气前(A、C、E)和呼气后(B、D、F)的表现。强制呼气时可观察到气管、主支气管及叶支气管的过度动态气道塌陷现象。
(三)肺功能检查:气流受限的 “特征性信号”肺功能测试结果进一步印证了气道病变(图 3):
图3. 肺功能检查。在流量-容积曲线上反复观察到呼气早期相位的切迹(A,初诊时;B,3.5年后)。
存在 “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用力肺活量(FVC)仅为预计值的 64.3%,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₁)更是低至预计值的 26.2%;
残气量 / 肺总量比值(RV/TLC)是预计值的 154.1%,说明肺内滞留空气极多;
最关键的是 “流量 - 容积曲线”:在呼气早期出现一个明显的 “切迹”(Notch)—— 这是穆尼耶 - 库恩综合征(MKS)的典型表现,反映呼气时气道突然塌陷、气流中断。
至此,结合 “气管支气管扩张 + 呼气时过度塌陷 + 肺功能异常”,医生初步怀疑患者患有 “穆尼耶 - 库恩综合征”,但还需进一步验证病因。
(一)常规支气管镜:眼见为实的结构异常首先进行的普通支气管镜检查(图 4A-D),直接观察到气道内壁的病变:
气管壁明显变薄,原本规律的软骨环变得不规则、甚至部分缺失;
气管后外侧壁(无软骨支撑的膜部)布满憩室开口,黏膜下血管因组织萎缩而扩张、清晰可见;
用力呼气时,左侧主支气管明显塌陷,管腔狭窄近一半 —— 与动态 CT 结果完全吻合。
但常规支气管镜只能看到 “结构异常”,无法判断 “为何会异常”。穆尼耶 - 库恩综合征的核心病理改变是 “气管支气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纤维缺失或萎缩”,要确诊通常需要取组织活检——但气道壁本就薄弱,活检可能导致出血、穿孔,风险较高。
(二)自体荧光成像(AFI):照亮 “缺失的弹性纤维”为避免有创活检,医生采用了 “自体荧光支气管镜”(AFI)—— 这是一种特殊的支气管镜技术,能通过检测组织自身的荧光信号,判断黏膜和黏膜下结构是否正常。其原理如下:
激发光:使用 390-440nm 的蓝光和 540-560nm 的绿光依次照射气道壁;
荧光来源:气道黏膜下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会发出自体荧光,波长在 470-690nm 之间;
信号解读:正常黏膜因富含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会呈现 “浅绿色”;若黏膜增厚(如肿瘤、化生),荧光被阻挡,会显示 “品红色”;出血或炎症则表现为 “深绿色”。
这一发现不仅避免了活检风险,还首次证实:自体荧光成像的 “阴性荧光信号”(品红色为主)可作为穆尼耶 - 库恩综合征的特征性诊断依据,为该疾病的无创诊断提供了新方法。
图4 支气管镜下自体荧光成像(AFI)观察结果。可见气管扩张及后外侧气管壁(A)与左主支气管(D)多发憩室(箭头所示),伴不规则形态的软骨环(箭头标记)以及因黏膜下组织萎缩导致的毛细血管扩张(C,气管分叉处,左主支气管)。同时观察到左主支气管呼气相塌陷(B)。
采用奥林巴斯BF型F260 AFI系统检测发现,气管(E)与左主支气管(F,对应C图视角)出现显著荧光减弱(颜色变为品红),但膜部纵行皱襞(白色箭头标记)未受累。该现象被认为反映了肌层黏膜与弹性纤维的缺失或萎缩。AFI模式主要采用390-440nm蓝激发光与540-560nm顺序绿光,两者均通过滤光轮进行激发。
荧光检测波长范围为470-690nm。通过将荧光衰减与绿反射光衰减以不同颜色呈现,可增强肿瘤性病变(品红色)、出血或炎症(深绿色)与正常黏膜(浅绿色)的鉴别。本质上,AFI技术通过检测黏膜下层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自体荧光进行成像。通常情况下,若黏膜因癌变或化生增厚,自体荧光传导受抑即呈现品红色。本案例中荧光减弱很可能源于胶原蛋白或弹性蛋白减少,这解释了颜色向品红转变的机制。
(一)什么是穆尼耶 - 库恩综合征(MKS)?穆尼耶 - 库恩综合征又称 “气管支气管扩张症”,是一种罕见的气道结构异常疾病,1932 年由法国医生Mounier-Kuhn首次报道。其核心病理改变是气管和主支气管壁的肌肉层、弹性纤维层缺失或严重萎缩—— 就像 “水管的管壁失去支撑”,导致气管支气管异常扩张;同时,因缺乏弹性,呼气时无法维持管腔开放,出现过度塌陷,最终引发气流受限和反复感染。
(二)谁会得 MKS?症状有哪些?发病人群:
多为成人发病,男性多于女性,确诊年龄通常在 30-60 岁之间。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多数为散发病例,少数可能与遗传(弹性纤维合成异常)、长期慢性炎症(如反复感染、吸烟)或自身免疫疾病相关。
典型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 MKS 症状可能不典型,仅表现为 “反复感冒” 或 “支气管炎”,容易被误诊,直到出现明显呼吸困难才被发现。
核心症状:进行性呼吸困难(活动后加重),这是气道塌陷导致气流受限的直接表现;
常见并发症:反复呼吸道感染(因憩室内容易滞留分泌物,滋生细菌),表现为咳嗽、咳痰(甚至咯血)、发热;长期患病还可能导致慢性呼吸衰竭、肺心病。
(三)如何诊断 MKS?过去与现在的区别在自体荧光成像技术出现前,MKS 的诊断依赖 “三重证据”:
影像学:CT 显示气管直径>25mm(男性)或>21mm(女性),主支气管扩张,伴多发憩室;
肺功能:流量 - 容积曲线呼气早期切迹,残气量升高;
病理活检:支气管壁肌肉和弹性纤维缺失(金标准,但有创)。
而本文的病例证实,自体荧光成像可替代活检,通过 “阴性荧光信号” 直接反映弹性纤维缺失—— 这不仅降低了诊断风险,还能在支气管镜检查时实时判断,提高诊断效率,尤其适合气道壁薄弱、活检风险高的患者。
目前 MKS 尚无根治方法,治疗核心是 “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分层管理:
(一)基础治疗:改善气流受限,预防感染体位引流:通过特定体位(如头低脚高位),促进肺内和憩室中的分泌物排出;
雾化吸入:使用生理盐水或黏液溶解剂(如 N - 乙酰半胱氨酸),稀释痰液,便于咳出;
胸部物理治疗:如拍背、振动排痰仪,辅助分泌物排出,减少感染风险。
预防感染:
避免吸烟、空气污染等刺激因素,减少气道炎症;
一旦出现咳嗽加重、咳痰变黄 / 绿、发热,及时就医,根据痰培养结果使用敏感抗生素,避免感染扩散;
对反复感染的患者,医生可能建议长期口服小剂量抗生素(如阿奇霉素),但需严格评估利弊。
呼吸功能锻炼:
缩唇呼吸:呼气时嘴唇缩成 “口哨状”,缓慢呼气,帮助维持气道开放,减少空气陷闭;
腹式呼吸:增强膈肌力量,改善通气效率,缓解呼吸困难。
(二)进阶治疗:针对严重病例气道支架置入:
对于气道过度塌陷、呼吸困难严重的患者,可通过支气管镜在气管或主支气管内放置金属或硅酮支架 —— 支架能像 “内部支撑” 一样,维持呼气时的管腔开放,显著改善气流受限。但支架也有风险,如支架移位、肉芽组织增生堵塞支架、感染等,需定期复查调整。
手术治疗:
极少数情况下,若病变局限于某一段支气管(如仅右主支气管扩张),可考虑手术切除病变段;但气管手术风险极高(如气管瘘、狭窄),仅在万不得已时采用。
呼吸支持:
晚期出现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可能需要长期家庭氧疗,甚至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尤其在夜间),改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三)预后: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MKS 的预后差异较大:
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如规范气道廓清、预防感染)的患者,病情可长期稳定,维持正常生活;
若延误诊断,反复感染导致肺毁损、呼吸衰竭或肺心病,预后较差。本文中的患者经规范治疗(气道廓清 + 预防感染)3.5 年后复查,肺功能虽未完全恢复,但流量 - 容积曲线的切迹仍存在,症状无明显加重,生活质量得以维持。
(一)对医生:警惕 “不典型呼吸困难”,拓宽诊断思路若患者出现 “活动后呼吸困难”,常规检查(如胸片、肺功能)提示气流受限,但无哮喘、慢阻肺的典型诱因(如吸烟史、过敏史),需及时完善胸部 CT(尤其是动态 CT),排查气道结构异常;
遇到 “气管扩张 + 多发憩室” 的患者,不要仅诊断 “支气管扩张症”,需结合肺功能的 “呼气早期切迹” 和支气管镜下的 “气道塌陷”,考虑 MKS 的可能;
自体荧光支气管镜可作为 MKS 的无创诊断工具,尤其适合活检风险高的患者,其 “阴性荧光信号”(品红色为主)可作为重要诊断依据。
(二)对患者:这些信号提示 “气道可能有问题”若出现 “一活动就喘”,且休息后缓解,常规止咳平喘药无效;
反复咳嗽、咳痰,尤其痰液分层(上层泡沫、中层黏液、下层脓液),或伴有咯血;
体检时医生听诊肺部有 “固定湿啰音”,且长期不消失。
出现以上情况,需及时到呼吸专科就诊,完善 CT 和肺功能检查,避免延误诊断。
(三)技术突破的意义:无创诊断,让患者少受 “罪”过去,MKS 的确诊依赖支气管镜活检,但气道壁薄弱的患者可能面临出血、穿孔风险;而自体荧光成像技术通过 “光信号” 间接反映组织病理改变,无需取组织,实现了 “无创诊断”—— 这不仅是 MKS 诊疗的进步,也为其他气道疾病(如气道软化、早期肿瘤)的诊断提供了新思路,未来或可推广应用于更多呼吸系统疾病的无创评估。
六、总结42 岁女性的诊疗经历,不仅让我们认识了穆尼耶 - 库恩综合征这种 “气管变软” 的罕见病,更展示了医学技术的进步如何改变诊断模式 —— 从 “有创活检” 到 “无创荧光成像”,既提高了诊断准确性,又降低了患者风险。
对于罕见病而言,“认识” 是第一步,“精准诊断” 是第二步,“个体化治疗” 是第三步。希望这一病例能让更多医生关注气道结构异常疾病,也让更多患者了解 “呼吸困难” 背后可能的罕见原因,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守护呼吸健康。
来源:沈凌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