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据日经新闻披露,日印两国政府正推动日本技术和产能向印度转移。其中,亦以我国产业界已经超越日本的所谓 “对日本而言,不太先进、不太重要的技术” 为主。例如,半导体、液晶显示器(LCD)、光伏发电设备、蓄电池、压缩机、高铁等等。
近日,据日经新闻披露,日印两国政府正推动日本技术和产能向印度转移。其中,亦以我国产业界已经超越日本的所谓 “对日本而言,不太先进、不太重要的技术” 为主。例如,半导体、液晶显示器(LCD)、光伏发电设备、蓄电池、压缩机、高铁等等。
其中,以液晶显示为主链的半导体显示技术,是印度谋求发展的重要新产业方向。印度规划相关产业已有 5 年左右时间。此前亦曾与我国台湾地区企业等探讨过合作意向。例如,台湾面板企业以技术入股的方式,进行技术转移和合作等。但是,这些合作建议后期推进速度一般。大屏君认为,这次日本技术界站在前台,是否会给印度显示面板业带来改变值得观察。
日印显示合作,一拍即合的互利性
目前,日本依然是显示面板上游装备和材料产业的供给大国。但是,过去 15 年间,随着日立、松下、夏普、JDI、JOLED 等面板企业或关停、或出售、或重组,日本在显示面板制造端的布局已经接近归零。日本像韩国一样,彻底告别LCD显示面板制造,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大屏君觉得,日本显示面板制造技术虽然先进,但对日本而言却是一个 “不变现就消失” 的优势。如果能以合理的价格 “卖” 掉,会是一笔划算的买卖。而且从产业阵营对抗、地缘政治等角度看,日本一直有 “扶植” 印度经济的策略。向印度出口相应技术,在更高的国际竞争维度上,也会成为日美体系下一个可接受的选项。
从印度角度看,其立志发展部分先进工业的心愿十分明确。半导体显示是未来数智化社会必不可少的交互窗口,涉及 IT、家电、商显、车载等众多领域,全球市场广阔且具有一定的未来成长性。选择技术成熟、市场巨大的 LCD 技术作为突破窗口,通过合作伙伴迅速补足历史技术积累短板,是很容易让印度动心的选项。加之日印技术合作不存在地缘政治方面的负面干扰,这种合作也是印度所愿意接受的。
但是,大屏君觉得,类比此前印台的 LCD 合作,印日合作除了一拍即合的方面外,必然也存在分歧 —— 印台合作推进速度不及预期的原因,很可能就出在 “分歧” 上。
日印显示合作,分歧更决定成败
日印 LCD 合作的分歧可能在哪里呢?对比此前印台合作,大屏君认为 “资金” 依然是一个大问题:印台合作中,台方的态度是 “出技术、做干股”,即投资资金要由印度来解决。这显然极大地控制了台方的风险,甚至可以说,未来项目成败、市场盈亏的风险都由印方承担。这种 “后手” 的保留,自然让技术上处于弱势的一方 “心里忐忑”。
不过,从台方角度看,印度缺技术,自己提供技术,这是个不错的选项。而且,全球显示面板行业并不缺乏产能。我国大陆地区产线丰富、上下游配套健全、规模优势明显,成本处于历史低位。面对这样的竞争对手,即便有印度国内市场需求的 “蛋糕诱惑”,增加海外新产地、新产能,谁也不能保证项目的经营会一帆风顺 —— 毕竟,此前台系资本的富士康美国液晶面板项目在商业上就并不成功。有此先例,也是台资谨慎对待 “LCD 印度行” 的原因。
以上这些市场逻辑,在日印 LCD 合作上依然成立。即印度很可能希望日本不仅出技术,还要出资金。更何况,产线设备大部分很可能还得从日本进口。大屏君认为,如果日本只是以技术作为干股参与日印 LCD 合作,从印方角度看,就是 “无论项目商业化是否成功,日方先赚了一波设备钱”。但如果日方既出资金又出技术进入印度市场,最终还需要实现印度方面的技术自主…… 这种 “好人好事” 恐怕不太符合日方的心理预期。
所以,大屏君认为,无论是日印还是印台的 LCD 显示合作及其他合作项目,固然有地缘政治因素上的优势,但这无法替代 “现实市场规律和商业价值” 的决定作用。
也就是说,在台方或日方都不愿甘当印度技术 “扶贫” 天使的背景下,这种合作中弱势的一方如何付出足够的价值,才是此事能否成型的关键。在这方面,印度国内严重的既得利益托拉斯、地方利益纠葛,以及法律法规等规则的复杂性等等,都是除了简单的竞争对手因素和市场需求因素之外 “不可忽视的市场参与力量”。总之一句话,“LCD 投资印度” 这件事,远比表面上看起来的日本 LCD 技术即将 “过期”、印度需要这一技术这样的二元互补关系 “复杂多变”。
显示面板产业规律,决定产业迁移不容易
对于产业迁移这件事,大屏君要特别强调,液晶面板等显示面板产业,从没有过 “产业迁移”!
因为,虽然表面看液晶面板起源于美国,但美国从未形成 “相关产业”,而只是进行了 “早期研发创新”;此后,日本的崛起是液晶面板真正产业化的开端 —— 直到今天,在关键的显示面板材料、装备上,欧美日还是占据主导地位,可见产业迁移之说并不成立。
而此后,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建立起 LCD/OLED 面板产能和产业链,更多是因为 “全球需求扩张”。实际上,韩台 LCD 产能扩张时,日本产能同样在扩张。这不是产业迁移,而是市场爆发带来了更多参与者。2010 年之后,我国大陆地区 LCD 产能呈现爆发性增长,其背后最大的推动力也是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例如,全球每年两亿台电视机,平均尺寸持续提高,从 2010 年前后的 40 多英寸,升级到目前的 60 英寸左右,这足以使面板产能需求翻番。
2010 年之后,日韩 LCD 产能退出,也不是简单迁移到别处。一方面,韩国是因为更专注于下一代 OLED 的投资,导致其没有对 LCD 旧有产线采取翻新战略,而是充分利用 LCD 线的技术设施,如厂房、洁净车间等部署 OLED 产品产能;另一方面,日本 LCD 面板产业缺乏下游终端制造配套,结合其他因素导致成本较高,相较于台、陆企业竞争力更弱,逐渐被市场淘汰。
所以,大屏君的结论是,LCD 代表的半导体显示产业在全球从来没有过 “产业迁移”,只有因应需求和技术迭代而来的产能爆发和竞争力变化。而我国大陆地区取得半导体显示全球主导地位,依靠的是规模、创新技术、上下游配套与需求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实现了综合竞争力的胜出。无论是富士康美国 LCD 项目,还是印度要搞的日印合作、印台合作,都需要跨过这道 “竞争力墙” 的门槛。
实际上,液晶面板是一个技术密集、创新密集、产能密集、上下游配套密集的产业。单一的一座孤零零的面板厂,即便有本地显示终端市场需求支撑,也难以实现经济性:此前,日本的领先是因为数十年的历史积累,日立、松下、索尼、东芝、夏普、NEC 等多个巨头构成了 “时空上都密集” 的体系;台资面板业发展,也有过 “面板五虎” 的规模优势,并紧紧依托日本产业链布局;韩系面板崛起,更因为有举国意志的支撑,以及三星、LG 和现代三大巨头,飞利浦等欧洲资本的参与……
“从历史角度看,中日韩三国四地显示面板的崛起,都集中了巨大的产业头部力量,是在一定时期(至少十年)内,行业龙头全面参与、大力协同、互相扶持,才实现的产业升级!” 大屏君认为,印度的 LCD 梦并非完全不可行;但要实现这一点,重点不在于日本或台湾有多少技术或资本支撑,而在于印度自身能拿出怎样的产业战略,进行长期投入、坚持和突破。在这方面,至今没有看到印度有真正的 “大手笔” 战略落地。
此外,我国 LCD 等半导体显示产业也不是在原地踏步,而是在不断实现技术创新、路线迭代、产品升级。我国相关产业只要不犯内部错误,理应不会轻易被后发者从外部攻破。日印此次的显示合作,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印度显示产业的起步,但要想真正撼动我国在全球半导体显示产业中的主导地位,面临的挑战远比想象中更多。毕竟,产业的根基在于深厚的积累、完善的生态以及持续的创新活力,而这些,正是我国经过多年发展所牢固掌握的核心优势,并非简单的技术转移或合作就能轻易超越的。大屏君觉得,防备对手永远不是我国半导体显示生存的基础,不断自我超越、才是持续领先的奥秘。
来源:投影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