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给新生父母开家长会?中产妈妈惊了:培养精英,还是巨婴…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2 10:06 1

摘要:可现在的开学季,家长得到往往不是“解脱”,而是进入另一个“修罗场”,交出去“半条命”。当年80、90后“背个书包就能开学”的轻松,如今成了家长们遥远的奢侈回忆。

熬过了两个月鸡飞狗跳的暑假,父母们终于熬过了开学这道“救命门槛”。

可现在的开学季,家长得到往往不是“解脱”,而是进入另一个“修罗场”,交出去“半条命”。当年80、90后“背个书包就能开学”的轻松,如今成了家长们遥远的奢侈回忆。

小学、中学、大学,各有自成体系的“开学三件套”

“开学三件套”这个词,家长们肯定不陌生。我最早听到时特指大学新生开学的“三件套”——手机、Pad和笔记本电脑。后来,随着科技进步、学生党们装备不断升级,加了掌上游戏机、蓝牙耳机和智能手表,升级成为“六件套”。

孩子的装备一直上升、家长的钱包一路变轻。

我有个朋友,上周送娃去上大学,置办齐全了笔记本电脑、手机和pad三件套,消费了1.5万元。高考前朋友就答应了孩子,考上心仪的大学就买。孩子争气、爹妈就得守信。

还没正式开学,就先把他们两口子加起来一个月的工资花干净了。这还没算送孩子来回的路费、给孩子置办的生活用品、学费、半年的生活费……

现在送孩子上大学,就像天使轮投资,影儿还没有呢,先把投资人的钱袋子掏干净。

这位朋友家境普通,所以也只给孩子准备了普通版的“开学三件套”。

大学生只在乎酷不酷、潮不潮,只有同作为家长的我似乎看到了家长强装欣慰笑脸背后的愁容,还有 电子产品“三件套”之外的东西。

孩子孝顺点,花不到五万;孩子心狠点,接近小十万。

进入大学前置办N件套,很多家长抱着这样的心理:考上大学是人生大事,奢侈地花一次也是情理之中,也就认了。可现在连中、小学都有自己的“开学三件套”了。

我一直以为中小学的开学三件套是:书皮、文具、练习册,一、二百元能搞定,没想到现在还囊括了耳鼻喉科。

而且看五官科的家长还不在少数。

就算是规规矩矩准备文具,需要准备的东西也比我们过去多了好多:耳机、标签贴、电子词典、跳绳、勾腕矫正器、趴睡枕……

一些用品我简直闻所未闻。

之前就有媒体报道过,北京的一位家长,孩子“幼升小三件套”:儿童电话手表、学习桌椅、台灯。三大件加起来花了将近3000元。

我以为幼升小,30元买个书包就能搞定,是我格局小了。

中学生开学也有自己的三件套,和小学差不多,会有一项是买款式和功能不同的球鞋、运动鞋。

总之,“开学=花钱”已成为从小学生到大学生约定俗成的规矩。经济的杠杆伸到了开学前,形成的这股“开学前经济”如火如荼。

大学生家长群、家长会,一个都不能少

出钱只是个开始,更累的是还要出人。比“出人”还惊悚的是孩子都上大学了,爹妈还要开家长会、入家长群。

这两天,北大交大等大学给新生家长开家长会的事情上了热搜。

网友们的评论几乎一边倒。

本以为“孩子18岁上大学后爹妈就卸任”的想法,也成了幻想,那真是梦里捡钱,白高兴一场。

我做了一点调研,大学家长会不是今年才有,2023年就有了。不仅上热搜的北大、交大、中山大学这几所有,湖南大学、西湖大学、深圳大学……可以说现在在大学开家长会已经相当普遍。不仅开学有,有些学校甚至期末还有。

(小红书 @ ++1)

大学家长会学校/学院上讲些什么呢?主要是校方和家长介绍专业录取情况、培养理念、未来就业+大量的官话和客套话。参与方式可以是现场、也可以线上开,空间不限、但人得出现。

既然有了家长会,家长群是自然不能落下的。

新生有新生家长群:

单门学科课程还有家长群:

(小红书 @不重要的)

过去我们请假,给辅导员打招呼就行;现在,还需要家长入群证明。

( @小红书 啊然然)

不仅学校会建家长群,大学生家长之间还会拉一个群。

有人进了一个北京某211大学的新生家长群,以为自己入错了群,不是大一的爹妈、而是小学一年级的爹妈。热水、洗澡、套餐、电梯、网络……满屏的群里操心。

更吓人的是,高校如果没有家长群,部分家长反而不适应了。

过去十八年,对孩子事必躬亲,现在突然变成了一无所知,让这些家长们无所适从。

不过,在家长经历“开学劫难”这件事上,各国有各国的特色。我们是家长忙着开会和入群,美国的家长则是忙着在孩子的送行和宿舍上折腾,大家终归殊途同归。

前几天,有一位邻居开车送娃去外州上大学,我看夫妻俩拉了满满一皮卡东西,就问他们怎么带了这么多东西?去学校买现成的不就行了?

邻居告诉我,女儿比较挑剔,只要某几个品牌的东西,他们怕现场买不到或者缺货,就提前购买好拉过去。

行李除了衣物,包括且不限于:小冰箱(宿舍是二人间,学校给每个宿舍已经提供一台冰箱了)、小沙发、咖啡机、空气净化器、地毯、抱枕、香薰……总之,居家小玩意带了一堆。

《华尔街日报》前几天写过一篇名为《家长如何“劫持”了宿舍》(How Parents Hijacked the College Dorm)的文章,提到美国的社交平台上有一些名为“宿舍改造妈妈团”(Dorm Room Mamas)、“平价宿舍改造”(Dorms on a Dime)的组群,粉丝加起来有好几十万,里面是分享高校宿舍爆改的心得和照片。

群里面晒的照片五花八门:成套的床品、配对的书桌和床头柜、精致的地毯、闪闪发光的霓虹名字灯牌……

温馨、舒适的宿舍,自然是由家长的钱包撑起。

《纽约时报》曾有一篇文章提到:有些大学的学费一年才9400美元,但学生在宿舍改造上的花费能超过1万美元。

为了让孩子住得更体面,一些父母干脆请室内设计师来操刀:定制橱柜、专属字母床品、豪华灯具,一个都不能少。

比如在密西西比大学,有位大一新生直接花了3000美元请设计师,把宿舍打造成时尚现代风;还有人提出宿舍要改造成“亚马逊雨林”主题。

虽然这种高端宿舍改造还不是普遍现象,但有发展成新兴产业的趋势。设计师们的订单早在几个月前就被抢光,有的甚至排到下一年。

一些公司为了赶在学生入住宿舍的那一天完成改造,不得不临时雇佣 几十名员工加班加点。

可以说,现在的大学新生入学, 早就不只是几件简陋家具和白墙那么简单 ,背后都是家长们被迫倾注的心血。

对此,我们还是感谢“国内学校不允许宿舍随意被改造”之恩。

一人开学、全家“上阵”,谁之过?

现在的家长深度、过度参与孩子的开学季。

就拿大学生的家长,原本这个阶段爹妈和成年的娃都该“质壁分离”了,但还是或主动、或被迫卷入其中。无论是支持派还是反对派都有自己的理由:

正方的声音是:家校联动本来就是必要的。不管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家长都有知情权。尤其大学生,本来就和父母沟通少,一旦遇到心理危机、学业警告甚至安全问题,学校能第一时间通知家长,是在兜底,不等于控制。

反方的声音则认为:大学生已经成年,大学生活是他们成年后走向独立自主的第一步,这时候父母插手多,看似是帮孩子忙,实则会造成孩子独立性弱、经不起挫折。结果就是,表面长大,实则永远“巨婴化”。

乍一听,公婆都有理。

家长与孩子的开学季深度捆绑、甚至孩子上了大学也难挣脱,并不是偶然,而是“密集型育儿”的后遗症、消费陷阱造成的精致养娃惯性、以及学校在举报成风下出于自保的机制三股力使然。

首先,“密集型育儿”的后遗症。

过去十几年,家长像项目经理一样给孩子排期:课程、竞赛、夏校、背诵清单,一键代办、全程跟踪。久而久之,孩子学会的不是“我来想办法”而是“我等安排”。

家长这边管习惯了、操心惯了,一松手就焦虑反弹;学校那边也认定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负责人,自然把家长纳入流程。

结果就是,管的越多、越退不下来,到了孩子成年后上大学,家长这个本该只做好出资人角色就行的,也不得不继续全职参与孩子的一切。

其次,消费陷阱造成的精致养娃惯性。

在《脱口秀和它的朋友们》第二季里,脱口秀演员良言讲述了他养娃经历:

很多有孩子的人都会心一笑。这种“精致养娃”的心理未必是你给孩子花很多钱,而是你在能力范围内会一直对孩子倾尽所有。三件套、六件套、宿舍软装……资本市场给父母挖的消费陷阱以“仪式感+确定性”的方式出现在父母面前。买到最后,家长买的是安心、孩子未必真需要。

消费的逻辑非常诱人:钱能解决的焦虑,就先用钱解决。

可购买越重,家长的参与感就越强。“既然我投了这么多,总得盯盯效果吧?”于是家长花钱没有换来轻松、反而加重了孩子方方面面的参与程度。

而现代的朋友圈、家长群和社交平台又在传播中把“刚需”变“标配”、把“可选”变“必须”。最终,孩子的开学季被包装成一场高配赛事。

最后,由于家长举报成风,学校出于自保转嫁责任。

近年来,信息公开与维权渠道发达,让家长对学校、教师的监督变得更直接。

布置作业被投诉、管理学生被举报、成绩不佳被问责……如今的老师彷佛站在放大镜下工作。

学校布置作业被告、老师没提醒孩子上厕所也被告。家校共建的那点情谊,最后都变成了家校矛盾。

在“求稳”的治理逻辑里,学校最省事的办法就是把家长拉进来:建群、抄送、签知情、发承诺,凡事先同步家长,出了岔子好有迹可查。

在大学,这种“求稳”的治理办法也被同步使用,开家长会、建家长群的目的都是早早把家长纳入“预警系统”,出了事好掰扯责任。

结果就是,学校把风险转嫁给家长、家长进一步“控制“着孩子。最后,只有孩子停止自我成长的结果达成了。

在这三股力量叠加下,最终形成了一个死循环:家长越管、孩子缺独立处理的能力就越弱;孩子越弱,学校越怕担责;学校越怕,就越把家长拉得更近;家长被拉得更近,又更难对孩子放手。

要破这个局,当然不是靠一己之力能够解决的。但在千头万绪之中,家长学会先“断奶”,或许是最现实、最容易迈出的第一步。

-每日教育新知-

来源:阅读第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