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来宾这片浸润热血的土地,中共地方组织在烽火岁月中肩负使命,于交通联络、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等领域展现卓越作为,用忠诚与热血书写了壮丽史诗。
编者按: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来宾这片浸润热血的土地,中共地方组织在烽火岁月中肩负使命,于交通联络、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等领域展现卓越作为,用忠诚与热血书写了壮丽史诗。
中共来宾市委党史研究室与来宾市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红水滨 抗战魂”系列报道,旨在追溯这段光辉历程,再现英雄壮举,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抗战精神。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致敬英烈,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在广西都宜忻人民解放总队纪念馆里,有一张泛黄的旧照片,照片上的人虽身着土布衣帽,但浓眉大眼、英气逼人,照片下面写着“莫加星”三个字。
都宜忻游击队纪念馆。
在桂中大地的革命史册上,莫加星的名字如同一颗永不褪色的星辰,照亮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这位从忻城县马泗乡走出的共产党人,用青春与热血践行着对民族解放的誓言,在抗日救亡与革命建设的征程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1923年6月,莫加星出生于忻城县马泗乡马泗街一个普通家庭。1938年11月,正值国家危难之际,就读于柳州中学的他毅然加入第三届广西学生军,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两年后,经黄耿介绍,17岁的莫加星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鲜红的党旗下许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诺言。
1941年6月,广西学生军解散,莫加星奉命回到家乡马泗。他以“大众读书会”和文化补习班为掩护,传播马列主义,将《论持久战》等革命著作送到进步群众手中。昏暗的油灯下,他带领农村青年解读抗日形势,张作材、覃德新等一批热血之士在他的感召下觉醒,成为当地抗日斗争的骨干力量,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由于抗日宣传声势日盛,引起国民党当局警觉,“大众读书会”被以“异党活动”罪名查封。临行复学柳州中学前,莫加星嘱托张作材、覃德新、覃炳刚等抗日积极分子继续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宣传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队伍,继续开展抗日斗争。
1944年,日本侵略军为挽救其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败局,支撑其南侵的孤军,猖狂地发起打通从我国东北到越南的大陆交通线的战役。4-5月郑州、许昌沦陷;8月长沙、衡阳落入敌手;10月、11月日军相继攻占桂林、柳州和南宁,然后分兵向各地进犯,迅速占领广西大部。大敌当前,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根据上级指示,莫加星再次返回马泗乡,成立马泗乡抗日联合会,任会长。他与张作材、覃德新迅速拉起两支抗日游击队——一支由张作材为领导,共有60多人,有步枪45支、手枪10支;另一支为覃德新领导,有100多人、各类枪械若干,其中机枪一挺,成为令日军胆寒的民间抗日力量。
1945年1月5日,注定成为马泗乡的光荣日。驻扎在马泗乡弄麦屯据点的20多名日兵到马泗街掳掠。莫加星定下智取妙计:一面让维持会长以酒肉麻痹敌人,一面与张作材率领50余名抗日游击队队员在日军返回弄麦据点的必经之地达滥坳埋伏,等待时机。当醉醺醺的日军进入伏击圈时,“给我打!”随着莫加星一声令下,抗日游击队迅速出击,枪声骤然响起,日军领队伊藤上尉当场毙命,两名日兵也应声倒地,1匹大红马被击毙,此次伏击中抗日游击队缴获指挥刀1把、长短枪各1支。
伏击日军达滥坳遗址。
这场胜利驱散了群众的恐日心理,100多名青年自带武器投奔抗日游击队,队伍迅速扩展到近200人。不久后,莫加星推动成立“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抗日别动队第二支队”,将马泗、欧洞、思练等地武装联合起来;3月又与中共党员王诚、进步教师莫江白一道联络莫承宣,促成“广西柳庆区第一抗日游击司令部”成立,下辖15个大队1500多人,王诚和莫江白分别任政治部正副主任。该司令部让红水河以北以及宜山、都安与忻城交界地区的抗日力量形成铁拳,多次沉重打击了日军。
抗战胜利后,莫加星的革命脚步从未停歇。1945年8月,他出任马泗中心小学校长,以讲台为阵地,推荐郭如明等进步人士任教,秘密组织青年学习进步刊物,让革命思想在校园里悄然传播。
此后,他先后在宜山县立小学任教,在都宜忻地区从事地下工作,担任都宜忻游击队中队政治指导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贡献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他转入地方建设,从思恩县财粮科长到宜山专区公安大队供销股长,从广西公安总队速成学校教员到罗城县商贸系统干部,无论身处何种岗位,始终保持着革命者的赤诚与担当。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