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8号凌晨,李在明结束了访日访美行程,回到了首尔。转天(8月29号),中俄驻韩大使就同步在韩国的《亚洲经济》和《亚洲日报》上联合发文,还用了中韩双语,重点强调二战胜利80周年的意义。文中说得明明白白:反对去参拜供奉战犯的地方、反对拆英雄纪念碑、反对歪曲二战
8月28号凌晨,李在明结束了访日访美行程,回到了首尔。转天(8月29号),中俄驻韩大使就同步在韩国的《亚洲经济》和《亚洲日报》上联合发文,还用了中韩双语,重点强调二战胜利80周年的意义。文中说得明明白白:反对去参拜供奉战犯的地方、反对拆英雄纪念碑、反对歪曲二战历史、反对恢复新纳粹主义,还明确把“台湾回归中国”算进了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秩序里。
这时间卡得特别紧,针对的事儿也准——这既是给历史记忆重新定了调,也是给现实里的各种行为划了条清清楚楚的线。
日本最近干的两件事,直接让局势变紧张了。第一件,就是他们的政客又去参拜靖国神社了。这可不是什么私人信仰的事儿,那里面供着的是二战甲级战犯,碰的是所有战争受害国的底线,更是战后秩序的敏感点。第二件更不像话,有消息说日本私下劝不少欧洲和亚洲国家,别去参加北京9·3的纪念活动和阅兵,还说什么“反日色彩浓”。
要知道,纪念反法西斯胜利可不是哪一个国家的专属权利,是对所有二战受害者和胜利者的共同致敬。谁要是出来干扰,说白了就是在历史叙事上“拆台”。所以中俄才没藏着掖着,直接在韩国媒体上把话挑明:这种行为就是在挑战二战胜利的成果,伤的不只是感情,更是整个战后秩序的根基。
再看韩国这边,信号也很清楚,中俄的联合发文,把中国、俄罗斯、韩国放在了同一个历史坐标里,强调三国都为反法西斯战争付了巨大代价,韩国人当年在殖民统治下的抗争,也是胜利的一部分。意思就是:纪念这事儿,不是别人的事儿,韩国自己也在里头。
李在明这次出访,选在纪念节点前后,重点放在经贸和同盟这些现实问题上,从实际角度看能理解。但他缺席了北京的纪念活动,转头就去访日,现在又撞上日本在历史问题上挑事,外界自然会质疑他的立场和节奏。而联合发文选在他回国还不到24小时就发布,很难说不是“对着来”的提醒:身份得摆正,态度得说清,历史问题别含糊。
这篇文章的用词里,藏着几个关键信号。第一,明确把“台湾回归中国”算成二战胜利成果的一部分。这是把法理和叙事绑在一起定了调——台海问题不只是地缘上的热点,更和二战后的秩序挂钩,谁想在这儿搞“切割”,其实就是在挑战当年的战后安排。
第二,把反对参拜、反对拆碑、反对新纳粹、反对歪曲历史,整合到一块儿,强调这些事儿在逻辑上是相通的:要是把历史正义当摆设,那在现实安全上肯定要付出代价。
第三,发文的平台选在韩国主流媒体,还用了中韩双语。受众不只是韩国社会,更是整个东北亚的舆论场,信息传得又广又准,明显是提前设计好的。
其实韩国的处境挺复杂的:经贸上要在美国的补贴和关税规则里找空间,安全上得维持威慑力又得保住同盟关系,同时在半岛问题上还得避免判断失误。而联合发文想传递的意思很直接:韩国在历史叙事里不是看客,是实实在在的利益相关方。纪念不是走形式,是确认自己的身份;对历史的看法不是喊口号,是安全的基本标准。
对首尔来说,其实不用搞太复杂的路子,关键是要清晰。比如纪念节点得有存在感,不一定非得派多高规格的团,通过国会互动、智库交流,或者驻外机构搞点纪念活动,也能表达“一起守护战后秩序”的立场;对日本的议题得分开看,经贸和技术合作该推进推进,但像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材、慰安妇和劳工问题这些事,态度必须明确,别把两条线搅在一起;军演和对话也得错开时间,敏感时期少搞点大动作,给缓和留点儿余地,别让误会越闹越大。
围绕半岛局势,还有个背景不能忽略:朝鲜对美韩军演的态度特别强硬,公开说韩朝关系是“敌对交战”,对韩国释放的“软信号”也直接否认了。这意味着,现在半岛的紧张基线本来就很高,任何在历史和象征层面的刺激行为,都会叠加到安全焦虑上,引发更糟的舆论反应和政策连锁反应。
拿历史做文章,往往只能赢国内一时的掌声,输掉的却是长期的安全和经济稳定。这些年东北亚已经多次证明,历史议题要是被反复拿来消费,早晚会从道义上的争议变成现实里的对抗。
站在日韩的角度,怎么应对才稳妥呢?对日本来说,得认清一个现实:参拜靖国神社、干扰纪念活动这些事,早就不是“国内事务”了,会被当成是对二战后秩序的挑战。想推动安全政策“正常化”,就别在历史问题上给自己添堵。只要这方面收不住手,不管是安全还是经贸,在地区内都会不断遇到“看不见的阻力”。
对韩国来说,要避免一个误区:别把“和同盟协调”跟“自己的历史立场”混为一谈。安全合作需要,历史立场也需要,而且这俩并不冲突。在关键的纪念节点上,把对历史的态度说清楚,不但不会削弱和同盟的合作,反而能让自己的外交更有正当性,也多些回旋的空间。
这次中俄联合发文,传播策略也值得琢磨。用中韩双语,是为了覆盖更多受众;选在韩国媒体发,是为了把焦点锁定在东北亚的现实情况里;紧贴时间节点,是为了和日本那两件争议事形成鲜明对比。这三点加在一起,让这篇文章不只是“表明立场”,更像是“校准历史叙事的方向”。等纪念活动和一系列外交互动结束后再回头看,会发现它的作用是给出了一个清晰的坐标系:历史线、秩序线、安全线,三条线是重合的。谁偏离了,就得承担后果;谁对齐了,就能获得合作的空间。
最后把话说明白:中俄在韩国联合发声,不是一时的情绪发泄,是经过设计的政策动作。日韩都不缺聪明人,该懂的都懂。日本要是还接着玩“参拜+干扰纪念”的老一套,那在经贸和安全上早晚会被动“受限”,对外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小;韩国要是能把“自己的身份、行动的节奏、说话的口径”这三件事处理好,就算夹在两股强风中间,也能稳住方向。
历史不是用来摆弄的道具,纪念不是走过场,战后秩序也不是能随便改的脚注。这次的信号已经够清楚了,接下来就看谁能落到实处。日韩谁先收手、谁先对齐历史和秩序的线,谁就能先减少损失、先掌握主动。别把短期的小算计,变成长期的大麻烦——在东北亚这块地方,谁拿锤子砸地基,最后楼塌了,砸到的就是谁自己。
来源:浩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