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 月 26 日,谷歌正式推出 Gemini 2.5 Flash Image(nano-banana):两图融合、多轮编辑、文本改图同步上线,Gemini App 与 AI Studio 同步更新,全线启用。
Nano Banana 火了,但谷歌真正的爆发,还在后面。
8 月 26 日,谷歌正式推出 Gemini 2.5 Flash Image(nano-banana):两图融合、多轮编辑、文本改图同步上线,Gemini App 与 AI Studio 同步更新,全线启用。
但别误会,这不是"模型又更强了"这么简单。
在Flash Image背后,是谷歌更大的动作:将搜索、助手、平台、生态、组织能力整合成完整闭环;让产品从"好看"转向"好用、可交付、能变现"。
这个判断并非凭空推测。谷歌的整体 AI 战略早有迹象。在近期的一次访谈中,谷歌两位核心高管Nick Fox(知识与信息高级副总裁)与Liz Reid(搜索副总裁)在访谈中透露公司的 AI 布局思路:什么先发、什么延后;搜索怎么改规则;广告如何重回核心地位;互联网的演进策略是什么。Flash Image 的推出,正是这套战略思路的最新体现。
硅谷科技媒体 TechCrunch 也点明,这是对 OpenAI 热门图像工具的直接回应,甚至要重新争夺被 ChatGPT 吸引的用户。
说白了: 谷歌瞄准的不仅是模型层面的技术竞争,而是 AI 全栈的系统性布局。
而这,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故事。
“生成式AI的这波浪潮,很多人都以为是搜索的终结者。”
但谷歌不这么看。
在访谈中,谷歌两位高管反复提到一个词:重新发明。
Nick Fox 说:搜索一直是一个被不断重新发明的产品。移动互联网来了,我们重新做了一次;现在生成式 AI 来了,我们又要重新做一次。
谷歌认为,搜索不是要被替代,而是正进入它的下一阶段。
✅ 什么是搜索下一阶段?
谷歌不再把搜索看成是你来问,我给你链接。而是:你想完成一件事,我来帮你搞定。
Nick 举了几个例子:
用户在找酒店,其实是想预订
在看产品,其实是想买东西
在研究健康,其实是想决策
他说:这已经不仅仅是查找资料,而是帮用户完成整个任务流程。
谷歌把这种新的搜索方式叫做 “Agentic” 。简单来说就是:主动执行任务的搜索,不光是回答,还会继续帮你干。
这与传统搜索形成了鲜明对比。
过去的谷歌搜索,像是查字典。你输入几个词,它丢给你链接和碎片内容,你自己去找。
现在谷歌的 AI 模式(AI Mode)出现了,它不仅回答第一句话,还可以继续对话,和你一起梳理问题。
Liz Reid 说:
人们喜欢搜索,但你不能接着问下一个问题。
现在我们看到他们开始愿意一直和 AI 聊下去,问题也变得更长、更复杂了。
他们观察到:人们在 AI 搜索中用的语言更口语化、也更自由了。
甚至开始问“为什么这棵植物要死?”、“我该不该搬去纽约?”这种以前根本没人在搜索框里打的问题。
这就说明,人在变,搜索也必须跟着变。
✅ 一个页面,能文能图还能听
除了文字,现在的谷歌搜索也不止是文字了。
图片搜索(比如拍一个电饭锅,问它哪款更好)
视频讲解(比如上传PDF,直接生成视频讲给你听)
语音对话(用嘴巴问,而不是打字)
这些都被整合到 AI模式里了。
Liz 说:我大约一半的 AI 搜索都是用语音做的。尤其是在外面走路、或者问题很长的时候。
她还提到一个细节:谷歌甚至上线了一个叫 “Search Live” 的新模式,允许用户像对着真人一样对话式提问、实时互动。
谷歌能做到这种深度整合,背后有什么优势?
别忘了,谷歌有全世界最多的搜索数据。
它不是靠想象用户想问什么,而是知道用户过去几十年都在问什么、怎么问的、问完了要做什么。
所以,当生成式 AI 技术出现的时候,谷歌不是从头来过,而是:把这项技术整合进了它原本就运作得极为成熟的搜索体系中。
Nick Fox 态度明确:
“我们不会做是否启用 AI 搜索的非黑即白选择,而是在已有框架内逐步融入 AI 功能,一边试验一边扩展。”
这背后体现的是谷歌对 "新搜索" 的理解:
不只是找链接、 不只是问问题、 而是帮你一步步做到你本来就想做的事。
这就是搜索的进化:不再只是信息工具,而是任务伙伴。
如果说搜索是用户入口,那么谷歌现在真正下功夫的,是背后的那个系统。
不再是一个个模型比参数,而是整 AI 平台如何实现稳定运行、持续可靠、快速扩展。
Nick Fox 在访谈中反复强调:
谷歌的 AI 策略不是简单的功能叠加。
他说这话的背景,是主持人反复追问:
“你们怎么决定要不要投入一项新 AI 功能?OpenAI 是初创公司,可以边做边改。谷歌那么大,怎么确定方向?”
✅ AI模式,不是新增功能,而是全栈式的能力
别被“AI模式”这个名字误导了。它并不是一个界面改版或者模型接入口,而是一整套由 Gemini 平台驱动的能力框架。
Nick 的解释是:AI 模式背后不是孤立产品,而是统一平台在调度资源。
这个平台有几个关键能力:
灵活调用不同模型(Flash / Pro / 多模态)
理解不同输入形式(文本、图片、语音、视频)
捕捉用户意图,驱动后续多轮交互
对接下游服务,实现完整路径闭环(如购物、预订、编辑等)
Liz 在访谈中补充:用户的问题正在变复杂,也更自然。我们必须构建一个可以持续跟进、理解、引导动作的架构。
这正是谷歌"Agent式架构"的核心理念。
而这种理念的实际效果就是: 很多 AI 产品停在“能回答”,谷歌却能借助生态系统帮用户完成任务。
✅ 平台战略的背后,是边上线边完善的迭代策略
谷歌之前被批评反应慢、动作慢。现在的节奏完全变了。
你看 Gemini 2.5 Flash Image(Nano Banana)发布那几天,谷歌几乎保持着日更产品功能的节奏。
主持人直接问:你们怎么突然从观望变成了狂推,中间发生了什么?
Nick 没有否认。他说:
我们现在可以先在 Google Labs 中实验,再放到 AI 模式,再逐步接到主搜索里。整个流程我们都打通了。
也就是说,谷歌现在的做法是:
不再等到“完美”再上线
而是先把能力通过平台接好、测试好
然后逐步向外推广
正是因为有了这套完整的测试和部署体系,谷歌才能在保持稳定的同时快速迭代产品。
Nick 和 Liz 都没有过分强调模型参数的领先性。
他们更看重的是:谷歌在 AI 工具、平台、数据、基础架构之间的整体协同能力。
你看 OpenAI专注于打造 ChatGPT 这个超级入口;而谷歌选择在搜索、Android、Workspace 等多个平台逐步布局AI能力。
这背后反映的是不同的战略思路:
谷歌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在重构它的"整套 AI 基础设施"。
而 Nano Banana,只是这个庞大系统中被外界看到的一个触点。
真正的变化,
是背后那套完整的 AI 能力调度体系正在成型。
当谷歌的 AI 产品一个个上线时,另一场更大规模的变革,其实早就开始了。
这不是某个部门在研究前沿技术,而是整个公司,从普通员工到最高管理层,全员都被“AI化”了。
Nick 没有讲产品路线图,而是直接点出了谷歌对 AI 的基本态度:
“我们已经认定这就是未来。”
✅ 决策层下场,不是鼓励,而是带头试用
在过去一年里,谷歌的 AI 推进节奏明显加快。 这不只是因为模型更强,而是整个公司上上下下开始亲自用起来了。
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在公司内部大会上直截了当地表示:
我们要领先,前提是每一个谷歌员工自己就得用 AI。
不仅如此,在多个场合,他也强调:
“竞争对手已经在全面使用 AI 了,谷歌不能慢。”
据美国商业媒体《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报道,每个工程师都被要求在工作中用 AI 工具来提升效率。
在YouTube、Gmail、搜索等核心业务部门,都在开展一项叫做“氛围编程(vibe coding)”的计划,实际上,就是内部工程师必须上手试用自家AI工具,边用边反馈。
这种做法并非偶然,谷歌一直有个传统叫做“dogfooding”:自己人先吃自己造的产品。
这次 AI 工具也一样:无论是Cider(编程助手)、NotebookLM(文档理解)、Gems(定制AI)还是新出的图像生成工具,员工都是第一批试用者。
这个节奏,已经成了谷歌推动 AI 产品的常规路径:小步快跑,不断迭代,上下同步。
✅ AI 用不用,直接影响个人发展
用 AI,不再是额外技能,而是基本要求。
一些现任员工告诉《商业内幕》,他们的经理已经在绩效考核中非正式地关注:你有没有在日常工作中使用 AI?你有没有开发更高效的流程?
虽然官方回应不将其作为硬性考核指标,但有工程师坦言:
如果你不会用 AI,确实会落后。
一位销售部门的员工也说:
现在很明显,用 AI 搞出一个流程让大家都能省事,会被当成是亮点。
除了让工程师们边用边学,谷歌还针对全员开展了 AI 培训:
如何用AI进行代码补全
如何用NotebookLM整理会议纪要
如何创建Gems 来帮自己跑流程
甚至连YouTube都为员工搞了“AI工具一周集训营”。
这套员工转型计划背后的逻辑很清楚:
AI 不是研发部的事,而是每个人的必备能力。
而组织文化也随之转变:从我学点 AI 知识,变成了我今天具体用 AI 完成了哪些事。
更能说明这种变革深度的是,不仅体现在 CEO 的推动上,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谷歌联合创始人 Sergey Brin,也在 2024 年底重回核心产品团队,参与 AI 的产品设计和战略会议。
他被外媒称为“谷歌重新回到技术驱动模式”的象征。
正如业界所观察到的,谷歌变了——不只是产品变了,是人变了。
“我们不是只在外部做出新产品,而是整个公司在转变。”
Liz Reid 也提到,有些员工起初是被“推着”用AI:
“有的人一开始挺抗拒,但后来发现效率确实提升了。现在大多数人已经离不开了。”
总结来说,谷歌不是只是在拼模型、推产品,而是:
组织结构在变
员工习惯在变
绩效激励在变
管理方式在变
一家公司只有真正内部 AI 化,才可能对外给出 AI 化的产品。
谷歌现在,不是转型中,而是已经进入了新阶段。
搜索,是谷歌的最核心产品,也是它连接整个互联网生态的关键桥梁。
前面我们讲的是用户视角。 这一节,换个角度:当 AI 开始总结网页,内容网站的流量去哪了?
AI 概览上线之后,许多网站开始紧张。
“谷歌是不是在用我们的内容做总结,结果用户看完就走了?”
“我们辛辛苦苦写文章,最后却变成训练数据?”
这些问题,媒体人在问,内容站在问,连投资人也在问。
在这次对话中,主持人也把这个问题直接抛给了 Nick Fox。 他没有回避:我们热爱互联网。谷歌诞生于网页,没有谁比我们更关心网页生态。
正因为如此,Nick 担心的正是谷歌赖以生存的商业循环: 用户搜索 → 展示网页 → 用户点击 → 网站获益 → 谷歌卖广告。
如果网页没人点了,这个循环就断了。
✅ AI 不抢内容,但用户行为确实变了
一些简单查询,比如“城市人口”、“某部电影上映时间”,过去可能要点几个站点,现在一句话就解决了。
不过他认为:
AI 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我们希望它能帮用户筛掉第一层噪音,
但真正要理解、要选择、要交易,还得回到网页。
比如说:
“我前几天在找笔记本电脑,想要轻薄又性能好。AI 给我了初步建议,但我最终还是点进去看详细参数、比较价格、看用户评价才下单。”
换句话说,目前 AI 只是帮你缩小选择范围,而不是要操作一切。
为了做到这一点,AI 现在会主动提供信息来源:不仅在段落结尾加链接,甚至每段内容中都标注出处:
“根据 Bloomberg 报道…”
“Reddit 上的用户提到…”
这些文字都可以点击,直接跳转到原始网页。
这样做不是为了替代网页,而是让用户能更有针对性地深入了解内容。
✅ 不是不送流量,而是换了送法
主持人提到,一些站点流量确实下滑,比如世界历史百科全书流失超过 25%。
Nick 的回应是:
“个别有波动,但整体流量依然稳定。”
虽然回应简洁,但从整个对话来看,谷歌的策略其实很明确:
是用户先变了,搜索产品才要跟着变;
AI 不能不做,但得给用户留条路;
网页不是多余的,而是用户真正做决定的地方。
谷歌正在做的,是重新设计“让网页被看见”的方式。 这种思路的核心是:搜索不是要抢走网页,而是搭建新的流量路径。
用 Nick 的话来说就是:
AI 给出答案,网页带你更深入。
这就是现在搜索的设计逻辑:
简单问题 → AI 概览快速响应;
深度探索 → 引导跳转网页完成更多操作(比如购买、对比、评论、注册等);
从单纯的链接堆变成"回答+入口"的组合,谷歌要做的不是"搜索+AI",而是让AI、搜索、网页三者形成新的协作关系。
这不是要干掉网页生态,而是给它开辟新的流量入口。
表面上看,谷歌在发布 AI 产品。
但在 Nick 和 Liz 的这场对话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个更深层的动作:
谷歌正在重新设计做 AI 的整套方式。
这在访谈中说得很含蓄,但影响极深。我们从四个层面来看清楚这个转向:
Nick 说:
“我们不会坐等 AI 完美,我们是在边上实验边往前走。”
以搜索的 AI 模式(Search Generative Experience)为例:
一开始只在实验室测试;
体验效果不错后,逐步扩大范围;
如今已成大部分用户的默认入口。
这体现了一种“快速试错、边走边看”的节奏。
谷歌内部正在从层层评估才能推进的旧模式,转向先试后评的新方法论。
这,是大公司最难迈出的第一步。
2、组织方式变了:AI 不再是研发部门的专属
这种组织变化不在未来,就在当下:
今年 6 月,谷歌内部发邮件,明确要求工程师在工作中使用 AI 工具;
招聘JD中,开始出现“熟练使用 AI 辅助工具”的条款;
包括销售、法务、人力资源在内的部门,都在用 NotebookLM 提高效率;
就连 AI 产品本身,也必须先在内部实打实试用一轮才能上线。
Nick 还提到一个细节:
我们搜索的方式和普通用户不一样,总是故意用各种奇怪、极端的方式来测试产品能不能扛得住。
意思是:谷歌员工不仅是用户,更是产品的测试者和共创者。
这是从职责分明的部门式公司,向交叉协同的 AI 原生组织演进。
3、人才策略变了:AI 不是少数人的特权,是每个人的工具
谷歌过去两年在 AI 人才上的动作不小:
收购 AI 编程公司 Windsurf,推进“代理编程”;
内部加速代码生成平台 Cider 的推广;
Sundar Pichai 公开披露:30% 以上的代码已由 AI 生成。
但更关键的是,谷歌并不满足于请几个大牛,而是要让每个员工都能把 AI 用起来、用出效率。
Liz补充:
“我们看到人们开始问更复杂的问题,也开始主动尝试组合工具,那就是变化真正开始的地方。”
AI 在谷歌已经从展示项目,变成工作助手:
谁能用 AI 搞出更高效的流程,就能获得认可;
团队间分享“AI 提效案例”已成为内部常规;
员工之间的交流不再只是工具使用,而是流程再造。
这,就是AI真正融入组织运作的表现。
4、商业模式更新了:AI 不只要好用,还得赚钱
AI 工具铺得再多,如果无法形成新的增长路径,最终还是空转。
而在这场访谈中,Nick 和 Liz 给出的回应很明确:AI 能带来收入,效果比过去还好。
AI 模式下的搜索请求更长、意图更清晰:
“这让用户点击广告的效率更高,对广告主来说,价值是上升的。”
Liz 举了购物的例子:
现在用户不再搜索白衬衫,而是说‘夏天穿的、宽松、电影感的白衬衫’,传统电商听不懂,但 AI 能理解。
理解人类语言的 AI,不只推荐得更准,还能接入比价、试穿、下单……一整套链路打通。
谷歌正通过 AI 重建从“搜索→理解→推荐→成交”的闭环逻辑:
搜索变主动;
商品更匹配;
广告更精准;
成交链更顺畅。
过去广告靠流量,现在靠理解。
过去购物靠点击,现在靠感受。
AI,不只是用来展示的,也是下一阶段的增长引擎。
这就是谷歌与其他公司的根本差异:很多公司在追 AI 模型,谷歌则在重构运营能力。
他们没有喊出“要打败 OpenAI”,但每个细节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Nano Banana 的意义,不只是一个新模型火了。而是:谷歌内部做事的方式,已经换了。
这场由两位高管讲透的转型路径,给其他组织提供了重要启示:
生成式 AI,不再是产品升级,而是公司底层架构的重建;
谷歌不是追赶谁,而是在重启自己;
真正的反超,不靠模型参数,而是让每个人都能用 AI 做事。
这不是速度问题,而是方向感问题。
未来属于那些敢于重构流程、改变使用方式、放手让员工去试的公司。
不是谁模型强,谁赢; 而是谁先让全公司学会用 AI,谁活得久。
真正改写行业格局的,从来不是技术本身,而是运用技术的组织能力。
来源:趣闻捕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