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对一些事情快速下结论。看到有人把头发染成鲜艳的蓝色或紫色,心里马上冒出一句“太夸张了,肯定是个不靠谱的人”;刷到某个明星的新闻,还没看清来龙去脉,就跟着评论区骂“这人品行真差”;朋友热心推荐一款新面霜,一听名字就摇头:“我不行,我皮肤敏感
有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对一些事情快速下结论。看到有人把头发染成鲜艳的蓝色或紫色,心里马上冒出一句“太夸张了,肯定是个不靠谱的人”;刷到某个明星的新闻,还没看清来龙去脉,就跟着评论区骂“这人品行真差”;朋友热心推荐一款新面霜,一听名字就摇头:“我不行,我皮肤敏感,肯定不适合。”这些反应听起来像是我们挑剔,其实背后藏着每个人都不太察觉的心理机制。我们的大脑并不是完全客观的记录仪,而是带着一套自带的“滤镜”在看世界。这套滤镜,心理学上叫“认知图式”,是我们从小积累的经验、接受的观念、经历的事慢慢形成的思维框架。每当遇到新的人或事,大脑就会习惯性地拿这个框架去衡量——合得来的就觉得顺眼,不合的就自动贴上“奇怪”“不对劲”的标签。比如小时候被一位严厉的数学老师批评过,而那位老师恰好总穿黑色衣服,也许多年后,看到穿黑衣服的人,心里会莫名有点距离感;又或者家人常说“网红产品都是噱头”,于是看到直播推荐的东西,还没试就先怀疑质量。这并不是我们偏激,而是大脑在自动简化信息处理的过程。还有一种情况叫“证实性偏差”,就是我们会不自觉地关注那些符合自己想法的证据。如果你觉得某个邻居不好相处,他哪怕只是沉默地走过,你也会觉得是冷漠;可他主动帮你收快递、打招呼,你却觉得“可能只是巧合”。这些细节被我们的偏见悄悄过滤掉了。其实,偏见并不可怕,也不代表一个人狭隘或刻薄,它更像是我们思维中的一道缝隙。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当你下次对一个人产生“感觉不对”的念头时,不妨多问自己一句:我是真的了解他,还是只是被过去的印象影响了?面对网络上的争议,别急着站队,试着想想有没有别的角度。人是复杂的,世界更是多元的。愿意停下来反思,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清醒。当我们学会觉察自己的盲点,也就打开了更多理解他人、拥抱世界的可能性。每一次放下成见,都是一次心灵的扩容。我们不必完美,但可以更真实地看见,更温柔地理解。
来源:晓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