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秋》与《左传》不始于周平王东迁时的鲁孝公、鲁惠公时期,却以鲁隐公元年为起点,核心原因,可能在于孔子“为尊者讳”的传播原则,巧妙避开了西周末年那段“不好处理”的混乱历史。
《春秋》与《左传》不始于周平王东迁时的鲁孝公、鲁惠公时期,却以鲁隐公元年为起点,核心原因,可能在于孔子“为尊者讳”的传播原则,巧妙避开了西周末年那段“不好处理”的混乱历史。
西周末年并非只有平王东迁这一件事。周幽王被杀后,周平王与幽王的弟弟携惠王争夺王位,爆发了长达21年的内战,整个周王室陷入权力混战的泥潭。而鲁孝公、鲁惠公在位的时间,恰好与这场王室内讧完全重合,这段历史里,西周朝廷一片混乱,充满了“以下犯上”“权力残杀”的不堪细节。这些不符合孔子心中对“尊者”(周王室)的体面定位。
孔子传播《春秋》、《左传》时,始终秉持“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原则。对上位者的过失与丑闻,不会直白记载,而是选择隐去或委婉表述。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晋文公城濮之战后召诸侯会盟,要求周王前往赴会。这本质是诸侯对王室权威的冒犯,但《春秋》却记载为“天王狩于河阳”,把“召见”美化成“周王巡守”,为周王室保留体面。
正因如此,面对鲁孝公、鲁惠公时期与周室内战深度绑定的“敏感历史”,《春秋》《左传》的作者在编纂时,或者孔子在传播时,很可能刻意隐去了鲁孝公、鲁惠公两代的记载,直接从鲁隐公元年开始记事。这样既避开了周王室权力混战的“难言之隐”,也让《春秋》《左传》的开篇远离这段“不好处理”的混乱,更符合其“尊周室、正名分”的编纂意图。
来源:杂家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