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斗目垅村,千缕银丝垂挂于竹架上,麦香漫过青瓦白墙。这里是德门龙手工面条坊的诞生地,四代匠人坚守的古法技艺,曾因作坊简陋、销路狭窄濒临失传,如今却逆袭为年销超过500万元的“共富引擎”。
在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斗目垅村,千缕银丝垂挂于竹架上,麦香漫过青瓦白墙。这里是德门龙手工面条坊的诞生地,四代匠人坚守的古法技艺,曾因作坊简陋、销路狭窄濒临失传,如今却逆袭为年销超过500万元的“共富引擎”。
这场蜕变背后,是市场监管等部门从生产标准到品牌增值的全程护航,书写了“小作坊蝶变大产业”的鲜活样本。
百年传承:舌尖上的“非遗”技艺
传承自1927年的德门龙手工面技艺,在第四代传承人陈家胜的记忆里刻着家族沉浮:“爷爷挑着面担走街串巷,父亲凌晨三点和面、深夜十点收工,一斤面利润仅2分钱。”
后来到农民分田单干时,父亲从爷爷家找来一台机器,是专门给乡村父老们摇阳面的机器。衢州一带乡里招待客人时,都要烧一碗阳面当点心,做寿、新居,结婚宴都离不开阳面,一碗阳面成了衢州的浓浓乡情。“摇阳面”也成了衢州乡下传统习俗,每年“梅雨”节过后 ,各家各户都会把自家种的麦子磨好到面坊摇成面条,太阳晒干后储存在家。从小家里摇阳面,所以对做面的工艺非常熟练,和面、熟化 摇压、晾晒等都是一道道非常讲究的工序,面条的制作技艺也被成功评选为衢州市柯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曾以“久煮不烂、猪油一拌香透魂”风靡乡里的面条,却在2014年陷入绝境——百平作坊粉尘弥漫,日产千斤却利润微薄,“为谋生路,那会儿我开拖拉机、卖烤饼尝试转行,就想逃离这苦行当”,陈家胜的叹息道出多少非遗技艺的生存困境。
破局之道:小作坊的“阳光”革命
转机始于“阳光作坊”改造行动,市场监管部门为德门龙积极争取“衢州大商贸”政策和省级“民生实事”资金补助,提供专项支持,显著减轻了改造经费负担。
市场监管工作人员们全程驻点服务与指导:防尘车间分区规划、紫外线消毒区定位、新风系统管线铺设……短短数月,数百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他们连面粉离地存放的货架高度都测算过!”摸着不锈钢设备,陈家胜眼圈发红。
为认真贯彻《阳光食品作坊建设技术导则》,市场监管部门邀请省标院第三方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帮助德门龙导入5S现场管理和“浙食链”系统数字化追溯应用。同时,结合互查和“双随机”检查,严格监管确保长效保障。透明车间让百年老字号重获信任,当“阳光食品作坊”标识牌挂上墙时,老匠人们第一次懂了什么叫“食品安全是核心竞争力”。
品牌跃升:产业链的“破圈”之路
“首播时手抖得面条都拿不住,现在咱直播间‘家人’遍全国!”“村播计划”彻底激活德门龙。陈家胜举着余东农民画包装盒面对镜头:“这画里麦浪是咱农民自己的艺术!”
从初次直播售出450公斤手工面,到订单覆盖全国多地,直播间复购率持续攀升,这背后是食品安全的全链条保障:“浙食链”溯源二维码嵌入包装,实现“一码知全程”;在市场监管等部门的牵头下,组织了区“两代表一委员”、大型商超采购人员和相关新闻媒体参观作坊,帮助宣传造势,多形式打开销路。
市场监管部门还精心打磨,个性化定制德门龙面条的“破圈”路径。结合柯城地域特色,突破小作坊传统模式,打造集研学旅游、非遗传承和共富工坊为一体的增值场景。产业升级也持续发力,紫薯面、铁皮石斛面等创新品类进驻沪杭高端商超,附加值持续提升。
共富答卷:麦香里的“振兴”密码
傍晚的晒场金辉流淌,村民将包装好的莲子面搬上物流车:“土地入股+工坊务工,全家收入提升了好几万!”
数据揭示着裂变效应:按照“加工操作阳光化、工艺布局标准化、现场管理透明化”的要求,探索“作坊+农户”共富作坊发展模式,将德门龙成功打造成为具有柯城特色的阳光共富食品小作坊示范样板。多户农户加入“共富工坊”实现增收,村集体依托面业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经营,市场监管部门更是用“德门龙模式”带动柯城区数十家传统作坊完成标准化改造。
站在厂房前,陈家胜望着数字化设备坦言:“机器确实代替不了手心温度,但能让匠心走得更远。”他身后,“浙江老字号”牌匾与“阳光食品作坊”标识相映生辉——这根穿越百年的银丝,终在市场监管部门的护航下,织就斗目垅村的金色未来。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