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到那场乒超联赛,当许昕站在这位名叫费浚航的18岁小将对面时,没人预料到接下来的戏剧性,费浚航,一个在此前没有任何世界排名记录的选手,却让这位见惯了大风大浪的“人民艺术家”感到了不对劲。
“回家。”
短短两字,写尽许昕的憋屈!
一边是35岁坚守赛场的半退役老将,一边是18岁初出茅庐的新生代。
本是新老传承的好戏,却因他的“较真”变了味。
回到那场乒超联赛,当许昕站在这位名叫费浚航的18岁小将对面时,没人预料到接下来的戏剧性,费浚航,一个在此前没有任何世界排名记录的选手,却让这位见惯了大风大浪的“人民艺术家”感到了不对劲。
问题出在发球上,费浚航的发球有明显的回抛嫌疑,这在乒乓球规则里是不被允许的,许昕在比赛中,不止一次地向当值裁判示意,希望对方能关注这个问题,但他的质疑,如同石沉大海,裁判只是催促他继续比赛,并未理会。
沉默换不来公正,第一局,许昕在3:1领先的情况下,被对手以11:8翻盘,也许是这种无力感,点燃了老将心中的那团火。第二局,在一个关键分上,许昕做出了一个让全场愕然的举动,他完全模仿了对手费浚航的发球方式,用一种行为艺术般的抗议,将问题摆在了台面上。
这一下,裁判的反应快得惊人,几乎是立刻,他就对许昕的这个“模仿发球”进行了判罚。同样的动作,在费浚航那里是默许,在许昕这里却是犯规,这根判罚的标尺,在短短几分钟内,展现出了令人费解的弹性。
这才是许昕真正憋屈的根源,输球,对于征战多年的他来说,早已是兵家常事。但输给一种不被纠正的、明显的双重标准,这触及了一名顶尖运动员的底线。
赛后,他没有立刻离开,而是特意找到裁判长沟通,并表示自己不太了解鹰眼系统的判罚规则,言下之意,是在追问一个说法。
他认为,像全运会这样的高规格比赛,就应该对发球有更严格的要求,因为一个不规范的发球一旦被放任,影响的将是整场比赛的节奏和公平性。这不禁让人想起王楚钦在美国大满贯的比赛,对手达科挑战鹰眼失败,王楚钦直接得分。
规则的清晰与严格,才是对所有运动员的尊重,许昕的“较真”,不是为了挽回一场失利,而是为了守护那条关乎体育精神的底线。
然而,在网络世界里,过程往往被简化,情绪则被放大,许昕“回家”二字一出,舆论的风暴眼瞬间形成,没有人去深究比赛中发生了什么,也没有人关心这场团体赛的最终结果。人们只看到一个结果:奥运冠军许昕,输给了18岁新人。
这是一种典型的“唯结果论”审判,在汹涌的负面评论中,一个关键事实被完全淹没了:上海队最终是赢了这场比赛的,在许昕单打失利后,是他的队友赵子豪在决胜的第五盘顶住压力,为队伍拿下了胜利。可笑的是,在第二盘比赛中,赵子豪自己也曾被费浚航零封。
这场胜利,本该赞扬的是团队精神,却在对许昕个人的口诛笔伐中,变得无足轻重,铺天盖地的指责不仅对准了许昕,甚至波及了整个上海队,仿佛一场个人单打的失利,就足以抹杀整个团队的努力和一位老将的全部生涯。
难道这个老将真的这么脆弱吗?
不妨回看许昕的职业生涯,他被马龙认证为队内双打最强,刘诗雯也对其双打能力高度认可,坊间甚至有“双打得许昕者得天下”的说法,他的单打同样不弱,九大赛事中已斩获六项冠军,对外战绩显赫,对阵张本智和更是保持全胜。
这样一个身经百战的运动员,真的会因为一场联赛的失利就“输不起”吗?他经历过里约奥运团体赛负于水谷隼的刺痛,更承受过东京奥运混双决赛再次败给水谷隼、错失金牌的巨大遗憾。他甚至曾因评价张本智和/早田希娜组合出局而被网友翻出旧账,深知舆论的苛刻。
可以说,许昕比谁都懂输球的滋味和代价。当他选择用“回家”这样极简的方式来回应时,背后承载的,恐怕早已不是一场比赛的胜负,而是一种长期积累的压力和对当前竞技环境的失望。这两个字,是无声的呐喊,却被轻易地误读为脆弱的呻吟。
就在这场风波之前,樊振东就曾说过一番意味深长的话,他提到,运动员除了要应对比赛本身,还要处理各种意想不到的“场外因素”,这些困扰会严重影响比赛结果和个人状态。
当时,大多数人以为樊振东口中的“场外因素”,主要指的是愈演愈烈的饭圈文化,比如,有粉丝非法办房卡闯入他的酒店房间,他的身份证信息被恶意传播,在机场等公共场合被无死角拍摄,连私人互动都会被恶意解读。这些确实是令人窒息的压力。
但许昕的经历,却为樊振东的这番话,提供了更真实的例子,原来,“场外因素”不仅仅是疯狂的粉丝,它同样可以来自赛场内部——比如一个充满争议、标准不一的判罚。它更可以来自赛场之外——比如一场不问青红皂白、只求发泄情绪的网络暴力。
许昕所遭遇的一切,从裁判的无视,到赛后的网暴,完美印证了樊振东的“预言”,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压力系统,足以压垮任何一个强大的运动员。
樊振东在2023至2024年间经历的“冠军荒”,那些不明所以的输球,以及他亲口承认的“被外因影响到想离开赛场”,甚至暂未回归国乒的现状,都在说明这种伤害是真实且毁灭性的。
当许昕的“回家”与樊振东的“困境”遥相呼应时,我们才恍然大悟。这已经不是某一个运动员的个人情绪问题,而是一个行业性的警示。
它告诉我们,当赛场内的公平受到挑战,赛场外的环境又充满敌意时,再坚韧的运动员也可能被消耗殆尽。樊振东的个人倾诉,因为许昕的亲身经历,变成了一声响亮的警钟。
许昕最终还是回到了赛场,但他敲下的“回家”二字,却留下了一道深刻的思考题。它喊出的是一名老将对竞赛公平最朴素的期盼。而樊振东的困境,则揭示了顶级运动员在聚光灯下面临的沉重枷锁。
他们的故事,共同指向了一个体育竞技最核心的诉求:回归公平。无论是裁判手中那把必须一碗水端平的尺子,还是公众手中那支应该保持理性和善意的笔,都决定着我们体育环境的健康与否。
许昕对规则的“较真”,看似是给自己的麻烦,实则是为所有年轻选手上了一堂比胜负更重要的课。而这场风波引发的反思,或许能让我们开始正视对运动员的过度消耗问题。毕竟,守住赛场内外的公平,才是对每一位在赛场上拼搏的坚守者,所能给予的最高敬意。
本文信源:《极目新闻》|许昕模仿对手发球后被判罚 20250831
来源:青梅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