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你走进一家奶茶店,看到诸如 “蓝田仙人”“少年游”“云朵盐水鸭” 这般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菜单名,是不是瞬间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场文字谜题之中?这种现象如今已不是个例,微博上 “感觉现在的奶茶名都很古风” 话题阅读量破千万,网友们纷纷吐槽点奶茶就像在解谜。
当你走进一家奶茶店,看到诸如 “蓝田仙人”“少年游”“云朵盐水鸭” 这般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菜单名,是不是瞬间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场文字谜题之中?这种现象如今已不是个例,微博上 “感觉现在的奶茶名都很古风” 话题阅读量破千万,网友们纷纷吐槽点奶茶就像在解谜。
霸王茶姬堪称国风命名典范,“伯牙绝弦”“青青糯山”“万里木兰” 等系列名称古典韵味十足,却对产品内容遮遮掩掩。消费者得记住 “伯牙绝弦” 对应茉莉雪芽,“万里木兰” 关联乌龙茶底,品牌方旨在让产品名成为文化传播入口。南京本土品牌拾叁茶则将文学引用发挥到极致,每款饮料下方都标注名字出处,如 “老树昏鸦”“木樨清露”,为产品增添文化气息,但对消费者文学素养有一定要求。苏州的梧桐姥姥另辟蹊径,用 “单身贵族”“躺平斜杠” 等社会标签或 “辛苦了”“恭喜发财” 等情绪表达命名,希望提供情绪价值。
这背后是现制饮品行业的激烈竞争。2024 年中国现制茶饮市场规模突破 2000 亿元,门店总数超 28 万家,产品同质化严重,命名成为差异化的快速手段。同时,奶茶功能发生转变,《2024 有意思生活方式报告》显示,52.89% 的消费者将情绪价值列为购买现制饮品的首要动机,饮料名称承担起传递情绪的功能。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咖啡行业,瑞幸的 “生椰拿铁”、星巴克的 “香草拿铁” 直白体现产品内容。2025 年咖啡消费报告显示,早餐时段外卖咖啡占比上升,消费者更注重咖啡功能性价值,直观命名更符合需求。
奶茶命名演变还呈现代际特征,传统珍珠奶茶等遵循 “原料 + 品类” 实用主义原则,新一代茶饮强调场景营造和情感连接,反映消费升级趋势。
超长命名现象引发诸多争议。社交媒体上有人抱怨名字难念,现实中名字过长消费者记不住产品特点,38% 的消费者曾因名称与实物不符而失望。行业内部也存在分歧,部分品牌在创新名称旁标注主要原料,如奈雪的 “孙策・杨枝甘露酸奶昔”。心理学家指出,命名过度创新会增加认知成本,可能降低购买欲望。市场反馈也表明,经典产品改名风险大,如某品牌将 “烤奶” 更名后销量下滑,只得恢复原名。
现制茶饮行业每年推出上万款新品,命名成为关键环节。品牌方需平衡创意与识别度等复杂关系。消费者面对复杂名称,依靠菜单注释、店员推荐、网红测评等辅助信息决策。地域差异在命名中也有体现,北方大气磅礴,南方细腻婉约。奶茶命名还出现 “内卷化”,创造行业专属词汇体系,形成语言壁垒。
市场数据显示,名称直白的水果茶销量更稳定,如古茗的 “青橘柠檬水”、喜茶的 “多肉葡萄”。品牌方面临两难,需在创新与信息传递间找平衡,部分品牌采用 “主名称 + 副标题” 形式。社交媒体传播加速命名创新竞争,但产品最终要回归口味。行业内部也开始反思,部分品牌简化名称或增加视觉提示。
不过,这场奶茶命名的狂欢背后,也折射出当代年轻人独特的消费心理。当"雪见桃桃"取代了"蜜桃乌龙","醉花阴"替代了"桂花奶茶",消费者购买的已不仅是一杯饮品,更是一种文化认同感。这种命名方式恰好击中了Z世代"既要又要"的消费需求——既要满足口腹之欲,又要获得社交货币。
有趣的是,奶茶名正在形成一套独特的"暗号体系"。就像00后们的网络用语,这些充满诗意的名称正在成为年轻人的身份标识。当你说出"来杯'云想衣裳'"时,店员会心一笑的瞬间,就完成了一次文化圈层的身份确认。这种微妙的心理满足,或许比奶茶本身更让人上瘾。
但过度追求文艺的命名也面临反噬。在某社交平台上,一个名为"请说人话"的奶茶翻译小组悄然走红,网友们自发将晦涩的奶茶名"翻译"成大白话。比如将"金风玉露一相逢"解读为"芒果+椰奶",把"醉里挑灯看剑"戏称为"酒酿桂花奶茶"。这种解构式的幽默,恰恰反映了部分消费者对过度包装的反弹。
未来奶茶命名可能会走向两极分化。一方面,头部品牌会继续深耕文化IP,将命名作为品牌叙事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社区奶茶店可能回归实用主义,用"鲜橙多多"这样的直白名称赢得周边客群。毕竟,当消费者赶着上班时,或许更愿意直接点一杯"冰美式",而不是费心琢磨"晨光熹微"到底是什么口味。
这场命名的博弈还在继续,但聪明的品牌已经开始寻找平衡点。比如在诗意的名称旁加上小字注释,或是通过包装颜色暗示口味。毕竟,再美的名字,最终都要回归到舌尖的体验。就像网友调侃的那样:"你可以叫'银河漫步',但至少得让我喝出巧克力味吧?"
来源:艺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