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年的中国,正处在黎明前的关键时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曙光已清晰可见,中国战场的反攻号角即将吹响。在这决定民族命运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的预见、周密的部署和果敢的行动,领导人民军队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向光明前景发挥了中
1945年的中国,正处在黎明前的关键时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曙光已清晰可见,中国战场的反攻号角即将吹响。在这决定民族命运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的预见、周密的部署和果敢的行动,领导人民军队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向光明前景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1
迎接胜利的必要准备
毛泽东始终密切注视着战争形势的发展。早在1944年初,他就敏锐地指出,中国共产党要为争取和迎接胜利作系统性谋划、积蓄力量。4月12日,他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作关于学习问题与时局问题的报告,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认为当前反法西斯阵线力量大大增强,适时提出现在的任务是“要准备担负比较过去更为重大的责任。我们要准备不论在何种情况下把日寇打出中国去”。根据这样的目标,他认为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必要准备:一是继续在抗战中使我党我军和我们的根据地更加发展和更加巩固;二是准备大城市和交通要道的武装起义,并且学习管理工商业。毛泽东点明:“没有这种准备,我们也就不能把日寇赶出去,也就不能解放全中国。”
在巩固发展抗日根据地方面,党中央一面领导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一面着手开辟新的解放区。4月中旬,日军实行“一号作战”计划,向正面战场的豫湘桂等省发起战略性进攻,企图打通从中国东北至东南亚的大陆交通线。随着国民党军节节溃败,中国共产党当机立断,决定向日军占领下的敌后地区发展,光复失去的国土。4月22日,毛泽东得知日军准备向黄河以南进犯,立刻命令八路军乘机开展豫北地方工作。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八路军、新四军迅速打开局面,收复了被日军侵占的大片土地,将华北、华中两大解放区连结在一起。在苏浙皖,中共中央要求华中局广泛地发展游击战争,为夺取杭州、上海、苏州、南京一带的大城市作准备。10月31日,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主席团会议决定派王震、王首道率八路军第120师359旅主力南下,在湖南湘水和资水之间以衡山为中心建立根据地。这支南征部队被命名为八路军第一游击支队(通称“南下支队”)。11月1日,毛泽东出席南下支队誓师大会,他说:“你们这次到南方去,到敌人的后方去插旗帜,开辟新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这是一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你们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前途是光明的。”他还要求部队做到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要同群众打成一片,忠实地为人民服务。1945年1月,南下支队在湖北大悟山与新四军第5师会师。
同时,毛泽东审时度势,从战略高度提出加强城市工作。1944年6月5日,在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全体会议上,他根据抗日战争发展的形势推断日军目前所占领的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将处在抗日根据地的包围之中,当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阶段时,八路军和新四军完全有可能首先进入大城市,强调应抓住这种历史机遇,否则“我们在抗战中将犯大错误”。这次会议讨论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城市工作的指示》。其中明确指出,“不占领大城市与交通要道,不能驱逐日寇出中国”,要求各中央局、中央分局、各区党委“必须把城市工作与根据地工作作为自己同等重要的两大任务”来执行,“准备配合世界大事变,在时机成熟时,夺取在有我强大军队与强大根据地附近的一切敌占城市与交通要道”。会议决定成立以彭真为主任的城市工作委员会。
2
抗战胜利指日可待
国际形势变化得很快。1944年12月15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估计:“打倒希特勒明年就可以实现。我们唯一的任务是配合同盟国打倒日本侵略者。”他鼓舞大家说:“一九四五年应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更大发展的一年。全国人民都希望我们解放区能够救中国,我们也有这样的决心与勇气。”1945年春,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继续展开局部反攻,全国形成19个解放区,总面积约95万平方公里,人口9550余万,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发展到91万人,民兵220万人。在欧洲,5月2日,苏联红军攻克柏林;8日,德国法西斯战败投降。在太平洋战场上,盟军也乘胜不断向日本本土进逼。中国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可以说是指日可待了。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
1945年4月23日,党的七大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早在七大预备会议上,毛泽东就指明了大会的方针是“团结一致,争取胜利”。在开幕词中,他进一步指出,“我们的大会是处在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的前夜”,“我们的任务不是别的,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团结全国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在我们党领导之下,为着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党的七大不仅总结了历史经验,更对即将到来的战略大反攻作出全面部署,成为指引中国抗战走向胜利的里程碑,这些都集中体现在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
在报告中,毛泽东根据新的形势,判断“中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实现其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基本要求的时机,已经到来了”。他明确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包括一般纲领、具体纲领,在中国国民党统治区、沦陷区和解放区的任务,为迎接胜利作了军事部署。具体纲领的第一条,聚焦“彻底消灭日本侵略者,不许中途妥协”。他指出,中国人民应该要求国民党政府改变现在的消极的抗日政策,将其一切军事力量用于积极对日作战;中国人民应该扩大自己的军队,并在一切敌人所到之处,广泛地自动地发展抗日武装,准备直接配合同盟国作战,收复一切失地,决不要单纯地依靠国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共产党人应当继续执行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给予国民党统治区内被压迫的一切阶层、党派和集团的民主运动一切可能的援助。在沦陷区,共产党人“应当号召一切抗日人民,学习法国和意大利的榜样,将自己组织于各种团体中,组织地下军,准备武装起义,一俟时机成熟,配合从外部进攻的军队,里应外合地消灭日本侵略者”。在解放区,他号召“军队应向一切被敌伪占领而又可能攻克的地方,发动广泛的进攻,借以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应当扩大解放区的军队、游击队、民兵和自卫军,并加紧整训,为最后打败侵略者准备充分的力量”。在《论联合政府》的最后一部分,毛泽东从思想上发起了动员,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鲜明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在七大闭幕词中,毛泽东进一步以愚公移山的寓言激励全党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带领人民群众一起挖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座大山”。
3
对日寇发起最后一战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以宣言的形式发布《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8月6日、9日,美国先后向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国际形势的剧变,为中国战场的最后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迅速响应,展开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8月9日,中共七届一中全会第二次会议召开,讨论苏联参战后的形势和党的方针、任务。毛泽东提出,苏联参战,使抗日战争进入最后阶段。我们的任务有四项,即配合作战、制止内战、集中统一、国共谈判。当天,他就苏联对日宣战发表声明(编入《毛泽东选集》时题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郑重宣告“由于苏联这一行动,对日战争的时间将大大缩短。对日战争已处在最后阶段,最后地战胜日本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时间已经到来了”,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力地配合苏联及其他同盟国作战”。
1945年8月,由周恩来起草、朱德发布的两道对日反攻命令。
8月10日,日本政府向中、美、英、苏四国政府发出乞降照会,但日军大本营仍命令各地日军顽抗。当日,中共中央向各中央局、中央分局和各区党委发出《关于苏联参战后准备进占城市及交通要道的指示》,要求:“应立即布置动员一切力量,向敌、伪进行广泛的进攻,迅速扩大解放区,壮大我军,并须准备于日本投降时,我们能迅速占领所有被我包围和力所能及的大小城市、交通要道,以正规部队占领大城及要道,以游击队民兵占小城。”8月10日24时至11日18时,朱德总司令连续发布关于受降和对日展开全面反攻等7道命令,限日、伪军于一定时间内向人民军队缴械。各解放区闻令而动,立即组织反攻大军,向日、伪军发出通牒,陆续发起猛烈的全面反攻。从8月11日到9月2日,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武装力量解放县以上城市150座。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广播《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胜利结束。
1945年9月3日,《新华日报》上刊登的毛泽东题词。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建立19块抗日根据地,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并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中国抗战的正确方向,是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