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灾民买不起粮食,范仲淹却让商人大涨米价,灾民:不愧是好官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8 01:59 1

摘要:民以食为天,这句话里藏着所有中国人日子的根本!天上到底会不会掉馅饼?不信。历代百姓都很明白,自己那口饭一半在地里,另一半却悬在天气手里。谁又能想过,古代没有气象站,种子一播,收成是十是零,得靠老天爷的脾气。大雨、连旱、虫灾,岁数大的刮了胡子也说不明年头。问问二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里藏着所有中国人日子的根本!天上到底会不会掉馅饼?不信。历代百姓都很明白,自己那口饭一半在地里,另一半却悬在天气手里。谁又能想过,古代没有气象站,种子一播,收成是十是零,得靠老天爷的脾气。大雨、连旱、虫灾,岁数大的刮了胡子也说不明年头。问问二十年前的老农,那一年没遇见过难?灾年出现的流民队伍总让史书没脸提。这场景,讲起来都能让人堵一口气!

翻动宋代史料,一个冷冰冰的数字撞过来——三百年里,水灾、旱灾、蝗灾,明面儿上记的有六百多次。意思是,才翻过两页日历,天灾就又跳出来晃一枪。要是真能早早发个预警还能跑个命?偏偏什么都没有。百姓撑不住了,官要顶在前头。可大灾一到,赈灾这事当真就是“老课本”那几招?很多时候朝廷也枯竭。减税、粮、草、招人下地,办法没少折腾,可多少灾区依然尸横路旁。杭州被历史推到灾年的旋涡中央,一时无数路人愿意扭头不看。老天再狠一点,这地方怕是要塌一角。

是巧合吗?杭州的知州偏偏赶上范仲淹,就是那位写下“先天下之忧”的老爷。他来,不高举招牌,也不端出大话。他遇到政事,总是绕不过和百姓命一块拴在一起。史书写到“吴中大饥”,就是指1050年那个发了疯的夏天。雨多得不像话,米价撑上天。市场没粮,老百姓饿疼了。可还不止这样,有人趁火打劫,粮商成群搬起算盘,只盯着价格一天天往上报。大灾年头奸商发财也不是第一次,偏这回闹得比谁都明目张胆。

跑到官府一看,满眼都是紧张气氛。百姓闹,官府也乱。要收拾乱局,别说容易。别的地方,有官员下狠手,直接喊停涨价。谁敢私抬米价,直接抓。可历史翻到杭州,风向却不一样。范仲淹先让大家愣了一下——他反而命令粮商更大胆涨价!这不是疯了吗?谁见过灾年还“许可”抬价?这消息散出去,不谴责他才怪。杭州的大米价格,居然被“官令”推着一路飞涨,坊间一片骂声。有人说范仲淹是“站队奸商”、是助纣!他脑瓜是不是坏了?!

等着,事情突兀转了个弯。米价上了天,不只本地粮商,还有周边所有“有货”的,也嗅到味道,一下子踩足马力往杭州送粮。市场变成战场,南来北往的米商一箱箱往市里砸。城头上风声变得奇特。范仲淹突然出手,调动官府储备的低价米粮填进市场。每担米的价格压得像石头,商人们傻眼了。这下跑路也不是,不卖也亏。粮多成灾,巨大的“价格泡沫”瞬间爆掉。谁再哄抬,谁最后亏死,买米的百姓能用常价买到命根子。商人嘴里骂,心里又佩服。那些骂他“帮着奸商”的,现在都变了脸。群众的嘴,忽然慷慨送上一句“好官”!

果然,一个坏主意,有时候比规矩还靠谱?好像可以又不可以。先别急着下结论。若是换了保存不力,或者派米不及时,这一招反噬的会是老百姓!说到底,这操作考的是胆识,也烧的是脑筋,还得看后盾是否够厚。“非常时候用非常手段”,不是哪条规章口袋里随手能翻出来的。

范仲淹又不满足于一着棋,“荒年三策”,每出一条都有人骂他疯得更厉害。第二条出来,满杭州议论更炸。灾年开工大兴土木,要让百姓到处修庙、造桥。饿肚子怎么还有心思搬砖?有人气急,告他扰民。结果,真实一调研,蓦地发现人其实愿意——田泡了水,地荒了,家没产出。你不给件事儿做,不发杯米,闲着的灾民还真要变祸乱。什么时候人的手最便宜?一堆闲人四处游荡的时候。大量基建和整修寺庙的工程,刚好吸收了富余劳力。和尚们受惠也高兴,钱用得起,饭还能救命。就算有人说这办法“饮鸩止渴”,但不试试,没有更好的路。

再说第三条——刺激消费这一项,古人真没料到。范仲淹组织龙舟赛,过节时候闹得风风火火。连灾民也被拖着下水,组织热闹。市井里商贩哗啦啦不少,周边村寨的人都愿意跑来看戏。有人便说“看这杭州的难民,居然还比有人家的富人过得热闹!”可是实际一点,钱又流回当地。小商小贩借机起家,把灾民变雇工,有些人甚至借机翻了身。龙舟竞渡,不单催旺了气氛,也确实让经济缓了一口气。

这些主意合起来,被后人叫做“荒年三策”,《梦溪笔谈》里写得十分清楚。奇葩归奇葩,可杭州的秩序没断粮,灾民没涌出来变乱兵。看似离经叛道的手段,实操却有一股说不清的高明。好多官员在朝议上嗓子喊哑,主张还是“减税免赋、罚奸商”,却没人真敢全盘接纳这种玩法。甚至,假如杭州没米库,要是瘟疫再大些,范仲淹这一套就全盘崩掉。风险实打实地在那。

不过明面上,还有一个大背景很难忽略。如果没有宋仁宗坐镇支持,这“不合规矩”的办法根本没人敢用。范仲淹都快被庆历新政那一轮贬得喘不过气,若不是仁宗拍板,这场“经济实验”恐怕第一步刚迈出去就被人绊倒。偏偏这一年,皇帝站到了他这边,于是局面反转,那些反对的声音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有意思的是,后边看西方经济学家凯恩斯也讲起“乘数效应”理论,说白了就是政府投入一块钱,社会能多转几块钱出来。宋人不能照搬,但这种“拉动基建刺激市场”的思路,在范仲淹当时已经朦胧成形。到底是世界各地的问题都出乎人的料想,还是聪明人互相能打通毛病?说不清楚!也说不定!

不过,如果换个地方,南宋那样经济本身不行的地界,要是灾年连年,怕是人才再出奇招也救不活。杭州靠着江南富庶还能玩一次“经济实验”,放到北地成不成,得另说。政策与环境苟且偷安,很难一刀切。

今人念宋,总爱讲它弱。理由不少——打不过辽金;疆土失;遗民苦;经济却又真有一手。历史就是这样——看着全是影子,其实都在拧巴之间。范仲淹的三策管用,那也不是凭空一捏。要地方工商业底子厚;要朝廷肯撑腰;要老百姓能咬着牙跟政府走,少一样全得完蛋。

如今回望,说范仲淹的“荒年三策”是国策,那怕是过了。它的巧妙,在于把不起眼的灾年之“痛”变成了重建的机会。实用、冒险、又压着风险走钢丝,成功实属幸运,未来再遇见,有人敢用吗?也许成,也许败。历史没定论。

说一千道一万,杭州那时候熬过来了。有人骂过他疯,有人只看他好,但姚江那个米市的闹哄哄敲定了结局。很多书都在夸范仲淹胸怀天下,也不排除他这人有点孤注一掷的勇气。现实呢?只要百姓活下来了,官老爷是左是右也都不重要,事情也就没那么复杂了。

就像旱年里拼死抢水的人家,他们不会在意救命米是怎么炒上去又怎么砸下来的。范仲淹的三策,今天看来依旧稀奇,那年的饭香,没人忘掉。

来源:荷间潇洒采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