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课堂育新农 乡村振兴增动力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2 09:31 1

摘要:走进瑞合鸿丰农民田间学校,3500平方米的培训场地开阔整洁,6台拖拉机、6台无人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停放有序,700本各类专业教材在书架上整齐排列。两间60平方米的多功能培训教室可同时容纳100人培训,配套的食宿设施能满足100余人的生活需求,完善的硬件为农技教

走进瑞合鸿丰农民田间学校,3500平方米的培训场地开阔整洁,6台拖拉机、6台无人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停放有序,700本各类专业教材在书架上整齐排列。两间60平方米的多功能培训教室可同时容纳100人培训,配套的食宿设施能满足100余人的生活需求,完善的硬件为农技教学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在农业农村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一座扎根田野、服务农民的特殊学校-王益区瑞合鸿丰农民田间学校,正成为当地培育高素质农民、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阵地。

田间课堂传技艺,土专家身“新农人”。“以前在工地搬砖,一天挣200块都得看天吃饭。”范红卫擦了擦额角的汗,自豪地说:“现在操控无人机给庄稼打药,一天能飞300亩地,不光不累,一年下来纯挣8万多!”2024年秋天,范红卫和同村的陈根水一起报名了田间学校的无人机飞手培训班。“刚开始连遥控器都握不稳,总担心把机器摔了。”陈根水记得,那会儿几名果树管理高级技师轮流带着他们在田间练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授还专门来校讲无人机植保原理,“课堂上记笔记,田埂上练操作,晚上还能在学校的线上课程库看教学视频,三个月下来,闭着眼都能调参数。”如今,两人不仅给本地农户做植保服务,还被周边县区请去作业。范红卫拍着无人机的机架道,“这铁家伙比牛还顶用,以前20个人干一天的活,它俩小时就搞定,还省钱节水。”在这所占地3500平方米的田间学校里,像范红卫这样的“逆袭者”还有很多。铜川市王益区义兴村的村民宋九星,他曾在南方电子厂打工,2024年返乡后,在田间学校学了小麦、玉米种植技术,如今已是王益区全程机械化农事综合服务中心的技术骨干。宋九星指着停在一旁的拖拉机说:“现在不光会开,简单维修也能搞定,上个月又回校进修了无人机植保,给麦田打药效率提高了5倍。”如今他的月薪翻倍,“我现在才明白,懂技术的农民比城里白领还吃香”。

这样的蜕变,源于学校“线上+线下”“田间+课堂”的培训模式。学员可以白天在田间跟着技师实操,晚上在线上课程库补理论;遇到难题拍张照片发到互动社区,专家半小时内就能给出解决方案。“全年课程排得满满当当,土壤管理、灌溉技术,想学啥都有,高校教授定期来授课,啥难题都能在这儿找到答案,上周刚听完新品种苹果的推广课,打算秋天就试种两亩。”学员李娟说。在拖拉机农机手培训教室中,崭新的教材被整齐地码放着;多功能教室的电子屏上,正循环播放着土壤检测的实操视频;600平方米的实训大棚里,果树管理高级技师正手把手教果农修剪枝条。

田间托管解民忧,“愁种田”变为“乐分红”。“以前天不亮就往地里钻,弯腰除草直不起腰,一年下来也就收一点麦,现在学校帮我种,我还能有收成。”70岁的孙正喜感慨说道。孙正喜一开始听说这个事还犯嘀咕,没想到开春后,学校不仅免费提供了优质麦种和化肥,拖拉机还直接开到了地头,耕、种、防、收全由合作社负责。如今拿着分红的老人笑得合不拢嘴,“不光不用下地,收入还翻了番,这托管模式太贴心了!”

在义兴村的地块里,曾经零碎的“巴掌田”已连成万亩大田。大型播种机沿着笔直的田垄驰骋,无人机在低空喷施叶面肥,远处的烘干塔正吞吐着新收的粮食。“以前一家一户种粮,埂子比庄稼高,机器进不来,现在整合后,每亩地能省200块成本,增产80斤。”负责托管运营的铜川瑞合鸿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算了笔账,“去年服务2万亩地,在全区大面积推广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持续发挥村集体组织协调作用,让孙正喜这样的老人都能稳稳拿分红。”

铜川市王益区瑞合鸿丰农民田间学校正通过扎实的工作,在基础设施、培训内容、跟踪帮扶等方面持续发力,在学校荣誉墙上,“全国统防统治星级服务组织”“先进服务组织”等牌匾熠熠生辉,这背后,是铜川市“一镇一站点”战略的深耕细作;在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支持帮助下,为农民蝶变为新农人、乡村振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让农民“足不出村”享受现代农业红利,让自身成为本土农业发展的有力助推器。

来源:农民回农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