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鸭司令”直播间里,从贵州远嫁来平江宝石村的“外地媳妇”朱龙雕正在鸭棚里,热情推荐着自家养的鸡鸭鹅,评论区"土货真好吃""回购第三次"等好评不断。
在“鸭司令”直播间里,从贵州远嫁来平江宝石村的“外地媳妇”朱龙雕正在鸭棚里,热情推荐着自家养的鸡鸭鹅,评论区"土货真好吃""回购第三次"等好评不断。
在“石坳严严”创始人严锦欣的直播间,她正和同村的几位妇女向粉丝推荐农户自己采摘的野生绞股蓝;打开直播间橱窗,“网红产品”平江大辣片线上销量破40万件……
随着短视频和直播的日趋流行,平江许多“新农人”“网红书记”化身“村播”,通过小小的手机屏幕,将乡亲们的山货一路卖到了全国各地。
“原来对着鸡鸭唠嗑,也能让日子甜起来。”朱龙雕的直播故事,得从一次意外说起。
2020年夏天,这个贵州远嫁来的“外来媳妇”,正蹲在死鸡堆前掉眼泪——2000只鸡苗全被高温闷死,借来的投资打了水漂,孩子的学费没了着落。她随手拍了条抓着鸡流泪的视频,20多万点赞涌进来,“大姐加油”的留言里,镇畜牧站的技术员踩着晨露上门来:“棚太潮湿,疫苗得跟上啊。”
▲朱龙雕发布短视频,网友纷纷留言鼓励。
改棚子、学打针,第四批鸡鸭终于活了。那天她点开直播按钮,在鸡棚里乱侃40分钟,竟收到500块打赏。“这玩意儿竟然能生钱?”如今她的鸭棚成了直播间,边宰鸭边跟网友唠:“你看这鸭子,早上还在坡上追虫,肉紧实着呢。”
▲朱龙雕在自家鸭棚,进行直播带货拍摄。
网友信她的实在——看着她记录养殖日常,杀鸭、处理干净,骑摩托一户户送货上门;听着她替聋哑人童叔吆喝:“这豆角是自己晒的,没花样,就图个实在。”订单和爱心资助从各地飞来,童叔拉着她的手直比划手语“谢谢”。
现在50多户乡亲跟着她抱团闯市场,微信群里的供货接龙热闹非凡,曾经的麻将桌落了灰,邻居们直问:“今天收啥?我去弄!”去年,两万多头鸡鸭鹅销售一空,加上帮村里人卖货挣了30多万。杀年猪时这个外地媳妇儿请村里老人吃饭,大家都说:“你带活了咱们村。”——直播间里攒下的信任,让这个沉寂的山坳长出了奔头。
▲朱龙雕通过微信群,向乡亲们收土特产。
当朱龙雕杀鸡送货忙得团团转时,三十几公里外的严锦欣正背着手机支架,在另一片土地上开始了她的“触网”探索。
“一开始躲在山坡后练出镜,一说话就笑。”2022年因家庭变故背上外债,从长沙“都市白领”变身石坳“村干部”的严锦欣,对着镜头比谁都害怕。但村书记一句“村里需要你”,让她举着手机站在了田埂上,想为自己和村子挣一条出路。
▲严锦欣在直播间展示乡亲们的山货。
她对着教程学剪辑、学拍摄,拿到无人机第一条视频就想着记录家乡的美,没想到意外出镜的辣椒地竟在评论区收获了第一笔订单——“老乡,辣椒怎么卖?”可不懂物流保鲜,寄出去的辣椒烂了大半,她自掏腰包赔给农户。后来参加县里组织的电商培训,老师说“要让网友看见乡亲的真”,她把镜头对准了七旬残疾老人:“这茶叶是凌晨采的,柴火炒的,带着烟火气呢!”
▲严锦欣到村里的老人家里上门收山货。
视频火了,茶叶被抢光,广东网友直接转来5000元捐款资助老人。去年洪灾时,她扛着无人机蹚水拍灾情,5万多元捐款涌来,爱心物资挨家送。看着乡亲们重建家园,她突然懂了:“直播是让乡村的难与好被看见。”
▲洪灾时,严锦欣用无人机记录下当地村民积极投身灾后重建的身影。
现在她牵头成立的合作社年销土特产80万元,帮扶600多户乡亲,卖出100多种农产品。去年她让利3%股份给村集体经济,如今又牵头公益组织的“百村直播”项目,让更多乡亲受益。前段时间,县妇联组织的村播联盟成立,她举着手机给姐妹们示范:“别怕,直播就像跟亲戚唠嗑。”镜头里大片稻田泛着新绿,大山里的土特产顺着网线跑向全国。
▲已经完成打包,准备将发往各地的订单。
平江的山山水水间,这样的故事正在蔓延。浯口镇的“农村盼盼”拍柴火灶的烟火,伍市镇的“助农叶辉”把镜头架在玉米地,余坪镇的“紫薯王三妹”带着乡亲种紫薯……越来越多农村妇女举着手机,把凌晨三点的鸡棚灯、田埂边的吆喝声,酿成了乡村振兴的甜。
▲农村妇女直播间
记者手记
跟着朱龙雕送货时,她给买主塞黄桃:“尝尝,乡亲家的,甜!”;去老人家里收土鸡蛋,严锦欣把鸡蛋举到光亮处:“这样拍,买的人放心。”……这就是细碎日子里长出来的智慧——用质朴磨出信任,靠屏幕架起桥梁。
这些“村播”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证明:手机可以成为新农具,直播可以变成新农活,而屏幕那头的每一份信任,都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最真实的甜度。这甜,来自改变命运的勇气,来自守望相助的温情,更来自乡亲们握得住的日子、停不下的脚步。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