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大后方 | 大夏大学西迁:开创贵州师范本科教育先河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2 16:27 1

摘要:1937年7月,大夏大学——这所1924年6月创办于上海,为求教育强国、光大华夏的大学开始了迁校的筹措事宜。远在西南腹地的贵阳成为首选。在欧元怀忆述中,“贵阳的地址决定,事先曾受到不少师生反对,但大夏校长王伯群先生料定战事非短期可以结束。西南大后方将为抗战之砥

1937年7月,大夏大学——这所1924年6月创办于上海,为求教育强国、光大华夏的大学开始了迁校的筹措事宜。远在西南腹地的贵阳成为首选。在欧元怀忆述中,“贵阳的地址决定,事先曾受到不少师生反对,但大夏校长王伯群先生料定战事非短期可以结束。西南大后方将为抗战之砥柱……”作为同盟会元老,大夏大学的创始人、校长王伯群正是贵州兴义人。

大夏大学创办人、校长王伯群,贵州兴义人。贵州省博物馆供图

大夏大学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自1937年底入黔到1946年10月返回上海,大夏大学在贵州办学近9年,得到长足发展,迁来时300师生,离开时有1800师生,在贵州毕业学生共计1576人。贵州人民以博大的胸怀、无私的奉献、饱满的热情,给予大夏师生一个安定空间。

今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馆长汤涛是这段西迁历史的深入研究者,他介绍,大夏大学西迁贵阳后,1938年,王伯群在《大夏周报》的复刊词中号召全校师生要善于利用贵州“重要之地理环境,发挥我大夏固有师生合作精神,以贵州为研究对象,在学术上有所新发现,贡献诸政府,增强抗战力量。”

大夏大学贵阳时期总办公处。贵州省博物馆供图

在贵州办学期间,大夏大学为财政部盐务总局开设盐务专修班;王伯群创办聚康银行、利民公司、仁岸和永岸川盐运销处并任董事长;大夏校友赵发智为贵州首次引进烤烟种植与烘烤技术,多方助力西南社会经济建设。大夏大学社会研究部大量开展苗族田野调查,出版《贵州苗夷社会研究》《贵州苗夷歌谣》等,这些著作对研究贵州的民族发展史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也让外界进一步认识贵州人。大夏大学教授马宗荣、谢六逸主持的贵州文通书局编辑所,编辑出版188余种、10余万册各种图书,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传播、民智启迪,增强民族信心。

大夏大学在黔期间,在租赁的私宅里上课。贵州省博物馆供图

1941年,以大夏大学教育学院为基础,贵州成立的国立贵阳师范学院是今贵州师范大学的前身。大夏大花溪校区并入贵州大学,成为今贵州大学东校区的重要基础。王伯群主持增设的大夏附中,后改为伯群中学并入贵阳一中。

1944年11月25日,王伯群与众教职员代表在贵阳市护国路135号召开了第49次校务会议,就当时的抗战形势做出了大夏大学疏散至赤水的决议。1945年春,在赤水各界人士的热心支持下,大夏大学以文昌宫为校本部,同时借省立赤水中学等部分校舍正式复课,直到1946年迁离。临别前,由中文系教授陈湛铨撰写的《大夏大学迁校纪念碑碑文》,立于赤水校本部,记录下了这段西迁历史。

大夏大学赤水纪念碑。贵州省博物馆供图

抗战胜利后,大夏大学于1946年迁回上海。1947年,已回迁上海的大夏大学为纪念在贵州办学历史,将校内丽娃河支河改称“赤水河”,同时在河上修建赤水桥和贵阳桥。1951年,以大夏大学、光华大学为主要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成立,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

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在校内重镌大夏大学迁校碑。2023年,赤水市政府向华东师范大学赠送赤水丹霞石,石上题写“赤水桥”。

自2007年以来,华东师范大学先后与贵阳学院、赤水市人民政府等签署对口支援帮扶协议,在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入开展对口帮扶工作。

大夏大学贵阳时期图书馆书库。贵州省博物馆供图

2019年,贵州与华东师范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教育综合改革、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战略性合作。

2024年大夏大学建校百年之际,贵州与华东师范大学再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在战略决策咨询、科研合作、学科建设、教育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务实合作。当年5月16日,华东师范大学与赤水市政府携手共建的大夏大学历史陈列馆在赤水市文昌宫正式揭幕。双方还合作打造了华东师范大学赤水一中强基实验班。随后5月17日,由贵州省教育厅、贵阳市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四方共建的华东师范大学贵州(大数据应用)研究院揭牌。

大夏大学在贵阳时期的图书馆。贵州省博物馆供图

从抗战烽火中的“弦歌不辍”到数字时代的“山海共赢”,在王伯群与大夏大学、贵州与华东师范大学的故事里,既有着百年教育基因的延续,更有着面向未来的创新突围。

相关链接

抗战大后方·贵州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抗战大后方 | 贵州:一切为了前线

抗战大后方 | 中国共产党在贵州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

抗战大后方 | 专访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余福仁:用生命诠释“一寸山河一寸血”

抗战大后方 | 中共贵州省工委:汇聚抗战力量

抗战大后方 | 一曲荡气回肠的抗战国际壮歌

抗战大后方 | 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少将副部长肖裕声:贵州让同盟国看到了中国抗战的韧性与希望

抗战大后方 | 黔军家书见证打通国际通道的壮烈一战

抗战大后方 | 炮火硝烟中安顿的课桌 —— 抗战高校西迁保存教育国脉

抗战大后方 | 浙江大学西迁:在湄潭取得具有影响力的成果

抗战大后方 | 广西大学西迁:在榕江埋下了一粒足球的种子

抗战大后方 | 湘雅医学院西迁:与贵州高等医科学府守望相助

抗战大后方 | 烽火中的大通道

抗战大后方 | 名家笔下的战时贵州日常

抗战大后方 | 守护文脉的文艺抗战重镇

抗战大后方 | 这片土地永远记得他们

抗战大后方 | 黔籍抗战老兵、外交部原副部长韩念龙:铮铮铁骨扬国威

抗战大后方 | 黔籍抗战老兵李祖伯:烽火岁月“飞毛腿”

策划/陈麟 李卫红 张焱 冉斌 范朝权 周黎兵

执行/黄蔚 孙晓蓉 陈曦

文/姚曼

编辑/赵珊珊

二审/赵相康

三审/黄蔚 陈曦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