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消息一出,各个部门马上进行阻拦,其中情报部门一马当先,坚决认为2800份之外的肯尼迪遇刺文件都没有审查完,以后再发布所有文件公开的准确日期。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2017年,特朗普曾在社交账号公开发文: “10月26日公开肯尼迪刺杀案的所有文件”。
可消息一出,各个部门马上进行阻拦,其中情报部门一马当先,坚决认为2800份之外的肯尼迪遇刺文件都没有审查完,以后再发布所有文件公开的准确日期。
当然,这个日期就是“遥遥无期”,就像特朗普所说的那样:
“今天我别无选择,只能接受这些涂黑,而不是对我们国家的安全造成潜在的,不可逆转的伤害。”
1963年11月22日,达拉斯迪利广场的枪声,让约翰・肯尼迪成为美国历史上第四位遇刺身亡的总统。
这位任期未满三年、政绩不算突出的总统,此后常年稳居“美国最伟大总统”前五;而他的遇刺案,却成了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悬案。
官方结论漏洞百出,关键证人接连离奇死亡,核心档案六十年未完全解密,这起事件的背后,不仅是一位总统的陨落,更是美国权力结构中理想与利益的激烈碰撞。
196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是美国政治传播的转折点,而肯尼迪就是这个转折点的核心人物。
当时民主党内部,最被看好的候选人是参议院领袖林登・约翰逊,这位政坛老手深耕华盛顿多年,能在两党间游刃有余。
甚至被评价为“领导过美国史上最高效的参议院”,党内大佬几乎一边倒支持他,相比之下,43岁的肯尼迪完全是“非主流”。
只做过三届众议员、两届参议员,没拿得出手的政绩,唯一的优势是出身富豪家族,外形英俊且口才出众。
但肯尼迪精准抓住了“电视普及”这个时代变量,他深知,传统竞选依赖政客间的利益勾兑,而电视能直接触达普通选民,他的团队专门打造了“阳光领袖”形象。
精心设计的西装、从容的神态、直视镜头的眼神,完全契合大众对“新时代领导人”的想象,真正的胜负手,是美国历史上首次总统电视辩论。
对手尼克松犯了致命错误:他因流感脸色苍白,穿了件与辩论台背景色相近的灰西装,还没刮胡子;辩论时习惯盯着现场观众,镜头里显得眼神躲闪。
而肯尼迪妆容精致、姿态沉稳,蓝色西装在彩色电视上格外醒目,全程直视镜头,像在和每个家庭对话,结果极具戏剧性。
听广播的观众觉得尼克松辩词更优,看电视的观众却90%支持肯尼迪,《纽约时报》直言:“电视把选举变成了‘形象竞赛’,而肯尼迪赢在了起跑线。”
当选后,肯尼迪进一步强化“亲民形象”:邀请记者进白宫拍家庭日常,孩子们在草坪上奔跑、他和夫人杰奎琳的互动。
这些画面让“肯尼迪家族”成了“美国梦”的符号,但很少有人知道,镜头前活力四射的总统,其实常年被病痛折磨。
历史学家罗伯特・达莱克在《未完的一生》中披露了肯尼迪的医疗记录:他自幼患“爱迪生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症状是血压低、全身乏力、皮肤色素沉着,还伴随慢性疼痛。
为了维持状态,他每天要吃8种药,止痛药、抗焦虑药、安眠药、荷尔蒙制剂,有时新闻发布会前要打7、8针麻醉剂才能站直。
他曾私下对助手说,我怀疑自己活不过45岁,这种对生命的紧迫感,也成了他后来推行激进改革的隐形动力。
入主白宫后,肯尼迪没有停留在“形象工程”,而是迅速推出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政策几乎把美国的核心利益集团得罪了个遍。
在组阁上,肯尼迪彻底抛弃“政治分赃”,不按党派资历分配职位,而是从全国选拔技术精英,当时的媒体评价,他的内阁像一所顶尖大学的教授团,而非传统政治俱乐部。
民权领域是他最亮眼的政绩,他没有采取激进立法,而是用行政命令逐步推进:扩大联邦对黑人学校的资助、禁止联邦项目中的种族歧视、提拔非洲裔官员。
这种温和路线既避免了与南方保守派的直接冲突,又切实改善了黑人权益,支持率一度超过70%。
肯尼迪上任初期,受军方和CIA影响,主张对苏强硬,1961年,CIA向他保证“万无一失”,推动他批准了“猪湾行动”,训练古巴流亡分子登陆猪湾,推翻卡斯特罗政权,结果却是惨败。
古巴军队迅速反击,CIA承诺的空中支援因担心暴露美国而中途取消,1500名流亡分子几乎全军覆没,美国在国际上颜面扫地。
这次失败让肯尼迪彻底觉醒,他公开承认错误,私下里怒斥“CIA全是一群骗子”,随后开始削弱情报部门和军方的权力:解除CIA局长杜勒斯的职务,削减军方预算。
把国家安全决策集中到白宫,更关键的是,他改变了对越政策,1963年10月,他签署《国家安全行动备忘录》,要求1965年前撤出所有美军顾问。
这一下直接捅了“马蜂窝”,当时美国军工复合体靠越南战争每年赚数十亿美元,撤军意味着断了财路。
1963年11月,肯尼迪为争取南方支持(推进民权法案需要南方议员投票),不顾医生反对(因腹肌沟肌撕裂,需戴束腰支架,无法弯腰躲避危险),前往得克萨斯州造势,11月22日,悲剧发生。
当天12点30分,肯尼迪的敞篷车队经过迪利广场时,第一声枪响,子弹击中他的后颈;特勤局特工希尔刚从护卫车跳下来。
第二声枪响,子弹击穿肯尼迪的后脑勺,鲜血和脑浆喷溅到杰奎琳和希尔身上,杰奎琳下意识爬向后备箱捡头骨碎片,希尔奋力把她推回座位,用身体护住两人,大喊司机“去医院”。
13点,医院宣布肯尼迪死亡;14点38分,约翰逊在载着肯尼迪遗体的空军一号上宣誓就职,杰奎琳穿着沾满血迹的套装站在他身边,这张照片后来成了美国历史上最震撼的画面之一。
案发80分钟后,警方逮捕了24岁的李・哈维・奥斯瓦尔德,前海军陆战队员,案发前在迪利广场附近的教科书仓库工作。
警方称在仓库六楼发现了一把意大利卡尔卡诺步枪(精度差、故障率高),认定他是凶手,但奥斯瓦尔德反复喊冤:“我是替罪羊!”
更诡异的还在后面:11月24日,警方押解奥斯瓦尔德转狱时,夜总会老板杰克・鲁比突然冲出人群,在几十台摄像机面前开枪打死了奥斯瓦尔德。
鲁比声称“为总统复仇”,但后来在狱中多次要求去华盛顿作证,说“只有在那里才能安全说出真相”,却被主审法官无视,1967年,鲁比因癌症死于医院,临死前说自己“被下了毒”。
1964年9月,约翰逊成立的“沃伦委员会”发布800页报告,结论是“奥斯瓦尔德单独作案,开三枪:一枪中颈、一枪中头、一枪未中”。
最荒谬的是对“第一颗子弹”的解释,称它击中肯尼迪后,神奇地转弯击中前座州长康纳利,造成7处伤口,这个违背物理规律的“魔术子弹”理论,瞬间引发公众质疑。
在1963-1966年,18名关键证人相继死亡,有的车祸、有的自杀、有的“突发心脏病”,比如负责审讯奥斯瓦尔德的警察死于“意外枪击”,仓库管理员(称“看到不止一人作案”)死于车祸,现场目击者自杀。
现场证据矛盾:扎普鲁德拍摄的现场胶片显示,肯尼迪头部中弹后身体向后仰——这与奥斯瓦尔德所在的“后方位置”矛盾,暗示存在“前方枪手”;法医报告称肯尼迪头部有两个弹孔,进一步支持“多人作案”。
肯尼迪遇刺后,各种阴谋论层出不穷,但核心指向都是“利益集团复仇”,
· CIA:猪湾事件后被肯尼迪打压,担心被解散,有强烈动机,前CIA特工霍华德・亨特晚年临终前承认,我参与了刺杀肯尼迪的策划,是CIA高层下令的。
· 军工复合体:肯尼迪的撤军计划断了他们的财路,遇刺后,美国对越投入陡增,1964年美军在越人数不足2万,1968年增至54万,军工企业利润暴涨300%。
· 黑手党:肯尼迪的弟弟、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任内严厉打击黑手党,查封了多个黑帮据点。
黑帮头目山姆・詹卡纳曾放话,肯尼迪兄弟会付出代价,1987年,黑帮杀手詹姆斯・法尔斯供认,黑手党花3万美元雇我参与刺杀。
肯尼迪任期虽短,但他的改革理念和遇刺悲剧,深刻改变了美国,他未完成的民权法案,1964年由约翰逊签署生效,成为美国种族平等的里程碑,他提出的“阿波罗计划”,1969年实现人类登月。
而他的遇刺,成了美国公众对政府信任的“分水岭”,1963年前,70%美国人信任联邦政府;1970年,这一比例暴跌至30%。
更重要的是,他的故事成了“权力斗争”的警示:当改革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核心蛋糕时,风险远比想象中致命。
特勤局特工希尔晚年在回忆录中写道,那天我如果再快一秒,或许能挡住子弹,但我挡不住那些藏在暗处的利益黑手。
六十年过去,肯尼迪遇刺案的真相或许永远无法完全揭开,但它留下的追问从未停止:一个国家的改革,如何平衡理想与利益?政府的秘密,该如何接受公众的监督?这些问题,至今仍考验着美国的政治体系。
正如历史学家施莱辛格所说,肯尼迪的陨落,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美国民主制度的一次‘阵痛’,它让人们看清,权力背后的暗战,远比表面的选举更残酷。
来源:大壮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