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7.2%,近4亿人口受其影响。近年来,随着"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持续推进,防沙治沙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战场。然而,这类项目普遍具有周期长(通常跨越5-10年)、地域广(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7.2%,近4亿人口受其影响。近年来,随着"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持续推进,防沙治沙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战场。然而,这类项目普遍具有周期长(通常跨越5-10年)、地域广(多分布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资金密集(单省年均投入超10亿元)、技术复杂(涉及植被恢复、工程固沙等多元手段)等特点,传统的事后审计难以满足"全过程护航"的需求。在此背景下,防沙治沙项目跟踪审计应运而生——它通过"贴身监督",将审计节点嵌入规划、实施、验收全流程,既当"体检仪"更做"助推器",成为守护绿色屏障的关键监督力量。
一、前期决策:把好"方向关",避免"生态账"变"糊涂账"
跟踪审计的起点,是项目立项阶段的科学性审查。这一环节的核心是验证"治沙方案是否符合自然规律与民生需求",重点聚焦三大维度:
1. 规划契合度:是否对接国家战略与地方实际?
审计需核查项目实施方案是否严格对标《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等顶层设计,重点关注"是否将重点沙化土地类型区(如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纳入优先治理范围""是否结合当地水资源承载力确定植被恢复密度"等关键问题。例如,在河西走廊某治沙项目中,审计发现原方案计划在年降水量不足150毫米的戈壁地带大规模种植耗水量高的杨树,经专家复核后调整为耐旱灌木(如梭梭、柠条),单亩灌溉用水量从280立方米降至90立方米,年节水超12万吨。
2. 程序合规性:是否履行民主决策与专家论证?
重点检查项目立项是否经过"公众参与—专家评审—部门联审"的完整流程,特别是涉及农牧民土地流转、生态移民等敏感事项时,是否充分听取利益相关方意见。某案例中,审计发现某县治沙工程未公示补偿标准即启动林地征收,导致32户牧民因补偿争议阻工,最终通过跟踪审计推动补签协议并优化补偿方案,避免了群体性事件与工期延误。
3. 资金筹措合理性:是否形成"政府+市场"多元投入?
除核查财政专项资金(如中央预算内投资、林业改革发展资金)的到位率外,还需关注地方配套资金比例是否符合要求(通常不低于1:1),以及社会资本参与模式(如PPP项目、碳汇交易试点)的合规性。例如,内蒙古某治沙项目引入企业投资建设光伏治沙综合体,审计通过跟踪协议条款,确保"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的复合模式中,生态修复面积占比不低于60%,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二、实施过程:盯紧"执行关",杜绝"重栽植轻管护"
防沙治沙的难点不在"种下去",而在"活下来"。跟踪审计的核心任务,是穿透式监督施工全链条,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每一棵苗都成活在预期里"。
1. 工程质量:从"挖坑植树"到"系统治理"的全程把控
针对工程固沙(草方格铺设、石砾压沙)、生物治沙(乔灌草搭配)等不同技术路径,审计重点核查:
材料标准:草方格是否使用耐腐麦草(要求纤维长度≥15cm)、石砾压沙层厚度是否达标(一般需30-50cm);
施工工艺:乔木种植坑规格是否符合"直径60cm×深度50cm"的行业规范,滴灌管道间距是否与植被需水规律匹配(如梭梭林带间距宜为2m×3m);
技术适配性:在重度盐碱地是否盲目推广不耐盐植物(如沙枣),在流动沙丘区是否优先采用"固沙障+灌木"的阶梯式治理模式。
某跟踪审计组曾通过无人机航拍发现,某项目区存在"草方格大面积破损""苗木成排死亡"等问题,经实地测量,破损率高达23%(超过5%的预警线),最终追溯到施工单位未按要求使用防老化麦草,推动更换供应商并扣减工程款180万元。
2. 资金使用:从"拨付进度"到"绩效产出"的精准追踪
重点监控资金流向的"最后一公里":
拨付时效性:中央资金是否在收到后30日内分解下达至县级,地方配套资金是否存在"以拨代支"(账面拨款但实际未支付);
支出合规性:苗木采购单价是否明显高于市场均价(如樟子松苗正常价8-12元/株,若出现25元/株则需核查是否存在利益输送)、机械租赁是否虚报台班量;
绩效关联性:每笔资金投入是否对应可量化的生态目标(如"每万元资金需新增植被覆盖面积≥50平方米"),避免出现"修了围栏没种树""买了设备不用"的形式主义。
三、后期管护:筑牢"长效关",防止"绿了一时黄了多年"
防沙治沙的成败,最终取决于"三分造、七分管"。跟踪审计需将监督视角延伸至项目验收后的3-5年,重点关注管护责任的落地与生态效益的持续释放。
1. 管护机制:是否建立"责权利"统一的长效机制?
审计需核查地方政府是否明确"谁治理、谁受益,谁破坏、谁修复"的责任主体,特别是集体林权改革后,是否将治理后的林地确权到户(或合作社),并通过合同约束管护义务(如每年至少浇水3次、禁止放牧)。某案例中,审计发现某治沙区因未划定禁牧区,牛羊啃食导致30%的新造林死亡,推动出台《沙区封育管理办法》后,植被保存率从65%提升至92%。
2. 生态效益:是否实现"沙退人进"的良性循环?
通过卫星遥感数据对比(如NDVI植被指数)、地面样方调查(每100亩设置1个监测点),审计量化评估"治理区沙化土地面积减少率""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周边农田风蚀率下降幅度"等核心指标。例如,宁夏某项目区经5年跟踪审计显示,治理后区域内沙尘暴发生频率从年均8次降至2次,地下水位回升1.2米,带动周边发展沙产业(如肉苁蓉种植)年产值超5000万元,真正实现了"治沙致富双赢"。
结语:让跟踪审计成为治沙工程的"绿色护航舰"
防沙治沙不是"一阵子"的工程,而是"几代人"的事业。跟踪审计通过"前端介入、过程纠偏、后效评估"的全周期监督,既能为项目保驾护航,更能通过发现问题、推动整改,倒逼治理模式的优化升级。未来,随着大数据监测(如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湿度)、卫星遥感技术(高频次土地覆盖变化分析)与审计业务的深度融合,防沙治沙跟踪审计必将更精准、更高效,为我国建成"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贡献更多监督智慧。
来源:巨子令工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