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看完《龙江颂》,称赞李炳淑:你为五亿农民演了一个好戏!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2 16:43 2

摘要:李炳淑 1942 年出生于安徽宿州,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她的父亲是个不折不扣的京剧迷,常常带着年幼的李炳淑穿梭于各个戏院,沉浸在京剧的世界里。在父亲的熏陶下,李炳淑自幼便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京剧的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都深深吸引着她。每当看到舞台上演员们

李炳淑 1942 年出生于安徽宿州,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她的父亲是个不折不扣的京剧迷,常常带着年幼的李炳淑穿梭于各个戏院,沉浸在京剧的世界里。在父亲的熏陶下,李炳淑自幼便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京剧的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都深深吸引着她。每当看到舞台上演员们精彩的表演,她的心中便充满了向往,渴望有一天自己也能站在那绚丽的舞台上,演绎着人生的悲欢离合。

1956 年,14 岁的李炳淑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得知宿县京剧团正在招生,她怀揣着对京剧的热爱和憧憬,毅然前去报考。在考场上,她清唱了京剧《女起解》中的唱段,清脆的嗓音、灵动的表演,让招生老师眼前一亮,发现她极具天赋,甚至会用假声,于是李炳淑被破格录取,正式踏上了京剧之路。

进入宿县京剧团后,李炳淑深知机会来之不易,她格外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每天天还未亮,当整个城市还在沉睡中,她便早早起床,赶到护城河边吊嗓子。无论寒冬酷暑,她始终坚持着,从未有过一丝懈怠。她反复练习老师教过的《玉堂春》唱段,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腔调,她都力求做到完美。

1957 年,宿县开办戏曲进修班,老师们都认为李炳淑极具潜力,便将她推荐到进修班深造。在进修班,李炳淑的天赋和努力更加凸显,很快就脱颖而出。之后,她又被送到蚌埠专区京剧团。在这里,她得到了更多的演出机会,也接触到了更专业的指导,技艺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当时蚌埠专区京剧团经常邀请北京、上海的名角来团里挑班演出,这让李炳淑有机会近距离观摩学习,她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京剧艺术的养分,不断丰富自己的表演经验。

1959 年,命运再次眷顾了李炳淑。蚌埠专区京剧团决定将她送到上海戏曲学校委托代培,这对她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深造机会。来到上海戏曲学校后,李炳淑面临着一个难题,学校不知道该将她安排到大班还是小班。大班是 5 年制,学员们已经学了 3 年,小班的学员则是刚刚招进来的十一、二岁的学生。李炳淑表示想上大班,但校领导有些犹豫,担心她的水平不够,跟不上学习进度。第二天,学校特意为她举行了一场考试,如果她合乎要求就让她上大班,否则就将她退回去。考试当天,李炳淑唱了一段《女起解》,又念了一段《玉堂春》中的台词,她的表演引起了领导们不同的意见,有的主张录取,有的主张退回。恰巧杨畹农老师路过考场,听了李炳淑的演唱和念白后,他主动对校领导说:“我愿意教她唱戏。” 就这样,李炳淑幸运地留在了上海戏曲学校,在大班插班就读。

杨畹农毕业于复旦大学,是梅兰芳的嫡传弟子,对梅派唱腔颇有研究。李炳淑来到他教的青衣组后,杨畹农对这个朴实又有天赋的姑娘十分喜爱,决定重点培养她。李炳淑的嗓子好,但唱得不规范,杨畹农便耐心地给她调整,从每一个发音、每一个动作,都进行细致的指导。为了跟上教学进度,李炳淑每个星期天都去杨畹农老师家学戏。杨畹农的爱人心地善良,经常留李炳淑在家里吃饭。

1961 年春节,李炳淑没有回家,大年初二,她再次在上海戏曲学校实验剧团进行汇报演出,《女起解》的精彩表演再次征服了观众。这年 6 月,李炳淑即将毕业,上海方面希望将她留下,然而安徽方面也希望她能回去充实当地的京剧团,一场 “抢人风波” 就此展开。上海戏校的校长俞振飞、副校长言慧珠深知李炳淑的潜力,他们极力争取将李炳淑留在上海。而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也十分爱才,坚决不肯放人,双方僵持不下。最终,这场 “官司” 打到了毛主席那里。毛主席得知此事后,亲自出面调解。他对曾希圣说:“李炳淑不是安徽的,也不是上海的,是国家的。她是个人才,我们就要培养啰!上海师资力量强,我看就留在上海吧!希圣同志,你就忍痛割爱吧!” 就这样,毛主席一锤定音,李炳淑正式留在了上海。

在上海戏曲学校的时光,不仅是李炳淑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她爱情的萌芽之地。在这里,她遇见了一生的伴侣李永德。李永德同样痴迷于京剧艺术,专攻老生,是学校里的高材生。两人在校园中相识,共同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越走越近。每天,他们一起上课、练功,在京剧的世界里相互陪伴,共同成长。

当时的上海戏校有明确规定,学生毕业之前不准谈恋爱。但爱情的力量是无法阻挡的,李炳淑和李永德只能将这份感情小心翼翼地隐藏起来。他们常常利用外出观摩学习的机会,故意绕路走,以便能多一些相处的时间,多说点儿悄悄话。偶尔,他们还会用省下的饭钱买两毛钱的 “洋钱饼”(浙江宁式糕点)约会,简单的点心却承载着他们甜蜜的爱情。1960 年,两人被学校送到北京,跟随老生名家李少春学唱现代京剧《白毛女》。远离了学校的管束,他们的感情迅速升温 。

1961 年,李炳淑和李永德从上海戏校毕业,一同进入上海青年京剧团。毕业后,他们的 “关系” 渐渐 “明确” 起来。在工作中,他们继续默契合作,先后一起主演了《白毛女》《两块六》等剧目。1965 年,两人又一同参加了第一段的《海港》剧组,李永德演有思想问题的青年韩小强,李炳淑则饰演 “正面” 形象 —— 仓库保管员小红。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感情愈发深厚。1967 年,在家中老人的催促下,他们终于结为夫妻,开启了相伴一生的旅程。婚后,李永德虽然偶尔会因为妻子与其他男演员搭档而 “吃醋”,但他依然默默包揽家务,全力支持李炳淑的演出事业。

1964 年,对于李炳淑来说,是艺术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她开始涉足京剧现代戏 ,由此开启了一段全新的艺术探索之旅。当时,她和同班同学李永德已在上海青年京剧团工作,为了参加夏季的全国京剧现代戏会演,上海戏校赶排了京剧《柜台》,李炳淑和李永德因出色的表现被调进了这个剧组。

这是李炳淑第一次接触京剧现代戏,她对这种将传统京剧元素与现代生活题材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在排练过程中,她全身心地投入,努力去理解和诠释角色。她仔细研究剧本,揣摩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表演方式。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角色的现代感,她还特意观察身边的生活,从普通人的言行举止中汲取灵感。

此次全国京剧现代戏会演规模盛大,上海代表团由市委书记处书记张春桥带队进京。李炳淑作为团队中的一员,深感责任重大。她在《柜台》中饰演李慧萍,与言少朋、张少楼等前辈艺术家合作,尽管压力巨大,但她凭借扎实的功底和出色的表演,在舞台上大放异彩。她的表演细腻生动,将李慧萍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得到了观众和同行的一致好评。这次演出不仅让她在京剧界崭露头角,也让她更加坚定了在京剧现代戏领域发展的决心。

全国京剧现代戏会演后,李炳淑对现代戏剧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全身心地投入到现代戏剧目的演出中,仿佛找到了一片全新的艺术天地,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归来后,她与李永德一起主演了《白毛女》《两块六》等剧目。在《白毛女》中,她饰演喜儿,为了塑造好这个经典角色,她深入研究了喜儿的人物性格和命运,从喜儿的纯真善良到遭受苦难后的坚强反抗,她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她通过精彩的唱腔和动人的表演,将喜儿的悲惨遭遇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们为之动容。在《两块六》中,她同样表现出色,将角色的特点演绎得恰到好处。

1965 年,李炳淑又参与了《南海长城》的排练和演出,她在剧中饰演阿萝,李永德饰演欧英才。在这部剧中,李炳淑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表演才华,她将阿萝的勇敢、坚毅和对家乡的热爱表现得十分到位。她与李永德的默契配合,也为该剧增色不少。此时,李炳淑和李永德在事业上相互支持,在生活中彼此关心,虽然二人尚未结为夫妻,但已是形影不离。他们在学业和生活上互为补充,共同成长,而演现代戏无疑为他们的感情发展和艺术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65 年,李炳淑迎来了演艺生涯中的又一个重要契机,她与李永德一同参加了第一段的《海港》剧组。在这部以码头为背景的现代京剧中,李永德饰演有思想问题的青年韩小强,而李炳淑则饰演 “正面” 形象 —— 仓库保管员小红。这一角色虽然戏份不算特别多,但对于李炳淑来说,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1971 年 9 月,《龙江颂》在儿艺正式公演,这是李炳淑和剧组人员辛勤努力的成果展示。公演一连演了三场,观众反应十分强烈,新排出的戏从布景、服装到音乐形象都发生了飞跃,已经具有十分浓的 “样板” 味道。张春桥和徐景贤等人看了戏后,当即决定 9 月底去北京演出。

剧组包了三节车厢浩浩荡荡北上,在北京二七剧场的首场演出便产生了轰动效应。紧接着连演了五、六场,场场获得好评,剧组演员们的情绪也十分高涨,他们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李炳淑的精彩表演,将江水英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她的唱腔激昂有力,表演细腻入微,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

1972 年 7 月 31 日,李炳淑在人民大会堂参加 “八・一” 建军节招待会。临近结束,忽然团的领导领来一位官员说找她有事。她跟随着出了大会堂,早已有一辆中央办公厅的轿车等在台阶下。车子启动后,拐上长安街向西,径直进了新华门。

李炳淑正在纳闷,汽车已越过几道森严的警卫拐进了一个室内的停车廊。下了车,她被人引进旁边的门,竟发现自己置身于毛主席的书房。她已经多年没有见过毛主席了,自从 10 年前毛主席说情将她从安徽调往上海之后,毛主席曾请她吃过两次饭的。毛主席说《龙江颂》的电影他已经看了五遍,“你为五亿农民演了一个好戏。我们是个农业大国,反映农村生活的戏就你们一个《龙江颂》,谢谢你们呵!”

他们谈起了家常,毛主席关切地问她结婚了没有,爱人是谁,一听说是李永德,毛泽东很高兴,他过去喜欢听李永德唱《借东风》《辕门斩子》,听说李永德现在《海港》剧组,他说:“他可以演郭建光嘛!” 他认真端详了一阵李炳淑随身带的女儿照片,又问道:“你入党了没有?你要积极争取呀!” 毛主席的这一问对李炳淑的作用非同小可,她后来回去作了汇报,不久便入了党 。

谈到戏,毛主席更加兴奋,他招呼张玉凤打开了唱机,放马连良的《借东风》、高庆奎的《斩黄袍》等传统戏曲,边唱边讲戏。听着听着,他又说不能光听老生的,让小张找出旦角的来听。张玉凤放了一曲《游龙戏凤》,毛主席边听边讲这出戏的情节,还情不自禁地做着动作。“你也唱一段!” 他忽然提出。“唱什么呢?” 李炳淑问。“唱小生戏,娃娃调吧。” 李炳淑想了想说:“那就唱《红灯记》里的娃娃调?” 毛主席说好!于是李炳淑站起来有板有眼地唱了一段《提起敌寇心肺炸》 。

光环背后

1980 年,对李炳淑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这一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将经典神话故事《白蛇传》搬上银幕,李炳淑有幸饰演白素贞。这对她来说既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白蛇传》是家喻户晓的剧目,京剧界的老前辈们已经有过许多精彩的演绎,要在前辈的基础上演出自己的特色,难度可想而知 。

李炳淑深知这部戏的重要性,为了在拍摄中拿出最好的状态,她每天早晚都要练两遍功。她笑着说:“当年胶片都非常贵,导演信任我,让我来演,我可不能浪费胶片呀。” 在拍摄过程中,她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片中的白素贞需要有很多在空中飞舞的动作,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她和饰演小青的方小亚都绑着威亚吊在空中,做出各种动作,然后再通过后期特效制作,呈现出在空中飞舞的画面。这不仅对她的体力是个考验,对她的表演技巧也是一个挑战,她需要在威亚上保持平衡的同时,还要将白素贞的柔美和灵动展现出来 。

经过努力,李炳淑成功地塑造了白素贞这一角色。她的表演既保留了京剧的韵味,又融入了电影的表现手法,使白素贞的形象更加生动、立体。电影《白蛇传》上映后,立刻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创造了 7 亿人观影的惊人纪录,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戏曲电影上座率最高的影片之一。观众们被李炳淑的精彩表演所折服,她也因此成为了深受观众喜爱的京剧名家 。

除了在舞台和银幕上的精彩表现,李炳淑还积极参与京剧的改革和创新。20 世纪 80 年代初,戏曲界面临着观众少、剧目陈旧、人才青黄不接等问题,陷入了 “戏曲危机”。李炳淑在上海京剧院也经历了一段时间没戏可唱、只拿固定工资的日子,但她不甘心自己的一身技艺就此荒废。1983 年,她和童祥苓分别组建了两个包干责任制演出队,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力图走出一条振兴京剧的新路 。

作为主角,李炳淑在全国巡演的 264 场中,自己演了 198 场,有时一天演三场,直到把嗓子唱出问题才休息。她的努力和付出,为京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后来的京剧从业者树立了榜样。在巡演过程中,她不断总结经验,思考京剧的发展方向。她认为,京剧要想吸引更多的观众,就必须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要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创作出更多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