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成都市武侯区华兴街道三河社区,有一间充满温度的手工铺子。这里没有机器的轰鸣,只有钩针交织的细碎声响,和妈妈们偶尔响起的轻声笑语。这个40㎡的小房间,装下了30多位居民家门口的就业梦。
在成都市武侯区华兴街道三河社区,有一间充满温度的手工铺子。这里没有机器的轰鸣,只有钩针交织的细碎声响,和妈妈们偶尔响起的轻声笑语。这个40㎡的小房间,装下了30多位居民家门口的就业梦。
8月29日下午,华西社区报记者推开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楼的玻璃门,仿佛走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梦——布艺玩偶挤在架子上朝你微笑,手作布包一针一线都藏着故事,定制服饰悬挂在暖光下静静等待归属。
这个在社区里生长起来的“手工姐妹团”,不卷速度,只拼温度。她们自称是“5个妈妈合伙搞的小事业”,却在不经意间,织出了一片属于很多人的就业蓝天。
一针一线“钩”出新事业
妈妈合伙人把社区变工坊
“我们以前也没想到,靠自己的双手,真的能把‘家门口就业’这个梦给织出来。”说话的是李青,这间“三河创意工厂”手工坊的发起人。
11年全职妈妈的经历,让她深知这个群体对“家门口就业”的渴望。她从小就从妈妈和小姨那里传承了做衣服的手艺,手很巧,会做衣服,还能钩织各种玩偶。当妈妈这一路走来,她其实焦虑过,是手工钩织认识了更多宝妈和邻居给了她力量,“我曾经为平衡家庭与工作很是烦恼,而且很多年没上班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我本来就喜欢编织和手作,就想着做点手工能在顾家的同时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挣到钱,不是很好吗!”她便拉着4位同样渴望兼顾家庭与工作的妈妈,开启这个温暖的手作事业,让她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价值。
李青负责教授手工技艺和整体的管理统筹,另外4位妈妈也都拿出了看家本领,分工协作:有负责接单派单的“产品经理”庄扬琳,擅长配色的“设计总监”张琬琴,张罗展销的“销售担当”易秋菊,还有负责宣传、筹备直播的“宣传员”吴媛。她们笑称“我们是妈妈合伙人”,不分大小,只拼用心。
她们不仅自己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也点亮了社区里更多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和全职妈妈就业的希望。今年51岁的郎洪敏是这里的学员之一,她患有手残疾,“虽然只能用左手慢是慢点,但每一针都是我用心钩的。”她边说边熟练地钩着一个小南瓜,“我以前总觉得自己没啥用,现在靠做手工每月也能有不错的收入,还能照顾家里,非常知足!”
这里像一个大家庭,每天社区开门后,姐妹们陆续到来,围坐在长桌旁,边聊天边做手工。订单多的时候,大家自愿加班到晚上九、十点,“比打麻将有意思多啦!”一位阿姨笑着说。
从“技能小白”到“社区手艺人”
她们织出尊严与希望
这个手工铺子的前身,是社区就业服务小站组织的“指尖大爱”技能培训班。由武侯区人社局、区残联、华兴街道共同打造的这个空间,让很多学员从一开始连针都拿不稳,到现在能独立完成复杂订单,她们走过的每一步都不容易。
张琬琴如今是铺子里的“设计总监”,负责产品打样和配色。她曾经因学历不高找工作屡屡受挫,如今却成了“明星手艺人”。“手慢点没关系,只要用心,每一针都是希望。”她展示着新设计的“布偶系列”和“蔬果系列”,“针脚要细密才能显出毛茸茸的效果”“胡萝卜、玉米、南瓜都是我们的爆款产品”。
这里采用“设计+订单+居家制作”模式:李青负责对接客户需求、对设计产品样稿质量把关。几位项目骨干将任务分发给学员,并进行培训和过程跟踪。为了让特殊群体更好参与,所有图纸均标注详细针法。学员先来社区就业服务小站学习,有人手把手教;出行不便的,也有热心学员上门指导。学员可灵活选择任务,在家中完成制作后由小站统一回收结算。“我们提供全部材料,不收取任何费用,按产品难易程度、数量结算手工费。”李青介绍。目前已带动30余名居民稳定增收,部分学员月收入超过4000元。
“我们是创造美好的人”
未来还要编织更远的梦
由于她们制作的产品精致且符合市场需求和审美,如今手工铺子的订单多到做不完。布艺玩偶、手工包包、定制伴手礼……甚至一些大品牌也看中了她们一针一线中的温度,主动寻求合作。
9月4日,她们将带着新作品“你是我的菜”系列文创,参加第十一届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到时候,妈妈们会在现场教大家做布艺蔬菜,让更多人体验手作的温度与乐趣。
华兴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还会联合区人社局、残联等部门,打造更多“嵌入式”就业服务站点,开设布艺、钩针、刺绣公益课堂,打造“线上接单+线下体验”双平台,让更多困难群体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这里,年龄、身体都不再是障碍。一针一线织出来的,不只是好看的作品,更是一个个有尊严、有希望的人生。”李青说,“我们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手艺人。”
华西社区报记者 沈悦 摄影 实习生 李虹亨 部分受访者供图
来源:社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