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辍 川流不息——文化抗战在四川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2 18:57 2

摘要: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这也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东北的文化、教育机构开始陆续南迁。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全面抗战开始,华北、华东相继沦陷。在民族存亡危急时刻,众多的文化机构、高等教育机构,在“保全文脉,教育救国”的信念指引下踏上西迁之路。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这也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东北的文化、教育机构开始陆续南迁。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全面抗战开始,华北、华东相继沦陷。在民族存亡危急时刻,众多的文化机构、高等教育机构,在“保全文脉,教育救国”的信念指引下踏上西迁之路。其中,有多达48所(数据有另外说法)高校迁往相对安全的巴蜀大地,占全国高校总数的44%。此外,还有故宫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文化机构迁入四川。

这场中国文化、教育史上空前绝后的文化大迁徙,创造了战时文化、教育的奇迹。这场文化西迁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转移,更承载着保存中华文明火种、培育人才的历史使命。

这段历史,值得我们铭记!

“BigFive”

值得纪念的华西坝“五大学”

四川大学华西校区,抗战时期五所高校于此共同办学,被称作“华西坝五大学”(袁博 摄)

华西协合大学合德堂,见证了中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发展(肖蓉 摄)

位于成都的华西协合大学

先后接纳了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燕京大学和齐鲁大学等高校

并与之共同办学

被称作“华西坝五大学”

英文时称“Big Five”

“华西坝五大学”在苦难中成长

创造了光辉的教育业绩

位于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内的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张继 摄)

华西坝五大学不仅国学大师云

国际化视野尤为显著

是抗战大后方重要的学术中心和对外交流窗口

万德堂,抗战时期金陵女大行政机构设于万德堂内,现为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的教学楼(肖蓉 摄)

“华西坝五大学”在苦难中成长

创造了光辉的教育业绩

五大学汇集华西坝

推动了四川文化事业在战时的繁荣

成都也成为抗战时期全国的文化中心之一

武汉大学在乐山

战火方舟与一座精神的丰碑

乐山文庙内纪念武汉大学西迁的浮雕(李春林 摄)

20世纪30年代末

山河破碎,文枢倾危

为免遭浩劫

1938 年2 月

武汉大学,这座“华中知识中心”

决定迁校乐山

面对武汉大学的“选择”

乐山各界报以最大热情

乐山的“武大要哪里就给哪里”的态度

道尽小城的古道热肠

“烽火西迁路——武汉大学西迁纪念展”,讲述了武汉大学西迁的历史(李春林 摄)


1938年3月,千余名师生分批启程,经宜昌、重庆,溯流西航四千里至乐山。


在地方官绅、民众倾力支持与迁校委员会星夜努力之下,4月29日,“国立武汉大学嘉定分部”开学上课。


9月,四年级学生毕业离校后,王星拱校长率最后一批教职员抵达乐山。

龙神祠,曾为武汉大学宿舍和自修楼(李春林 摄)

故宫博物院、中央技艺专科学校

中央木材试验室等八家文教、科研机构陆续迁来

一艘承载民族复兴希望的“战火方舟”

在三江的波涛中启航

八载弦歌

改变了乐山,也重塑了武汉大学

乐山的武汉大学,没有围墙

古城祠庙、教会建筑、公私房屋

被赋予了新的学术使命

乐山文庙加挂有武汉大学旧址木牌,提示着这段峥嵘岁月(李春林 摄)

乐山岁月,是武汉大学校史上最为艰辛的时期

吃的“八宝饭”糙米

住的“大统舱”阴暗、潮湿又拥挤

贫病交加、积劳成疾而逝去的师生

竟达百人以上

在极限之境

乐山大学城迸发出惊人的精神力量

武汉大学以其一流教育与科研力量

与内迁文教机构通力协作

开展科研、医疗合作与服务

为地方学校、实业输送人才,提供学术支援

开办民众夜校、妇女识字班,普及教育

传播马克思主义、探寻救国新途

组织体育与艺术活动,推行新的生活风尚

抗战宣传、募款赈灾

乐山文庙,抗战时期为武汉大学总办公处和文学院、法学院教学区(李春林 摄)

1946 年,武汉大学东归珞珈

大学城的传奇

并未因离别而终结

武大附中留在了乐山,演变为嘉定中学

工学院旧址上诞生了乐山师范学院

那份战火中确立的“明诚弘毅”校训

那份铸炼成的韧性不屈的风骨

已深深融入这座山水之城的血脉之中

故宫博物院在乐山

功侔鲁壁,守国宝于烽火间

在宋祠遗址兴建的乐山故宫文物南迁陈列馆即将开放(李春林 摄)

抗战时期,故宫文物西迁

乐山安谷,这个不为人知的乡村

竟担负起秘密庇护九千多箱国宝的重任

长达8年,无一失落

从“功侔鲁壁”的赞誉,到精神朝圣的回响

这片看似平凡的乡野

鸣响了“无言的守护”中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

位于安谷镇泊滩村的故宫文物南迁史料陈列馆(李春林 摄)


“九一八”事变后,故宫博物院的国宝安危,牵动着整个国家的神经。在“国亡尚有复国之日,文化一亡则永无补救”的最大共识下,1933年2月6日,故宫文物开启了漫长的南迁之路,陆续迁存上海、南京。一场规模浩大、跨越大半个中国的文化征程,拉开序幕。


“七七”事变后,南京也将遭遇兵临城下之危局。故宫文物被迫再次分三路避寇西迁。南路80箱3271件国宝精品,由庄严先生押运,颠沛于湘桂黔川,秘藏于长沙、贵阳、安顺与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


北路七千余箱由那志良先生负责护送,经郑州、宝鸡辗转至汉中,遭遇日寇空袭,又于严冬翻越秦岭,转移到成都,最终迁运至峨眉山下。


中路文物数量最多,达9331箱。故宫南京分院主任欧阳道达负责押运,沿长江水道逆流而上,经汉口、宜昌,迁存于陪都重庆。旋因山城遭日寇频繁轰炸,文物紧急中转宜宾,向乐山星夜抢运。

竹筏载运文物卡车过江(翻拍于故宫文物南迁史料陈列馆,李春林 摄)

文物保存库共设七库

分布于古佛寺、朱潘刘三氏祠

宋祠、赵祠、易祠、陈祠、梁祠

库房职员在库房附近,觅民居住宿

并有专业军事人员护卫

位于安谷镇泊滩村的故宫文物南迁史料陈列馆(李春林 摄)

抗战期间

故宫博物院的文化传播并未因战火而中断

其利用辗转存藏的文物

先后举办多次海内外展览

向全世界展示了

中华文化的辉煌壮丽与坚韧不屈

大写的中国李庄

滚滚长江东流去,众多的历史留存在李庄这个江边的小镇(李春林 摄)

在1941年—1946年间,无论你在何处,只需在信封上写下“中国李庄”,信件就可以送达中国宜宾南溪县(当时属地)的李庄镇。在长达五六年的时间里,李庄与重庆、成都、昆明并列为中国四大文化中心。

慧光寺(禹王宫),抗战时期同济大学本部所在地(李春林 摄)

1940年的夏天

全面抗战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

国立同济大学正在寻找出路

李庄的乡绅得知消息后

迅速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

并发出了一封十六字的电文

同大迁川,李庄欢迎

一切需要,地方供应

随之而来的还有

中央研究院的史语所、社会所

体质人类学研究所

营造学社、中央博物院

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

同济大学教室场景重现(李春林 摄)

李庄人腾出香火袅袅的庙宇

把膜拜千百年的神像和菩萨“请”出去

把学校搬进来

禹王宫成为同济大学校本部

南华宫成了理学院

祖师殿成了医学院

东岳庙成为工学院驻地

营造学社

在离镇上两里地的月亮田安定下来……

镇上的众多居民大院

成为不少老师和学生的宿舍

李庄的寻常街巷,大师曾住(罗晓鸣 摄)

从来到李庄至抗战胜利的六年间

傅斯年、李济、董作宾、夏鼐

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

梁思永、童第周、李方桂、逯钦立等

在李庄居住生活

以自己的方式报国

而在李庄受过教育的学生

有数百人未毕业时就走向抗日战场

有更多的人

后来成为中国医学、理工科的领军人物

2006 年,李庄同济纪念广场、纪念碑落成(李春林 摄)

半个世纪后

李庄作为一个文化古镇

被发掘出来

游客来到这里

在当年大师们来往的街巷拍照“打卡”

在学生们听课的旧地里参观

在梁思成和林徽因住过的月亮田游览

还会有更多的人来到李庄

在这里看见平和的生活

也看见远去的大师

看见一种精神

看见李庄的荣光!

梁思成在李庄

文化抗战的栋梁与脊梁

梁思成在李庄,是文化抗战的典型代表。


1940年底,林徽因和营造学社的同仁一起,从昆明搬迁到四川的李庄镇,1941年初梁思成前来团聚。蛰居李庄时,林徽因患有严重的肺结核。梁思成每天把妻子生活照顾好以后,就穿上铁制的背心,忍着严重的腰痛,在油灯下一笔一画绘制图件,整理建筑文献。他率先研究宋代《营造法式》,完成大部分图解工作。


1942年开始撰写《中国建筑史》,1943年至1945年完成《中国建筑史》及英文版中国建筑史图录,成就了中国建筑研究里程碑式的经典。


1944年,担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完成《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文物目录》,为抗战时期文物保护作出巨大贡献。

中国营造学社陈列馆内部陈设,处处蕴藏中国古建艺术(李春林 摄)

抗战爆发

作为一名学者的梁思成

对国家命运强烈关注

并参与抗战时期的文物保护和文化弘扬

在李庄,由于疾病和战时经济困难

家庭生活陷于困境

费正清夫妇多次来信劝他们去美国

梁思成和林徽因却回信说

我们的祖国正在灾难中

我们不能离开她

假如我们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

我们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梁思成办公室(李春林 摄)

梁思成到李庄后

首先开展的工作,是整理《营造法式》

以此作为写作《中国建筑史》的基础

李约瑟在李庄拜访了梁思成一家后

对他带领的营造学社的精神,给予高度评价

赞誉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

中国营造学社绘图室(李春林 摄)

梁思成的《营造法式注释》

奠定了中国建筑学的学科基础

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

奠定了新中国建筑的学术体系

在李庄的5年时间里

梁思成向人们展示了他的专业水平和人文品德

不愧为中国建筑界的栋梁和文化抗战的脊梁

位于李庄月亮田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李春林 摄)

一座小城的戏剧缘

——国立剧专在江安

国立剧专旧址外,“我们如此热爱戏剧”标牌(李春林 摄)

江安县,这座长江边上的小城

剧专大道旁的老建筑青瓦、红墙、飞檐

在摇曳多姿的绿树掩映下显得古朴而生动

红色围墙上

“中国戏剧摇篮”几个大字十分醒目

这便是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旧址

剧专旧址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李春林 摄)

1939年初的重庆

大轰炸越来越猛烈

在江安县冯、黄、张三大家族

以及众多乡绅的支持下

国立戏剧学校于1939年4月迁到江安

剧专师生演出场景(翻拍于国立剧专史料江安陈列馆,李春林 摄)

剧专举办戏剧节

举办“抗战戏剧短训班”

除了在县城

师生们还在江安开展“送戏剧下乡”活动

为群众演出有关抗日救国

和宣传破除迷信的话剧

在山村集镇深受欢迎

剧专与周围的文创街区融合为一体(李春林 摄)

曹禺曾经说过:“我们喝过江安的水,吃过江安的粮,永远忘不了江安人民对我们的哺育。”剧专办学14年,校址几经迁徙,而在江安办学达6年之久,是时间最长、生活最丰富,也是最出成果的黄金时代。

三台

东北大学薪火传巴蜀

三台县牛头山,也有一个杜甫草堂,抗战时期东北大学曾在此设立校舍(袁成松 摄)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

东北大学被迫辗转迁徙

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

东北大学都是“居无定所”

先是北平(即北京)、后是西安

又被下令迁到开封

再后来被指令迁往青海

最后被三台所接纳

从1938 年3 月开始

东北大学师生,从西安南下

500 多名师生或徒步或搭车

经宝鸡、汉中、剑门、绵阳,历经数月

辗转来到三台

4 月23 日,3000三台 人

夹道欢迎风尘仆仆而来的师生

位于三台中学内的东北大学纪念碑(杨芳 摄)

在三台

东北大学进入了安稳时光

先后借用三台县的旧试院和草堂寺

川军二十九军司令部驻地

潼属联立高中的部分校舍等

增筑教室及学生宿舍……

一番东拼西凑,苦心经营

扩充了理学院、商学院

增设了外文、数学、物理

化学、工商管理、法律等系

学生人数达到700 多人

成为一所完整的大学

学生在图书馆学习场景(三台县档案馆提供)


1945年,抗战胜利消息传来,川籍教授、理学院院长、四川省参议员李季伟提出来,建议“乘东北大学迁移后,就其原有设备,因地制宜,改设川北农工学院,以期造就经济建设所需之高级技术人才,以图川北农工生产事业现代化”。


1946年,川北农工学院面向全国19个省份开始招生,下设农艺、农经、化工、土木、工商管理、数理、农田水利等专业。办学定位与东北大学不同,是应用型本科高校。


1949年,学校增设中文系、哲史系,更名为川北大学,第二年迁到南充。


1952年,全国性的院系调整中,以川北大学为主体,组建了四川师范学院。


1956年,四川师范学院本科部分迁到成都,专科部分留在了南充,后来分别发展为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

三台潼川古镇,可以想见当年东北大学学子曾经在此晨夕诵读(孙秀勇 摄)

审核/李春林、陈学军

终审/陈佳楣

来源:四川画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