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北京市朝阳区,静静矗立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四九一台。这座始建于1918年的大型中短波广播发射台,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见证者,不仅承载着自身独特的前世今生,更以其独特的方式,成为连接抗战硝烟中的北平与当代繁华北京的时空桥梁。昔日,这座电台的电波承载着抗战的烽火
在北京市朝阳区,静静矗立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四九一台。这座始建于1918年的大型中短波广播发射台,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见证者,不仅承载着自身独特的前世今生,更以其独特的方式,成为连接抗战硝烟中的北平与当代繁华北京的时空桥梁。昔日,这座电台的电波承载着抗战的烽火与新中国的诞生宣言。这座电台如何沉默却有力地见证着北京的蜕变与辉煌?
电台曾沦为日军侵华宣传工具
这座黄色的欧式建筑就是四九一电台旧址,它穿越百年而来。历史可追溯到民国时期,由段祺瑞执政府向日本三井洋行借款建造,最初是海军长波通信台,主要用于海军通信。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日军将这座军用无线电台改为中短波发射台,成为其进行侵华宣传的工具。
日军通过电台传播虚假信息和奴化思想,试图磨灭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两部发射机每天分两次共15.5小时用华语进行广播,并收转东京日语节目,这些永不消散的电波成了日军侵略中国的铁证。
抗战胜利:开启新中国人民广播新征程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接收了电台,但当时由于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电台的运营陷入了低迷的困境。直到1948年12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收缴了这座电台,它才迎来了命运的转折,开启了为人民广播的新征程。
1949年一季度,该电台开始播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节目,“四九一”的名称也由此而来:“49”代表1949年,“1”代表第一季度,它成为新中国广播事业序列中第一家广播发射台。
红色电波传递胜利曙光
在解放战争时期,四九一电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共谈判期间,它成为传递真实信息、揭露国民党阴谋的重要阵地,使广大民众得以洞悉谈判的真实进展并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诚意。
随着渡江战役的打响,电台又成为传播胜利消息的号角,将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取得的辉煌胜利及时传递给全国人民,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振奋了人心。
让全世界听到新中国成立的声音
1949年10月1日,四九一电台承担了开国大典的实况直播任务,向全世界播送开国大典的盛况。
通过它的“红色电波”,毛主席的那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传遍了大江南北,传向了世界各地,让全世界听到了新中国诞生的最强音,将亿万人民的心紧紧联结在一起,这是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实现大规模的全国性实况广播,也是四九一电台最为辉煌的时刻。
永不消散的电波 从历史走向未来
曾经抗日硝烟中的北平,这座电台是被侵略者掌控的宣传工具,附近的老百姓流离失所,充满了压抑与苦难。而如今,在当代繁华的北京,四九一电台不仅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人们缅怀先烈、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发挥着作用。
如今的四九一台作为我国功率最大、覆盖最广、功能最全的大型中短波广播发射台之一,依旧在为我国广播电视信号发射贡献力量,特别是在应急场景下,四九一台能够迅速响应,成为应急广播体系中的关键一环。眼下,四九一电台旧址已升级改造为红色广电教育基地,周边还打造了文创园区,集红色遗址保护、艺术展览和时尚消费于一体。
当你漫步在创意街区,你会看到年轻人在老机房改造的咖啡馆里,讨论设计方案,孩子们也会在当年抗战时期的广场上奔跑嬉闹,这种时空交织的景象,正是四九一台最为动人的当代叙事,它不再是静止的历史遗迹,而是一个持续生长的生命体,继续在北京的城市文化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来源:子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