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仅剩一天,激动人心的九三阅兵就要开始了,然而,竟然还有人比日本更卖命抵制这一活动——民进党当局。
仅剩一天,激动人心的九三阅兵就要开始了,然而,竟然还有人比日本更卖命抵制这一活动——民进党当局。
奇怪吧?侵略者本人都没有这么激烈反应,可在岛内,凡是沾到“抗战”“台湾光复”,立刻被贴上“敏感”“叛台”的标签。
这场阅兵本该是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高光时刻,却在台湾政坛,硬生生变成了一块“不能碰的逆鳞”。
历史的节点,戳痛“台独”的神经
1945年10月25日,台湾结束日本殖民统治,正式回归中国。这一天,被称作“台湾光复”。
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意味着“打败侵略者”“重回祖国怀抱”。可对民进党,却是一块无法消化的石头。
因为“台湾光复”四个字,直接戳穿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政治逻辑。
他们习惯说“二战终战”,而不是“日本投降”;他们习惯讲“政权更迭”,而不是“殖民结束”。
语言上的小心翼翼,就是怕承认一个事实:台湾的归属是中华民族共同抗战的结果。
所以,当93阅兵在天安门举行,战机呼啸而过、老兵车队缓缓驶入时,这份历史记忆会让岛内许多人重新想起:“对啊,台湾是靠抗战胜利才回来的。”
而这句话,就是民进党最怕被说出口的。
阅兵前后,岛内的政治场景几乎像一面照妖镜。外事部门急着放话:“任何赴陆参加的人,都违背主流民意。”
立委跳出来喊:“这种行为就是叛台。”甚至还有官员扬言要“法律追责”。
你会发现,他们的反应比日本还激烈。
真正的恐惧,不在于阅兵本身,而在于台湾年轻人可能因此重新理解历史。一旦这种共识扩散开,民进党赖以维系的“抗中保台”话术就会瞬间塌方。
然而,反常的另一面,是勇敢的“逆流”。
洪秀柱、新党吴成典、劳动党吴荣元,还有学者苑举正、企业界蔡旺庭……他们顶着骂名,还是飞到了北京。
他们不是没有压力。有人被贴标签,有人被断合作。可他们说:“越是有人讲不能来,我们越要来。”
民进党为什么如此慌?很简单,他们嗅到了民意正在松动。“绿营信息茧房”正在被一点点戳破,年轻人不再只听单一叙事。
从网络直播到B站弹幕,越来越多人开始主动查历史,讨论“台湾光复”。
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国民党表现得同样尴尬。
洪秀柱明明是他们的前主席,却遭到党中央“撇清”:“她的立场不代表国民党。”
于是我们看到,民进党拼命打压,国民党选择沉默。
最后真正扛起“我是中国人”的,却是一些孤勇者。
为什么民进党比日本更怕?
到这里问题就清晰了:日本不需要否认“台湾光复”,因为那是既定的历史。但民进党需要——因为他们的政治身份,建立在“切割历史”的叙事上。
承认台湾光复,就等于承认“台湾本是中国的一部分”。所以,他们只能用“过度敏感”来掩盖逻辑的漏洞。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他们的“殖民心态复燃”。在潜意识里,他们更认同“日本带来的现代化”,而不是“中华民族共同抗战”。
这就是为什么一场阅兵,能让他们比日本更慌乱。
如果只把民进党当成“台独顽固派”,未免太简单。
更深层的问题是——台湾社会里那种长期被殖民叙事塑造的心态,至今没有完全褪去。
民进党只是抓住了这种心理,把它放大成政治筹码。
所以,93阅兵之所以刺痛他们,不光是政治立场的问题,而是触碰到岛内某些人内心深处的自卑与漂泊。
那种感觉是:既不敢完全否认自己是中国人,又不敢承认。被卡在缝隙里,只能用更激烈的“反应”来证明自己。
回过头看,93阅兵其实是一场意外的“民意测验”。它让岛内不同人群的真实态度,暴露在阳光下。
民进党的恐慌,国民党的退缩,爱国人士的坚定,年轻人日益多元的声音——都在这一刻被放大。
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为什么一场阅兵能掀起如此大浪?因为它不只是“纪念抗战”,更是一次身份认同的照见。
民进党越是抵制,越说明他们心虚;国民党越是沉默,越说明他们失去了方向;而那些逆行者的身影,则证明:无论外界如何喧嚣,民族记忆从未消失。
当越来越多人敢于说:“我是中国人”,那么,民进党的抵制再激烈,也终将被淹没。
来源:英财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