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认知的12个真相:曾被斥为 “胡扯” ,如今每一个都打脸质疑者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2 20:05 2

摘要:几个世纪以来,普通人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疾病是由恶魔引起的,脑袋上钻个洞能治好大多数病。尽管看起来我们的祖先更容易轻信,但他们对很多我们现在认为是事实的现象并不买账。

信念是变化无常的。这并非是对李小龙名言的曲解,而是说人们的信念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信念的历史也证实了这一点。

几个世纪以来,普通人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疾病是由恶魔引起的,脑袋上钻个洞能治好大多数病。尽管看起来我们的祖先更容易轻信,但他们对很多我们现在认为是事实的现象并不买账。

注意:许多引语是从其原文语言翻译过来的。

秘鲁裔美国地球科学家安德烈斯・鲁佐曾听祖父讲过一条亚马逊河流域的河,河水滚烫,热得让西班牙人在征服印加帝国时都大吃一惊。他联系过的所有矿业公司、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以及地质学家都未曾听说过此事,因此他一直将其当作传说。直到得知他的姑姑和姑父曾去过那条滚烫的河流,他才开始相信。尽管同行们抗议说 “没有附近火山的话不可能有沸腾的河流”,鲁佐还是在 2011 年踏上了探索之旅。

在他的姑姑和一位巫师学徒的带领下,鲁佐来到了一条支流前 —— 这条支流宽 80 英尺,长 4 英里,水温超过 200 华氏度(约 93 摄氏度),是一条名副其实、从未被报道过的沸腾之河。当地巫师称其为 “尚纳伊 - 坦皮什卡”(Shanay-timpishka),并认为它是由一条名为 “尤卡玛玛”(Yucamama,意为 “水母亲”)的巨蛇灵所造。

实际上,“尚纳伊 - 坦皮什卡” 热河是由地热梯度加热的,鲁佐对此是这样描述的:
“想象一下,这条沸腾的河流就像地球的一条动脉,热流沿着断层向上涌动,加热原本只是常温的小溪 —— 这条小溪位于丛林的中心地带。随着它流经这些巨大的断层带,热流不断加强,最终形成了近四英里长的热流,其中大部分的温度足以致命。”

它已夺走了许多生命,大多是小动物,但据鲁佐说,2014 年左右还有一名人类丧生。

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这条河确实曾让 “征服者” 们大吃一惊,只不过时间是在 20 世纪而非 16 世纪,且 “征服者” 不是西班牙人,而是石油勘探者。勘探者们发现了这条河,因认为其 “火山源头” 的属性会吓跑投资者,于是刻意淡化这条河的存在,这种做法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

想象一下,要让 17 世纪的人们相信 “我们所处的宏伟多样的生态系统,竟能容纳于一滴水中”,这简直就像《霍顿听到呼呼声》(Horton Hears a Who!)的情节一样不可思议。17 世纪末的微生物学,用安东尼・范・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的经历来说,堪称 “安东尼看到了什么!”

大约在 1673 年,荷兰镜片制作师安东尼・范・列文虎克做出了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决定:专注于观察自然标本 —— 从水、食物到牙齿,甚至自己的精液,他都用自制透镜进行放大观察。他发现了许多 “微小的生物”,其中一些小到 “十万个这样的生物加起来,体积还不及一粒粗砂”。

一位非科学家宣称 “存在肉眼看不见的生物”,这一说法并未立即得到科学界的认可。物理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写道:“我曾徒劳地试图看到他所看到的一些东西,我非常怀疑他所看到的是否不是幻觉。” 在整个 17 世纪 70 年代,范・列文虎克都被指责在讲述 “关于小动物的童话故事”。

他拒绝透露自己的研究方法(包括所制作的透镜类型),这无疑加剧了质疑。不过,科学家们最终还是成功复制了他的发现,证实了我们现在所称的 “微生物” 的存在,并由此开启了微生物学这一学科 —— 范・列文虎克无疑是这一学科当之无愧的奠基人。

在大航海时代,坏血病被认为夺去了无数水手的生命。水手在海上待上数月后,会逐渐出现牙龈出血、肌肉无力等症状,最终衰竭死亡。当时没人知道病因,人们尝试了各种疗法:锻炼、呼吸新鲜空气、食用新鲜肉类、放血,甚至吃从地上挖来的 “草皮”。柑橘类水果也曾被零星使用,但直到 1747 年,皇家海军外科医生詹姆斯・林德(James Lind)在船员中开展对照实验,发现 “吃柠檬和橙子的小组” 比 “喝海水、硫酸或醋的小组” 健康得多,柑橘类水果的疗效才得到科学证实。

不幸的是,林德的发现被淹没在众多错误且矛盾的理论中 —— 其中不少理论还是他本人提出的(他在 450 页的研究报告中,仅用 4 页论述柑橘类水果的作用)。将近半个世纪后(1795 年),英国当局才真正重视柑橘类水果,开始向水手们定期发放柠檬汁。

尽管其他国家的舰队大多摒弃了 “柑橘防治坏血病” 的说法,但英国皇家海军靠着柠檬和酸橙的汁液,大幅降低了坏血病发病率。那些坚持食用柑橘的英国人,被美国水手戏称为 “酸橙仔”(Limey)—— 这一略带侮辱性的称呼,即便在 20 世纪 “柑橘防治坏血病” 被全球认可后,仍沿用了一段时间。

直到 1928 年,匈牙利生物化学家阿尔伯特・森特 - 哲尔吉(Albert Szent-Györgyi)才分离出坏血病的确切 “解药”—— 维生素 C。

即便到了今天,在被发现两个多世纪后,鸭嘴兽看起来仍怪异得令人难以置信。因此,当欧洲人在 18 世纪末第一次收到从澳大利亚寄来的鸭嘴兽标本时,他们的怀疑态度也情有可原。比如下面这份早期科学报告描述:
“在迄今所知的所有哺乳动物中,它在外形构造上似乎最为奇特:头部前端长着一只鸭嘴,完美地‘嫁接’在四足动物的头上。这种相似程度如此之高,以至于乍一看,人们自然会以为是人工造假的骗局 —— 鸭嘴的表皮、比例、锯齿状边缘、张开方式及其他细节,都与绿头鸭或其他宽喙鸭种的鸭嘴一模一样;只有经过最细致、最严格的检查,才能说服自己‘这确实是四足动物的嘴或吻’。”

这种怀疑源自英国博物学家乔治・肖(George Shaw)—— 他在 1799 年首次对鸭嘴兽进行科学描述(基于 1798 年约翰・亨特船长寄往英国的一张鸭嘴兽皮毛),并在描述中猜测 “这种动物可能是标本师拼接的骗局”。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科学家的认同,尤其是解剖学家罗伯特・诺克斯(Robert Knox),他理由是 “这些标本是通过航行过印度洋的船只运抵英国的”。

这一理由当时颇具说服力 —— 因为 18 世纪的亚洲被欧洲人视为 “标本造假工厂”,传言 “狡猾的中国人曾多次用拼接标本欺骗欧洲冒险家”。诺克斯还提到了 “人造美人鱼”,其中最著名的是 19 世纪初被当作真品兜售的 “斐济美人鱼”(Fiji Mermaid)—— 实际上是用猴子的上半身和鱼的下半身拼接而成,许多类似的防腐 “美人鱼” 都来自日本。

但人们在鸭嘴兽标本上始终找不到任何缝合痕迹 —— 因为它本就不是拼接的。这种 “长鸭嘴、尾巴似海狸、产卵且雄性后肢有毒刺” 的哺乳动物,最终被证实是真实存在的独特物种。即便到现在,它的 “怪异” 仍让我们惊叹。

谁会相信 “僵尸火” 是真实存在的?这个名字听起来像超自然小说的标题,实则是一种特殊的野火:它看似在冬季熄灭,春季却能 “死灰复燃”。实际上,它并未真正熄灭,而是在地下泥炭层中阴燃;天气转暖时会冒出地面,遇到降雪或低温又会隐入地下,这种循环甚至能持续数年。它的 “燃料” 是富含碳的泥炭 —— 而泥炭在加拿大北部的针叶林下十分丰富。

尽管 “僵尸火”(也称余烬火、冬眠火)已被零星记录多年,但在加拿大,它长期被视为民间传说。那里的积雪能持续数月,人们很难相信 “火焰能在雪下存活”。

魁北克的林业科学家史蒂文・卡明(Steven Cumming)曾说:“在加拿大,据我所知,‘僵尸火’更多是作为民间传说被提及。” 他自己也听过一些无法证实的 “僵尸火” 故事。这种情况直到 2021 年才改变 ——《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僵尸火的研究报告,卡明补充道:“这篇论文让我们对这类事件的发生频率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僵尸火的发生频率可能会进一步上升。

和清单上的许多现象一样,吸血蝠听起来像超自然小说的情节。美洲原住民早就深知这种 “会飞的吸血哺乳动物” 带来的困扰,但对欧洲人来说,“吸血蝠” 只存在于神话和想象中 —— 在探险家宣称 “美洲有真正的吸血鬼(指吸血蝠),会靠近熟睡的旅行者、咬住他们并吸食血液” 之前,“吸血鬼” 的形象已在欧洲流传了数百年。

“整个‘吸血蝠存在’的说法,近来在英国受到了质疑。” 查尔斯・达尔文在 19 世纪中叶写道。而正是他在 1831-1836 年的 “小猎犬号”(HMS Beagle)航行期间,亲眼观察到了吸血蝠的进食过程:
“一天傍晚,我们在智利的科金博附近露营。我的仆人发现一匹马焦躁不安,便过去查看,突然伸手按住马的肩胛骨,捉住了一只吸血蝠。第二天早上,马被咬的地方仍能辨认 —— 有点肿,还有血迹。三天后我们骑这匹马时,它已无任何不良影响。”

达尔文的一项鲜为人知的贡献,便是帮助证实了吸血蝠的行为:它们并非像传说中那样 “大口吸血”,而是用锋利的牙齿在猎物皮肤上划一个小口,再用舌头舔食渗出的血液。它们确实会捕食熟睡的动物(包括人类),尽管咬伤本身不严重,但吸血蝠可能携带狂犬病病毒,有时会致命。

科学突破往往伴随质疑 —— 这本是科学的正常运作方式。但有些发现太过颠覆,不仅会招致质疑,还会引发科学界的愤怒、鄙夷、嘲笑甚至排斥。美国神经学家斯坦利・普鲁西纳(Stanley B. Prusiner)发现 “朊病毒” 时,就遭遇了这样的待遇。

20 世纪中叶,致命的库鲁病(Kuru,流行于巴布亚新几内亚部落)和克雅氏病(CJD,一种罕见致命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因一直成谜,病毒学家们普遍推测 “是某种未被发现的病毒所致”。但普鲁西纳却提出了一个看似 “违背常识” 的假说:致病因子是一种蛋白质 —— 与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不同,它不含任何遗传物质(DNA 或 RNA)。换句话说,他提出的 “朊病毒”(Prion,由 “蛋白质” Protein 和 “感染” Infection 组合而成,虽命名不够精确,但已成为标准术语)是一种全新的致病因子,行为方式与任何已知病原体都不同,这在当时看来,无异于 “发现会飞的大象”。

普鲁西纳在 1982 年发表关于朊病毒的论文后,科学界的质疑接踵而至,甚至有人给他起了 “小飞象”(Dumbo)的绰号。他的论文发表被推迟,学术报告会常变成激烈争吵,许多研究人员还在 “拼命寻找他所谓‘遗漏的病毒’”;“朊病毒” 这个词被公开嘲笑,有位科学家甚至拒绝与他合作,除非他放弃使用 “朊病毒” 这一术语。

普鲁西纳在多年后回忆道:“科学领域里,真正的新想法大多数时候都是错的,所以科学家们持怀疑态度是完全合理的。” 但他无法容忍人身攻击 ——1986 年《发现》(Discover)杂志的一篇文章指责他 “把名利看得比科学更重要”,这让他忍无可忍,此后多年不再接受记者采访。

巧合的是,就在《发现》杂志发表那篇文章的 1986 年,英国首次在牛群中发现了疯牛病(BSE);后续研究证实,普鲁西纳提出的朊病毒正是疯牛病的致病元凶。十年后(1996 年),人类感染疯牛病(称为 “新型克雅氏病” vCJD)的病例被证实。次年(1997 年),普鲁西纳因 “发现朊病毒及其在某些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即便获得了诺贝尔奖,也未能让所有批评者闭嘴 —— 至今仍有少数人质疑 “感染性蛋白质” 的存在。

长久以来,水手返航后常会讲述 “惊涛骇浪” 的故事:有些巨浪会突然出现,高度远超常规海浪。法国探险家兼海军军官儒勒・杜蒙・迪尔维尔(Jules Dumont d'Urville)便是其中之一,他声称在 19 世纪 20 年代遭遇过高达 100 英尺(约 30 米)的巨浪。但当时的科学家仅能解释 “不超过 20 多英尺(约 6 米)的海浪”,因此这些 “巨浪故事” 被认为是水手的 “想象或夸大”。法国物理学家、后来的法国科学院执行委员会主席弗朗索瓦・阿拉戈(François Arago)甚至嘲讽迪尔维尔:“他似乎闭着眼睛、堵着耳朵航行了三年。”

又过了一个世纪(1933 年),挪威海洋学家劳伦斯・德雷珀(Laurence Draper)发表了第一篇关于 “怪浪”(Rogue Wave)的科学文章,首次从理论上证实 “杜蒙等水手描述的‘巨浪从天而降’并非虚构”。1995 年 1 月 1 日,挪威 “德拉普纳” 石油平台(Draupner Oil Platform)的仪器首次精确测量到怪浪 —— 高度达 84 英尺(约 25.6 米),是附近常规海浪高度的两倍多。从那以后,越来越多 “能撞毁船只、夺走生命” 的怪浪被记录下来。尽管尚未完全明确单一成因,但 “线性色散聚焦”(不同路径的海浪能量汇聚,形成超级巨浪)是目前最主流的理论。

1852 年,美国猎人奥古斯都・T・多德(Augustus T. Dowd,原文 “道德” 为音译错误)在加利福尼亚州北部追踪一只受伤的熊时,偶然发现了一棵异常巨大的树 —— 大到他起初以为自己产生了幻觉。确认所见非虚后,他暂时忘掉猎物,返回营地告诉工友们。据当时的记录者詹姆斯・M・哈钦斯(James M. Hutchings)描述,工友们 “纷纷嘲笑他,认为他在吹牛”。多德只好暂时搁置此事,直到几天后再次外出打猎时,才想出一个办法:他冲回营地大声叫嚷:“伙计们!我这辈子见到过的最大的灰熊,被我打死了!能抽身的人都赶紧过来,肯定需要大家帮忙抬!”

工人们跟着他来到现场,既没看到熊,也没看到 “一棵树”—— 而是一片巨大的树林,其中最大的一棵后来被称为 “发现树”(Discovery Tree):高约 300 英尺(约 91 米),树干直径约 25 英尺(约 7.6 米)。这些树后来被正式命名为 “巨杉”(Giant Sequoia,也称巨红杉),并被证实是地球上体积最大的树木。

多德并非 “第一个见到巨杉的人”(美洲原住民早已熟知巨杉),甚至不是 “第一个见到巨杉的欧洲血统者”,但他的 “发现” 是第一个被广泛传播、让全世界相信 “巨杉存在” 的记录。正如当时的报道所述:“喜欢夸大其词的报纸向全州乃至世界各地宣扬这一奇观;那些爱猎奇的人起初将信将疑,继而深信不疑,随后从加利福尼亚各地蜂拥而至,想亲眼目睹传闻中的‘巨型树木’。”

遗憾的是,1853 年,那棵 “发现树” 被砍伐 —— 树干被锯成段,运到世界各地展览,只留下一个巨大的树桩,成为人类破坏自然的 “纪念碑”。

越南民间传说记载:15 世纪时,一只 “金龟”(Kim Quy,龟神)将一把能帮助越南打败中国军队的 “神奇宝剑” 沉入河内的一座湖中,随后消失 —— 这座湖因此被命名为 “还剑湖”(Hoàn Kiếm Lake,意为 “还剑之湖”),湖中还建有一座 “龟塔”(Tháp Rùa)纪念此事。许多当地人认为这个故事只是神话,“金龟” 就像尼斯湖水怪一样虚无缥缈。但还剑湖中确实曾生活着巨大的乌龟,可能就是传说 “金龟” 的原型 —— 可惜 1967 年,一只这样的龟被渔民用撬棍打死。

公平地说,那位渔民当时的动机并非 “蓄意杀龟”:1967 年,他的渔网意外缠住了这只龟,为保住渔网,他才用撬棍击打龟壳。而且,这只龟并非 “神龟”,也不是还剑湖唯一的龟 —— 还剑湖的龟实际是 “长江巨型软壳龟”(Yangtze Giant Softshell Turtle)的一个种群,该物种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龟。1967 年 “杀龟事件” 后,仍有零星的龟类目击报告,但都不完整,当地人对 “还剑湖有巨龟” 的怀疑态度始终存在。事实上,直到 1998 年,越南爬虫学家何庭德(Ha Đinh Đức,原文 “Ha Đinh Đức” 音译为 “德克” 错误)还声称 “从未有人活捉过这种龟”;但他并未怀疑 “巨龟存在”,反而推测 “由于这种龟体型巨大(体长可达 6 英尺,约 1.8 米,体重超 400 磅,约 181 公斤)且寿命极长,传说中的‘金龟’可能已存活 550 年”。

2016 年 1 月 19 日,还剑湖中最后一只已知的长江巨型软壳龟(被当地人称为 “龟爷爷”)去世,该物种存续的希望大幅破灭。据报道,越南当局起初试图隐瞒这一令人痛心的消息。

这只 “龟爷爷”(该物种的最后幸存者)后来被进行防腐处理,与 1967 年被打死的那只龟的标本一起,在河内的 “龟庙”(Đền Rùa)中展出。

在 “英国成为‘怀疑论者聚集地’” 之前,它曾是一片 “连存在都遭人怀疑” 的土地。

这片后来诞生了达尔文、牛顿、洛克和霍金的土地,在古代自视甚高的欧洲人眼中,不过是荒诞的幻想。他们听不可靠的探险家描述 “那是一片位于世界边缘的巨大神秘陆地”,觉得 “更像虚构故事,而非真实存在”。

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Plutarch)在记述公元前 1 世纪尤利乌斯・恺撒(恺撒,凯撒)入侵不列颠时,曾提到 “众多作者质疑不列颠岛的存在,以及恺撒远征的真实性”:
“他征讨不列颠的远征因大胆而备受赞誉 —— 因为他是第一个率领舰队驶向西方海洋、穿越大西洋、带着军队去作战的罗马人。这座岛屿面积惊人,给众多作家提供了争论的话题:一些人断言‘它的名字和故事都是虚构的,从未真实存在过’;而恺撒试图占领它,无异于‘将罗马的统治延伸到有人居住的世界之外’。”

当然,不列颠是真实存在的,当时已有数百万原住民居住 —— 这些人后来大多被罗马人征服,不列颠也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

托马斯・杰斐逊和许多 18 世纪美国人,曾对 “陨石来自太空” 持怀疑态度

“石头从天而降!” 这种话在 18 世纪末的美国,通常只会出自怪人和江湖骗子之口。但有时确实会有东西从天而降,其中很多后来被科学证实是 “陨石”。不过在 “宇宙认知尚浅” 的年代,那些声称 “石头来自太空” 的人,往往会遭到嘲笑。

1794 年,德国物理学家恩斯特・克拉尼(Ernst Chladni,原文 “查理尼”“克拉尼” 为音译不一致,统一为 “克拉尼”)首次提出 “陨石来自太空” 的理论。但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 “陨石是火山喷发的产物”,且人们普遍相信 “月球、恒星和行星之间的空间是空无一物的”——“宇宙是完美的创造,不可能有‘碎片’坠落” 的观念深入人心,“陨石来自太空” 的说法要么被视为 “亵渎神明”,要么被认为 “愚蠢至极”,克拉尼也因此受到双重批评。

然而,随着 “目睹流星雨的人越来越多”“分析坠落石块的科学家越来越多”,克拉尼的理论在欧洲逐渐被认可。美国则一直持怀疑态度,直到 1807 年 12 月 14 日 —— 康涅狄格州韦斯顿镇(Weston, Connecticut)发生陨石坠落事件,有数百人目击,仍有不少美国人不信。当时的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便是怀疑者之一:有人给他提供了一块韦斯顿陨石让他查看,他拒绝了,并给出如下解释:

“我们当然不能因为‘无法解释’就否认任何事物 —— 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现象出现,我们无法解释。但是,当事实与‘我们目前所知的自然法则’毫无相似之处时,证明其真实性所需的证据,难度也应与之相称。…… 你所拥有的那块石头‘如何到达发现地点’,或许很难解释;但‘解释它如何从云层中掉下来’,难道就更容易吗?不过,‘它是否真的来自太空’才是需要确定的核心事实,我希望那些有条件、有能力的人能进一步研究。谨致以敬意。

来源:世界史大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