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生姜想高产,中后期这几个步骤要做好!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2 20:30 2

摘要:到了9月大姜进入生长的后期,同时也是大姜的生长旺盛期,姜块开始膨大,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阶段的田间管理,需围绕科学管理肥水、植株整理、病虫害防治和环境调控等确保高产优质的关键技术。精准追肥、合理灌溉、打顶摘心、培土壅根及综合防治病虫害,能显著提升生姜

到了9月大姜进入生长的后期,同时也是大姜的生长旺盛期,姜块开始膨大,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阶段的田间管理,需围绕科学管理肥水、植株整理、病虫害防治和环境调控等确保高产优质的关键技术。精准追肥、合理灌溉、打顶摘心、培土壅根及综合防治病虫害,能显著提升生姜产量与品质。

膨大期是生姜产量形成的关键,科学追肥是姜块优质高产的核心保障。农事操作中要做到分期追施,重施钾肥,补施磷肥,合理搭配氮肥,避免偏施氮肥导致徒长。9月初可结合第二次小培土,亩施高钾型复合肥(N-P-K比例如15-10-20)25-30公斤+尿素10-15公斤,或硫酸钾配合适量三元复合肥,促进根茎分化,同时补充氮素防止叶片早衰,同时根据植株长势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0.1%硼砂溶液2-3次,间隔7-10天,提高块茎饱满度与淀粉积累。追肥注意以速效性肥料为主,结合有机肥,实行“少量多次”的追肥方式,避免一次性施肥过多造成烧根或养分流失。

生姜根系较浅对水分比较敏感(耐旱性较差,尤其怕涝),姜田既要保持土壤湿润,又要避免积水,九月份需根据土壤墒情和天气状况灵活调控水分。保证土壤含水量控制在70%-80%为宜,即表层土壤手握能成团、落地轻散。采用滴灌或喷灌,避免大水漫灌;高温干旱时,选择早晚时段灌溉,降低土壤温度,避免根系受刺激;遇连续阴雨天气,及时清理田间排水沟,确保雨后无积水,防止根系缺氧腐烂。

生姜生长后期控旺与通风是防止徒长、促进根茎膨大、减少病害的关键。在植株生长过旺时(株高80cm左右),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配合喷施矮壮素或多效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及时进行打顶摘心,去除顶端优势,控制茎叶徒长,促使养分向根茎转移。及时疏除细弱侧枝,每株保留2-3个健壮侧枝即可,定期将植株基部的老叶、黄叶、病叶摘除,减少病害滋生风险,提高田间通风透光率,增强叶片光合作用效率。

生姜根茎生长需要黑暗的环境条件,不培土就长不出好姜来,姜球时时刻刻都得埋在土里,否则它就会青头,就不会再分姜,要根据生姜的生长管理需要进行大小培土。小追肥就要进行深5厘米左右的小培土。大追肥就得多培土,把垄上的土都培在姜苗周围,高度应达到20厘米左右,做到姜沟和姜垄调转了角色,位置互换,垄变沟,沟变垄的效果,才有利于姜块的膨大。

九月份高温高湿的环境为病虫害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生姜常见病害有姜瘟病、炭疽病、叶斑病等,虫害主要有姜螟、蓟马、蛴螬等。病虫害防治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减少药剂使用,保障产品安全。以下是生姜主要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方案:

姜瘟病: 暂无有效化学药剂,应以预防为主。发现病株立即挖除,并对病穴用生石灰或噻唑锌进行消毒。

炭疽病/叶斑病: 发病初期选用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或吡唑醚菌酯等杀菌剂喷雾,7-10天一次,连喷2-3次。

姜螟(钻心虫): 在幼虫孵化高峰期,用氯虫苯甲酰胺或甲维·虫螨腈 喷雾,重点喷心叶。

蓟马: 选用噻虫嗪或溴氰虫酰胺喷雾防治。

蛴螬(地下害虫): 播种前可用辛硫磷颗粒剂沟施处理土壤,发现为害,可用辛硫磷乳油或 毒死蜱乳油灌根,同时可结合水肥管理进行。

病虫害防治时,注意监测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和危害程度,科学复配农药做到病虫害统一防治,提高效率。同时注意化学防治的安全间隔期,轮换用药以延缓抗药性,结合农业措施(轮作、选用抗病种姜)共同进行效果更明显。

通常在霜降前后,待地上部茎叶开始枯黄、根茎充分膨大和成熟时进行。此时姜皮变厚、辣味浓,产量高且耐贮藏。提前3-5天停止浇水,便于土壤疏松,减少块茎损伤。收获宜选晴朗天气,小心整株挖起,抖落泥土,尽量减少机械损伤。收获后鲜姜应晾晒数小时,但勿暴晒,影响储存与商品性。

九月份作为生姜生长的黄金期,管理措施需兼顾肥水供给、植株调控、病虫害防治与环境优化,通过科学精准的管理,最大限度地促进块茎膨大与养分积累,制定和应用科学的管理方案对生姜进行管理,为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农业通一点号

相关推荐